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親子",共有258筆資料

孩子常說「好煩!」增加區辨情緒的能力,有助青少年避免憂鬱

青少年總說好煩,甚至抗拒上學或出現焦慮?父母或師長可從言語觀察,引導他們區辨負面感受,並給予協助,有助於他們適應。研究指出,能精確區辨負面情緒的青少年,比不能區辨情緒的同齡人,更不易罹患憂鬱症。
2023-09-05

樂齡健走養生 私推中台灣3條適合老人親子遊的森林步道

74歲因攝護腺癌手術後,我用健走來健身抗癌,感覺效果顯著。以下嚴選三條中台灣景觀優美、交通方便的涼爽森林步道—「草屯九九峰步道」、「竹坑南寮步道」、「十八彎古道」,給銀髮族健走養生、防骨鬆、降三高。
2023-07-11

緊密的親子關係讓年輕成人更樂觀、戀愛品質較高,且壓力和憂鬱症狀較低

531是世界無菸日,擔心孩子因壓力大或受同儕影響而吸菸或使用有害物質嗎?多和孩子溝通、互動,讓他信任與自己相處吧!2023年發表於《JAMA網路開放期刊》的研究指出,與青春期的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其成長過程的身心健康,並能降低其尋求尼古丁等成癮物質作為慰藉的程度。
2023-05-30

孩子訴說壓力 怎麼回應?親子正面溫暖的溝通氛圍,有助青少年因應壓力

開學了,面對新學校、新班級或新同學,孩子感到有壓力嗎?當孩子訴說困擾,父母該怎麼回應?董氏基金會舉研究提醒,和孩子對話時,不論是言語、表情或態度,給予正向支持與溫暖的回應,有助於青少年因應壓力、適應新的環境。
2022-09-01

喪偶母親像《媽,別鬧了》勇敢追求第二春 子女如何面對?

喪偶女性常顧慮子女,而不願開啟新的關係。Netflix劇《媽,別鬧了!》以詼諧方式描寫熟齡喪偶女性積極追愛的故事,過程中因女兒的擔憂與反對,造成不少親子緊張與衝突。子女該如何面對喪偶母親的新關係?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2-08-04

《媽,別鬧了》點出熟齡喪偶追愛考驗!心理師教這樣回應子女擔憂不傷感情

近近期討論度高的Netflix劇集《媽,別鬧了!》描述一位熟齡喪偶女性透過網路交友,積極尋求第二段婚姻的過程。這麼做會面臨哪些社會壓力?子女有哪些擔憂?喪偶女性如何面對這些困境,怎麼親子溝通才能勇敢邁向幸福之路?
2022-08-01

逾七成父母假性陪伴!三指標打造好品質的親子陪伴

暑假是親子互動高峰期,一項調查發現,七成父母的親子陪伴是以「看電視、看影片或玩手機、電動遊戲」為主,顯示許多父母的陪伴「品質」有待提升。心理師提出好品質陪伴的三指標,強調「心到」更重要。
2022-07-10

暑假不想孩子整日滑手機?9招幫孩子每天少用手機一小時,減少憂鬱和焦慮 提升生活滿意度!

暑假擔心孩子整日不停滑手機?不想再因限制孩子手機的使用而有親子衝突嗎?國外研究指出,每日減少使用手機38分鐘以上,有助於提升生活滿意度並增加體能活動。專家建議9招逐步減少孩子依賴手機的時間。
2022-06-27

孩子想休學是叛逆或尋獨立?過來人建議爸媽換個思維,陪他長大

父母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遇到出乎意料的難題。假如孩子決定在高中時休學,在「Gap year」裡認識自己;或考上大學後卻決定休學,先進入職場歷練人生,你會大力支持?還是反對?親子又該怎麼溝通?現為澳門大學曹光彪書院駐院導師的許恆嘉,面對子女提出上述的難題,沒有刻意阻擋,反而是與孩子一起討論決定,到底是什麼能讓親子間如此信賴與包容?
2022-04-07

「教養」比「工作和經濟」更讓父母壓力大!連假親子運動紓壓、增進親子關係與幸福感

「孩子教養」總是讓你感到壓力嗎?趁著清明兒童連假和孩子一起運動紓壓、增進親子關係吧!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有18.4%的父母最近三個月「經常/總是」感到壓力;近六成的受訪者壓力高於平均數;但有親子共同運動習慣的父母,感到快樂的比例明顯高於沒有親子共同運動習慣者。
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