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人物報導 醫療公衛 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宋瑞珍》醫學人文無疆界的領航者

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宋瑞珍》醫學人文無疆界的領航者

出處/ 2005年12月號/第23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722
收藏 瀏覽數 : 4722
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宋瑞珍》醫學人文無疆界的領航者

他把藝術融入校園、將課堂拉至馬拉威,讓醫學生吸收濃厚的人文思想,記取救人濟世的奉獻精神,在改革的過程中,如同一幅他喜愛的帆船油畫——「乘風破浪」,帶領成大醫學院航向世界級水準的彼岸。南台灣有位醫學院院長,願意投入心力,做好醫學教育評鑑中沒有包含卻相當重要的項目,例如設置藝術櫥窗、校園環境藝術化或成立音樂讀書會等,將醫學人文素養推展至生活中,他是成功大學副校長兼醫學院院長宋瑞珍教授。

宋瑞珍目前仍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名譽教授(終身職),也是心臟內科醫師,專攻心電生理,學術研究成果斐然。

親切和藹,嗅不出一點大牌醫師作風的宋瑞珍,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退役後隨即出國深造,在美國一待就是31年,資歷豐富。他於威斯康辛大學待2年、邁阿密大學待過9年、全美top10的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UCSF)醫學院待了10年、之後在史丹福大學擔任主任11年之久,直到5年前才回台灣。

扭轉學院氛圍 飄散浪漫氣息

走在成大醫學院內,感覺很浪漫。

醫學院的中庭綠草如茵,種植各種花草樹木,有印度紫壇、筆筒樹、馬蹄花等,在微風中搖曳生姿。許多細微處可見其巧思,像是盞盞夜燈上掛著花籃,燈旁擺放舒適搖椅,若坐在搖椅上輕輕搖動,讓微風從耳邊吹過,傾聽小鳥啾啾的清脆叫聲,彷彿置身歐洲小庭園。

中庭周邊環繞圖書館、講堂、視聽教室,方便學生趁空檔來此休憩。我們抵達時,恰好接近中午用餐時間,看見許多師生坐在戶外桌椅吃便當、喝飲料,暖暖的冬陽打在身上,相當舒爽宜人。

宋瑞珍剛來成大時,見醫學院的中庭花草稀稀落落,甚是可惜。他想到史丹福大學有個Dean’s Courtyard,於是動念整建中庭,打造可供師生休閒與室外教學的場所。

「我們把這裡命名為定思園(Dean’s Garden),」他解釋中庭譯名的由來,擷取自大學之道「定靜安慮得」的涵義,定思園意指:立定志向、思慮周詳、以臻至善。

融藝術入校園 提升人文精神   

即使走在院內走廊,視覺上也是一大享受。

走廊隨處可見大幅畫作或雕畫,進入圖書館內,眼前赫見一雕像,「這是韓良誠醫師捐贈的雕像——The Thinker,」宋瑞珍熱心引導,一一解說牆上許多出自名家之手的畫。護理系大樓前面立著「招弟」雕像,接待室、職員辦公室、院長室內,四處可見畫風不一的作品,有些是真跡,有些是複製品,原本應該冰冷的醫學院,變得溫暖、人文許多。
 
人文教育,是宋瑞珍積極推動的醫學教育之一。

「建築物的設計與環境美化,是醫學人文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宋瑞珍強調,醫學教育以「人」為本,通識教育、人文藝術應為基礎,進而以研究、醫療服務為目標。

熱愛藝術的宋瑞珍透過前衛生署長李明亮教授引線,邀請音樂家劉洰渭來校演講,因理念相同,創辦音樂讀書會,陸續主辦各種音樂、繪畫、電影等藝文欣賞活動,並開放給一般民眾,將院內資源與院外人士分享。

馬拉威一課 領後輩放眼全球   

醫學人文教育包括的面向很廣,除了環境藝術化,宋瑞珍亦重視生活體驗的教育。

「准許我進入醫業時,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我將給我的師長應有的崇敬及愛戴,我將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希波克拉底宣言

從古希臘時代至今,這則宣言宣示著身為醫者應有的專業精神,在醫病關係日趨緊張、醫師地位逐漸不復當年崇高的現今社會,顯得格外重要。

也因此,原本已固定至國內澎湖、苗栗、恆春等偏遠地區服務的學生醫療服務隊,在宋瑞珍大力募款下,於今年首度跋涉至非洲的馬拉威共和國,將學生送往第三世界國家,實際體驗當地生活。

「馬拉威醫療體驗活動」為期28天,這群醫學生飽受異國文化衝擊,不僅大開眼界,更帶回許多省思。他們親眼目睹當地疾病叢生、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景象,因為飢荒,許多人連食物也沒得吃,極度的貧窮與台灣的文明產生極端反差,有位學生感慨地說:「我在馬拉威,想到我自己以及我自己的國家。」

這群從小在優渥環境中長大的年輕醫學生,僅僅1個月的實際體驗,對生命的態度與價值觀,起了不小的衝擊與變化。

鼓勵學子從生活中體驗奉獻

一種疾病的背後,隱藏嚴肅的公共衛生問題,而問題背後的公衛政策,堪稱社會是否進步的指標,彼此環環相扣。非洲馬拉威之行,讓醫學生學習如何真切地從公衛的角度思考疾病,乃至於社會政策。「有位學生發現,台灣熟稔國際性事務的公衛人才相當有限,大家對國際情勢也不太關心,」宋瑞珍說。

學生們回來後,主動將此行見聞記錄下來,整理成一篇篇文字,這些真誠的回饋讓宋瑞珍頗為感動。「課堂教學遠不及一次實際體驗,引導學生關懷社會,這就是生活教育,更是醫學教育養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語氣堅定地表示。

透過生活教育,提振醫學生對醫療服務的熱情與理想,宋瑞珍希望每位即將走入醫療工作的學生,都能記取古希臘醫者救人濟世的精神。他也在醫學院走廊上掛置大幅鋼製的抽象雕畫,取名為「奉獻」,雕畫下沿刻著這些字句:

「I will practice my profession with conscience and dignity;the health of my patients will be my first consideration.」
 
跑在最前線 促師生與國際教育接軌

宋瑞珍分析排名世界前幾大的哈佛醫學院、史丹福大學、劍橋、牛津等頂尖學府後發現,要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準,必須具備三大要件:制度、人才與資源,三者缺一不可。他努力帶領成大醫學院往世界級水準邁進,首先,必須培育好人才。

他積極與歐、美等頂尖大學合作,每年送學生出國實習,在國內外爭取優秀教學人才、進行課程改革、推動英文教育、成立跨學科的研究團隊、鼓勵教師赴國外進修並協助取得獎學金,「有機會要多出去看看,至於要不要回台、幾年後回來,it’s up to you(你自己決定)!」宋瑞珍以過來人的經驗給予建議。

明年春天,他打算跟瑞典、立陶宛等一流大學合作,交換學生,體驗更不同的學習環境。國外醫學教育重視個人的潛力發展,透過交換學生,他期待台灣學生能發展出更多潛力。

相較於國外醫學訓練環境,台灣顯得較不健全。「主要應是制度層面,」宋瑞珍搖頭說,好的制度可以讓資源充分獲得運用,培育更多優秀人才,他坦言,剛回國時,的確很不習慣,遇到種種挫折,各種反對聲音都有,尤其人事方面。

宋瑞珍大刀闊斧重整醫學院,重效率甚於人和。曾經有同事跟他反應,說他做事的速度太快了,別人跟不上,建議他要隨和一些,畢竟中國人講究以和為貴。「我說,你錯了,我認為該做的事都太慢了,應該更快一點,」注重成效的他很不以為然。

堅持 但不夢想做不到的

許多挫折來自制度的設計缺失,台灣喜歡取法西方,但經常只學一半,以偏概全,導致執行過程中問題叢生。

像「教授治校」理念,以美國醫學界龍頭哈佛醫學院、史丹福醫學院為例,醫學院在大學中有充分的行政自主權以及預算運用,醫學院院長及各科主任皆由醫學院院長透過遴選委員會選定,再直接任命。

在台灣,過度詮釋民主精神,以為投票可反應民主,憑藉的無非是SCI(科學文獻引用指標)、RPI(研究人員研究表現指標)等表面數據,卻忽略在政治、媒體等外力影響下,尚未建立真正的學術環境,而一窩蜂追求排名順序,「我們變得有責無權,嚴重影響學院發展。」宋瑞珍感慨。

又例如,因為預算有限,宋瑞珍只好向企業、政府單位募款,一點一滴攢錢改造醫學院。曾有一位美國醫學院教授來看他,大致瞭解狀況後只對他說了一句:「You are in trouble!」

即使百廢待舉,由於不服輸的個性,宋瑞珍仍選擇繼續往前走,他不只要做到,還要做到最好。「無論如何都要做,能做多少算多少,一步一腳印,堅持下去,但不要夢想做不到的,」他輕描淡寫過去種種挫折以及不愉快的往事。

抬頭看著院長室牆上掛著一大幅帆船油畫,畫中一艘白色風帆在驚濤駭浪中仍往前直航。宋瑞珍說,那幅畫叫做「乘風破浪」,他很喜歡,因為那就是人生。

家人是自始至終的支持與牽掛

5年前帶著太太回台灣,兒女留在美國,已經升級祖父輩的宋瑞珍笑說:「在國外31年,對台灣有虧欠,想為台灣做一點事,所以決定回來。」

初回國時,並沒有打算要做什麼,受國泰醫院董事長蔡宏圖邀請,回台灣替父親看病的宋瑞珍,在國泰醫院待1年後,原本想回美國史丹福大學,因緣際會之下,又受邀至成大醫學院擔任院長、副校長,「那就試1年好了。」沒想到,在成大一待就是4年。

「我母親其實不太希望我留在台灣,」宋瑞珍的母親高齡87,身體健朗,與其他家人住在台中。宋瑞珍選擇回來,一方面也是為了多看看老母親。

家人始終是宋瑞珍的精神支柱,他每隔幾個月就飛回美國與家人相聚,辦公桌後方櫃子上,放著女兒、孫子的照片。宋瑞珍的女兒、女婿個個傑出,女兒專研公衛教育心理,關注社會教育;女婿是他在美國的學生,心臟外科醫師,「本來我打算把學生介紹給別人,沒想到女兒跟他認識後,變成我的女婿,」宋瑞珍指著照片中的家人,大方地介紹。

宋瑞珍當年選擇醫學,也與家人有關。

「祖母有心臟病,所以我一開始想專攻心臟科,」宋瑞珍違逆父親的建議,放棄當年最賺錢的婦產科,選擇心臟專科,鑽研心電生理學。成績可進入台大醫學院婦產科的宋瑞珍一畢業就出國,之後雖然選擇臨床工作,他在研究領域的成就仍傲視群倫。透過人體研究,宋瑞珍找出人們心跳快速的許多原因,這項新發現目前已經用於臨床治療,醫學貢獻卓著。

如何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宋瑞珍隨身攜帶一本筆記簿,裡頭密密麻麻抄著病人電話,只要判斷病人可能有狀況,或病人剛使用新藥,擔心出現問題,他總會親自電話追蹤,關心病人。

有一次,他接到美國一位病人打電話訴說胸悶現象,因為正準備上飛機,不知道該怎麼辦。人在台北的宋瑞珍,透過電話聆聽病人主訴症狀,簡單分析可能的病因後,建議他先去買治療心絞痛的舌下片再上飛機,之後必須趕緊找醫師看診。
 
過了幾天,宋瑞珍出差至美國,抵達當晚旋即打電話追蹤這位病人的狀況,沒想到病人不僅沒去看醫師,還試圖多做韻律操,減緩症狀。宋瑞珍當下提醒,這樣有很大的危險性,繼而推薦他找一位趙醫師看診。

病人這回聽話了,第2天就去找趙醫師,趙醫師聽了病史後,立刻安排隔天做心血管造影,發現至少有4條心血管阻塞,其中最重要的1條已經嚴重病變。因此,趙醫師邀請宋瑞珍至醫院會診,與另一位外科醫師進行心血管繞道手術。手術結束後沒多久,宋瑞珍又馬不停蹄到別處開會,只好透過電話詢問病人,知道一切很順利,他才放心。

當台灣各界不斷以「視病猶親」為醫病關係的準則,尤其邱小妹人球案之後,這類的討論多如牛毛。宋瑞珍搖頭說,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不一定要視病猶親,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才是良好醫病關係的根本。

什麼是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很簡單,醫師要有責任感,視病人需要,找專業領域的醫師,引入適當的資源,」宋瑞珍引美國的定義說明。透過上面的例子,他做了最好的示範。

瘋狂網球迷,也愛好看電影

曾受陸戰隊1訓練,宋瑞珍熱愛運動,體能狀況極佳,絲毫看不出他已經63歲了。

假日喜歡爬山、打球,前一陣子他偕同妻子、友人爬玉山,順利攻頂。他也是瘋狂的網球迷,大學時代打軟式網球,退伍出國後,邊看電視邊自學硬式網球。至今,每星期仍維持打3次網球,他說,打球時腦中什麼都不想,很暢快。

「我很瘋狂,特別飛去英國看溫布登網球賽,門票要2000美元,還買一些相關的紀念商品回來,」宋瑞珍兩手一攤,自嘲這些球迷行徑。

此外,宋瑞珍大學時代加入台大攝影社,喜歡攝影、看畫以及電影,美學造詣深厚。

談起電影,宋瑞珍的神情更為輕快了,他最喜歡的演員是「羅馬假期」的男主角Gregory Peck,「尤其有一段情節,男主角無法擁有他心愛的女人,他們要分別的場面。其實,不一定要擁有那個女人,如果真心愛對方,即使對方離去,也要給予祝福,而不是像時下許多年輕人,動不動就報復或自傷、自殘,產生許多社會問題,」他從電影情節衍生對台灣現況的觀察。

「各種類型的電影我都喜歡,戰爭片、愛情片……,除了故事情節感人,影片想呈現的精神也令人感動。」

例如「末代武士」,以日本幕府時代為背景,美國將軍納森受邀訓練日本第1支現代化軍隊,最後日本政府想將日本武士連根拔除、全盤西化,納森將軍卻受日本武士精神感召,試圖回復日本武士的傳統精神。

又好比「魔戒」呈現正義精神;「心靈點滴」那位患有憂鬱症、住進精神療養院的亞當斯,出院後立志當醫師,後來考進維吉尼亞大學,很能啟發人心;還有「美麗境界」、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等。宋瑞珍隨口提及這幾部影片,透過電影給人的啟示,也有教育作用。

細微如廁所,也要求最好的服務

宋瑞珍從大處著手、小處著眼,他剛接手成大醫學院時,首先整頓的地方是——廁所。

「我看到學校每間廁所的鏡子不是破掉就是出現裂痕,洗手台老舊了,也沒供應衛生紙,還以為身處大陸鄉下地方,實在需要重新整修一番。」他設法擠出一些預算,將洗手台、鏡子全部換新,提供洗手乳與衛生紙,這是第一步。

整頓完成大醫學院的廁所後,接著是成大醫院的廁所,樣樣比照辦理。後來,有病人抱怨廁所不乾淨,宋瑞珍把總務長找來,請他想辦法,最後請人固定每半小時清洗廁所一次,讓病患隨時有乾淨無味的廁所可使用。

宋瑞珍做事細膩,常常觀察到他人未見之處。他曾經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圖書館當志工,募集1萬多美金,建立中文的健康圖書館。

「我從台灣募了許多中文的醫療書籍,讓當地英文不太好的人有中文醫療書籍可參考,每次回美國就帶一些,累積起來,數量也不少。」儘管日理萬機,他仍熱心公益。

以「淨化呼吸法」紓壓養心

心臟醫學權威的宋瑞珍看「心」也養「心」,他勤於練習「淨化呼吸法」,當作保健養生紓壓的妙方之一。

淨化呼吸法源自於古印度的養生功法,有點類似瑜伽。做法是:閉上眼睛,讓腦子放空,將意識專注在呼吸上。宋瑞珍每天早晨做30分鐘深呼吸練習,讓忙碌的一天充滿活力。

喜歡與師生分享好東西的宋瑞珍,甚至將這套課程引入校園,1星期上1次課,讓師生也有機會紓解繁重的課業壓力。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