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家",共有691筆資料

Taiwan can help!台灣醫界聲援WHO,指正國際期刊錯誤,強調吸菸易致新冠肺炎重症!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吸菸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然而,近期有研究出現不同的結論,而這些研究被人以既定立場引用、傳播。世界衛生組織昨日發表聲明指出,吸菸者若是感染COVID-19(新冠肺炎),將更可能導致重症及死亡,且目前無證據顯示菸草或尼古丁可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
2020-05-13

瘀青消不掉、有腫塊,伴隨這些症狀,可能凝血功能異常

立君習慣每天去公園散步,前些日子因為天色昏暗,未留意路面坑洞而不慎跌倒,回家後,發現大腿後側有一大片瘀青,由於不會疼痛,所以不以為意,沒想到過了3個多月,瘀青仍未消退,而且觸摸時隱約感到有硬硬的腫塊,讓他不禁擔心,會不會是身體的凝血功能出了問題?
2020-05-13

鄰居菸味飄到我家,怎麼檢舉或改善?

沒有人喜歡別人家的菸味飄到自己家裡,降低居家空氣品質。家住大樓的紜湘發現鄰居在大樓內抽菸,二手菸常經由浴室管線飄到自己家裡,危害家人健康。與鄰居溝通後,未獲得改善,她該怎麼做?檢舉有用嗎?還是要自行加裝排氣系統,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2020-05-05

電子煙、加熱菸無助戒菸!搞懂新興菸品真面目

傳統紙菸吸菸率有下降趨勢,但近年市占率激增的新興菸品,已成為健康的新危害。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調查發現,截至2020年2月18日,電子煙已造成全美50個州,至少2,807人因肺損傷而住院,68人死亡。這一支支造型酷炫、吸食還有糖果、薄荷、珍奶味的新興菸品,是「包著糖衣的毒藥」,有高劑量的尼古丁,更容易成癮,會傷害腦部發育、無法戒菸,還有爆炸與致癌等風險……
2020-05-05

新冠肺炎讓民眾「坐」困家中?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每日坐超過12小時

根據董氏基金會最新線上調查指出,超過五成民眾在近一個月的生活型態出現各種變化,38.3%每日「坐著」時間超過8小時,70.5%的民眾生活型態總是經常以「坐式」(如聊天、開車、看電視、閱讀、上網等)為主,且有45.7%民眾認為自己的「身體活動量」與疫情前相較少很多。
2020-05-04

法國搶購尼古丁藥物防疫?別再落入菸商陷阱!快把握最後一天報名「2020戒菸就贏」抽30萬獎金

「2020戒菸就贏比賽」報名最後一天!日前法國政府頒布限制「戒菸尼古丁藥物」的銷售,並全面禁止網路販售,起因竟是一項還未經學術界審查的研究指出,尼古丁可能有助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亞太地區拒菸協會永久榮譽秘書長、美國杜蘭大學名譽教授陳紫郎提醒,醫學已經證實,使用任何菸品都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千萬不要誤以為吸菸或不吸菸者使用尼古丁藥物可以防疫!台大及榮總多位醫師提醒,戒菸才能防疫!董氏基金會表示,5月1日是推動台灣菸害防制34年的孫越叔叔逝世兩周年,恰逢新冠肺炎疫情,更要提醒大家,戒菸抗疫趁現在,戒菸及早、生命美好!
2020-04-30

新冠肺炎居家防疫,卻助長家暴事件?該如何陪伴受虐兒跨越情緒陰影、勇敢前行?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沒想到卻意外助長暴力?因應疫情,各國政府相繼推出防疫政策,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居家防疫和在家工作措施。然而,卻有人因不滿生活失去掌控,而把氣出在家人身上,導致全球家暴案件急速上升!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些家庭卻發生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當家庭暴力成為家庭祕密,「家」不再是安全、避護的避風港,在孩子最恐懼時,該如何陪伴他們跨越情緒陰影、勇敢前行?
2020-04-30

長照造福人民, 菸害卻留給居家服務員?快報名戒菸就贏 ,抽30萬獎金!

台灣長期照護政策已經進入2.0時代,但是對於居家服務員的菸害保護卻還是停留在原點!由於目前法規中並沒有明訂,申請居家服務者有無吸菸習慣需要事前審查,造成居家服務員在事先不知情的狀況下,必須承受二手甚至三手菸害。董氏基金會希望政府機關能重視居服員的健康,並呼籲「2020戒菸就贏比賽」報名還剩三天,當趁此戒菸,為自己、家人、他人創造三贏局面!
2020-04-28

「2020戒菸就贏比賽」報名倒數四天,癮君子快來抽30萬元!

「2020戒菸就贏比賽」報名進入最後倒數四天!義工李㼈假日當「包裝工」,讓已經報名組快收到參賽者與見證人證明,儘早啟動五月戒菸行動;更催促還沒行動的民眾,快揪吸菸親友上【華文戒菸網】報名戒菸。
2020-04-27

別讓「居家防疫」成了社交冷漠的藉口!宅在家不出門可做這些事,保持人際互動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多個國家發布居家令,民眾宅在家卻也展現了多種創意活動,網路上瘋傳不同國家民眾居家創意影片,例如:陽台音樂會、兩棟頂樓互打網球、舞蹈接龍、變裝秀……等。如果你經常宅在家,不妨仿效,嘗試多種活動,可保持大腦敏銳度!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老年醫學期刊:心理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指出,參加各種不同活動的人與沒有參加活動者相比,擁有更好的認知能力,保護我們因老化而減損的認知能力。
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