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親子",共有258筆資料

離婚,孩子歸誰?如何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全台平均每一千對夫妻,就有2.31對離婚,創下五年來新高。當聽到一對有小孩的夫妻離婚時,大部分的人第一個反應都是:「孩子跟誰?」倘若這對夫妻生了兩個孩子,通常都會為了「公平」起見,而協議一人一個監護權。但專家指出,相較於將手足分開照顧,有手足相伴的孩子往往能較快從父母離異、家庭破碎的裂痕中走出。
2018-06-23

善用吸引力法則,成為溝通高手!

想成為職場上的人氣王嗎?想讓親子關係更融洽嗎?不妨運用吸引力法則,從正面思考出發, 提升自己處理棘手人際問題的能力!
2018-06-06

恐怖情人,從小就有跡象可尋?

這一個禮拜翻開報紙,看見不少情殺新聞,恐怖情人層出不窮,令人憂心。仔細研究,不難發現不少社會案件中的恐怖情人是鄉民眼中的「人生勝利組」。明明有著令人稱羨的家世背景、學歷或外貌,為何無法接受分手、走不出情傷,甚至出手殺人呢?專家指出,恐怖情人多半有高自尊、玻璃心、無法接受挫折等人格特質。建議家長,應從小教育孩子正確的情緒抒發管道,避免孩子長大後變成恐怖情人!
2018-06-04

高學歷孩子變啃老族,如何鼓勵他別再讓爸媽養?

在研究生滿街跑、高階工作卻沒有相對增加的情況下,畢業卻不就業、零收入的靠爸族愈來愈多。當家裡出現啃老族,父母該怎麼鼓勵他們出去闖一闖,為自己的未來打算?大環境的經濟難題加重了許多人肩上的負擔,有些父母辛苦了一輩子栽培孩子,就是希望孩子未來至少有能力養活自己、獨立自主;但不知為何,有些念熱門科系、擁有高學歷的資優生,即便擁有令人羨慕的光環,畢業後卻選擇窩在家裡讓父母養,到底他們在適應社會上出了什麼問題?
2018-06-01

焦慮少年,長大易憂鬱

根據一項紐西蘭的研究顯示,罹患焦慮疾病的青少年成年後較容易產生心理及藥酒癮問題。研究者觀察964位14~21歲被診斷為有廣泛性焦慮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畏懼症及恐慌症的青少年,結果發現他們在成年期初期較容易罹患藥物濫用症、憂鬱症或焦慮症,且青少年期出現焦慮症的類型愈多,成年期初期出現憂鬱症的可能性及嚴重性愈高。
2018-05-30

媽媽,妳最疼誰?

你家孩子常為看電視而爭吵嗎?或為糖果、玩具分不均而吵架嗎?你是否常扮演「包青天」,卻換來孩子認為「不公平」,甚至覺得偏心?此時,父母該用什麼方法化解紛爭,達到孩子心中的「公平」? 佳琳的老大早產,出生時不到2000公克,隔年,她足月生下老二,體重達4000公克。由於她費盡力氣才把老大養活,即使老大已24、25歲,她仍覺得老大體質比較「弱」,相對的,老二能吃能睡身體壯,讓她常不自覺的「要老二讓老大」,連老大捅漏子也常要老二收拾。結果老二對母親一直存有心結,大學畢業後選擇離家獨居,1~2個月才回家探望父母一次。
2018-05-30

孩子失戀消沉,父母如何安慰?

聽著房裡傳來小提琴狂亂的聲音,洪媽媽的心彷彿撕裂般難受,表面上忙進忙出做家事,心裡卻惦記著房裡的兒子。想起這陣子兒子很久沒帶女朋友回家,推想是和女友分手了!孩子生病時,可以帶他看醫生,可是當他失戀,她卻愛莫能助,究竟當子女失戀時,父母能做些什麼?
2018-05-02

觸覺遊戲,鼓勵孩子放膽探索世界

您跟孩子在肢體互動上,是否常有溫暖的接觸?當你想要擁抱孩子時,孩子是否害怕觸碰?或是不喜歡洗頭,討厭水滴到眼睛的感覺?還是只要衣服標籤沒拆,一穿上衣服就哭鬧不休,就像童話故事中尊貴的豌豆公主,因為放在100層床墊下的那顆豌豆,而輾轉難眠。也許他不是找麻煩、也不是個性拗,而是身體對觸覺比較「敏感」,也就是在感覺統合理論中說的「觸覺調節失調」。這些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對外來的觸覺刺激會產生障礙與困擾。
2018-04-18

小孩鬧情緒怎麼辦?4步驟避免孩子玻璃心!

當孩子鬧脾氣,大吼大叫、情緒失控時,很多父母常不知該如何處理。專家提醒,解決問題前,要先解決情緒。本文提供4個處理情緒的步驟,幫助父母調節孩子的負面情緒!
2018-03-31

用隔離椅讓暴怒孩子冷靜,反而讓幼小心靈更無助?

當小孩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情緒失控而大吵或打人時,讓小孩單獨坐在「隔離區」冷靜,是否只壓制了問題行為,而忽略了情緒教育最基礎的同理跟連結?到底要怎麼幫助暴走的小孩度過情緒風暴期……
201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