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孩子",共有385筆資料

過來人如何陪孩子戰勝氣喘

氣喘不僅造成孩子身體上的不適,「咳在兒身,痛在娘心」,父母也承受極大身心壓力。在照顧氣喘兒的過程,心情更要大口呼吸,才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伴孩子戰勝病魔。「看著才1歲多的孩子,正是好動的年紀,卻戴著氧氣罩,無法和兄弟姊妹一起玩,常讓我陷入對不起孩子的情緒裡。」這是很多氣喘兒父母內心的感受。
2017-12-16

睡前瑜伽操,甩開痠痛與緊繃

一個人、一張墊,一個安靜的角落、一曲柔和的音樂,放下對姿勢的要求,在一鬆一緊、一呼一吸的動靜律動間,進入內在、放逐累積的壓力,提升身心的強度與韌度……傾聽身體的聲音、關心身體的感受,更容易獲得身體善意的回應。對於上班族經常性的肩頸、腰部痠痛,具有Ananda體系瑜伽師資班level1教師資格,現任「做瑜伽」中心的瑜伽老師Mao,建議可利用睡前數分鐘靜坐,再緩慢地伸展身體,一段時間後會發現痠痛減少,體力變好,連工作效能都增加。她也特別提供幾個簡單動作,讓入門者也能輕鬆做瑜伽。
2017-12-14

輕鬆說故事,激發孩子創造力

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認為,說故事給小孩聽,能增加其表達力、語言力、專注力與創造力……只是說個故事,真能替孩子帶來這麼多好處? 有3個小孩的ETC遠通電收發言人郎亞玲每晚一定會為孩子說故事。通常月初時她會到圖書館借幾十本故事書,每晚由孩子選一本讓媽媽說。從小孩才1歲多就開始養成習慣,現在老大上小學二年級、老二老么上幼稚園大班,3個孩子的口語表達明顯比同儕好,而且富有創造力。
2017-12-12

挑對故事,孩子創意再加分

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想要開啟故事旅程,和他們盡情的在奇幻世界嬉戲遨遊,該怎麼挑選適合的讀本?現任清華大學教授、也是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創辦人龍應台,在兒子上幼稚園時,每晚都為他們說床邊故事。喜好中國文學的她,唸《水滸傳》的故事給孩子聽時,漸漸地發現打打殺殺的劇情過於暴力,只能趕緊闔上《水滸傳》,換另一本......
2017-12-11

超人奶爸吳尊的教養哲學:當孩子調皮搗蛋,到底該不該兇?

堪稱《爸爸去哪兒5》裡顏值最高的爸爸──吳尊的教育方法經常被視為正面教材,完全打破「男人有錢會作怪」的魔咒,成為不少觀眾心中的完美奶爸。一個人帶兩位小朋友(女兒neinei與兒子MAX)上節目的他,更被封為「超人爸爸」。當孩子調皮搗蛋時,吳尊總是很有耐心的和孩子講道理,慈父的形象深植人心,卻引起不少網友撻伐,認為吳尊這樣會慣壞孩子,到底孩子調皮搗蛋時,該不該兇呢?
2017-11-28

喪子喪親的悲傷之痛,怎麼告別?親人又該如何安慰陪伴?

詩人泰戈爾說:「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派來提醒我們,世界還有希望。」從得知懷孕那刻,雙親欣喜盼望,但願寶寶平安健康長大。然而人生變化莫測,倘使有天他早一步離開,怎麼化解遙遙無期的心如刀割,釋懷的揮手道別? 「那一刻來的時候,感覺是痛,痛徹心扉、痛不欲生、肝膽俱裂都無法形容,造物者奪走我的心頭肉,我的心肝寶貝。……哀痛一波又一波的向我襲擊,我無力反擊,我無法言語、無法思考,無法止住我傷心的淚水……」因一場意外而痛失么兒的理財專家夏韻芬,日前在部落格寫下為母的心痛,聞者無不跟著糾結難過。
2017-11-22

全球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人數,40年增長10倍!歐盟中學全面禁售含糖飲料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研究預估,至2025年,全球肥胖人口將達到27億人,全球每年花費在肥胖導致的疾病之醫療成本將達到1.2兆美元,約台幣36.77兆。
2017-10-31

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孕婦當心牙周病危機

俗語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有人解釋為「鈣質流失」,但從牙醫師的角度來看,孕婦掉牙應該是「牙周病」所致。孕期是牙周病最易惡化的時期,提醒孕媽咪們,不論刷牙有無流血、牙齦是否腫脹,都應養成孕期每三個月洗牙一次的習慣!
2017-10-30

孩子想做逃學威龍,父母得費心

「媽,幫我請假,我肚子痛」、「今天頭好暈,不想上學」、「上課很無聊,我不要去」……近來孩子常遍尋藉口不想上學嗎?拒絕上學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問題?媽媽發現升上國一的小偉,近來一起床就囔著不想上學。起初她不以為意,認為只是換了新環境、還沒適應,豈料情況愈來愈不妙。小偉除了不想去學校,更抱怨在班上沒朋友、沒人瞭解他,只要一出家門就焦慮不安、全身不對勁,逼不得已只好讓他請假在家。隨著請假天數愈來愈頻繁,父母看了心生著急、不知如何是好……
2017-10-06

化解孩子的分離焦慮,你可以這麼做

當孩子與親人或熟悉的人分開,就可能產生分離焦慮的狀況。若分離焦慮嚴重,孩子哭得讓人心疼,也擔心孩子此後沒有安全感,面對各年齡階段的分離焦慮該怎麼辦呢?從保母或爺爺奶奶身邊帶走的嬰幼兒時期、上幼稚園或上小一的分離焦慮,又各該如何處置呢?本篇懶人包,盼望能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讓父母陪孩子一同面對不同時期的轉變吧!
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