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銀髮",共有119筆資料

每天花10分鐘做這件事,不讓失智、老年憂鬱找上門!

台灣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2020年開始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過了50歲後,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逐漸萎縮,60~91歲時以每年0.5%速率萎縮,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力、計畫力等)。若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有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為失智症。目前80歲以上每5位就有1位失智,董氏基金會呼籲,要讓大腦凍齡,飲食、運動、睡眠都要顧好!
2020-10-13

銀髮族合唱阿卡貝拉,活在當下,探索新的自我

「阿卡貝拉」音譯自義大利語「A Cappella」,意思是「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音樂」,可獨奏表演,也可伴奏合唱。對於老年人來說,阿卡貝拉是「預防失智症」最好的活動之一,台北仁濟院自2016年起開設阿卡貝拉課程,希望鼓勵長者透過歌唱,樂在老年、活在當下,進而擁抱未來……
2020-09-15

由整合門診一次性診療,終結「一症狀掛一科、每天猛吞藥」的多重疾患困擾

「每天跑醫院、吞這麼多藥,簡直就跟吃飯一樣呀!」剛退休的張先生同時罹患糖尿病和心臟病,最近就醫後被醫生告知還得再加上降血脂藥物,不但直呼受不了,更擔心服用這麼多種藥品到底有沒有關係……。
2020-08-14

退休後如何擁有快樂的銀髮人生?讓資深藝人告訴你「老年不憂鬱」的秘訣!

董氏基金會2020年最新調查指出,臺灣60歲以上民眾,總是經常感到孤單者,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較高。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促進老年心理健康宣導計畫,特別邀請資深藝人艾珍、陶傳正、任明廷、陳季霞等多位名人,以及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一同拍攝「銀髮學堂」系列短片及「一個人的快樂」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影片,呼籲大眾重視老年心理健康,同時鼓勵銀髮族找到生活的樂子!
2020-07-30

有愛就不孤單,退休後生活獨立充實,才是「對自己好」

在台北仁濟院附設醫院擔任十幾年志工的謝碧月,今年已75歲,一周有三、四天,從家裡騎十幾分鐘的機車到仁濟醫院服務。除了當志工,她也上了很多仁濟院的樂齡課程來豐富生活。不時和朋友一起游泳、學歌仔戲、做香皂……生活忙碌精彩。她笑著說,有時會對老化感到無力,這需要調適;可是,在生活中安排喜歡做的事,不依賴子女,才是「對自己好一點」的方式......
2020-07-28

善用高齡醫學整合門診,免除爸媽奔波各科看病之苦!

68歲的王媽媽老覺得這裡不舒服、那裡不對勁,卻對病痛說不清楚,子女陪同輾轉各大醫院也找不出病因;另一位70歲的高爸爸,體重不明原因日漸減輕,跑遍腸胃科、腫瘤科,儘管醫師說沒事,家人仍為此擔心不已;而李伯伯某天因暈眩跌倒送醫後,才發現原來是他為了治療多種疾病,服用不同科別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下造成……。
2020-07-16

每天吃15種以上食物,顧好免疫力、銀髮族防失智!

2016年發表於《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期刊的研究指出,均衡飲食是增強免疫力,並降低感染風險最務實的方式之一。
2020-04-09

意外或生病造成失能、殘障?「自立支援照顧」幫家人擺脫依賴長照的生活

假如家人因為意外、生病或老化而失能、殘障,需要依賴長照,我們該如何幫助他盡快擺脫行動不便而處處要人照顧的狀況,又要怎麼改善他因活動量少、食慾差、營養不良而體力下降,需要依賴輪椅、臥床、穿尿布的宿命?國外發現「自立支援照顧」,有助於恢復長者或失能者的生活能力,減輕照顧者長期照顧的負擔,那該如何進行?
2020-02-19

3檢測,讓銀髮族防範「肌少症」與「衰弱症」,避免跌倒而臥床失能

許多民眾都以為年紀大了駝背、走路緩慢、手無力是正常的事,事實上,除了骨質疏鬆症以外,年長者若出現走路速度越來越慢、瓶蓋無力轉開、毛巾總是擰不乾、體重減輕、小腿肚瘦成像鳥仔腳一樣,可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而是衰弱症和肌少症悄悄上身,可能增加跌到、臥床、失能的風險!該如何預防?本文提供三個小方法,民眾不妨在家自我檢測,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提高警覺!
2020-02-14

結合「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提升防禦力,降低新冠肺炎風險!

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顧好免疫力,除了「吃好」、「睡好」之外,「運動」也不可或缺!根據2016年《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期刊的英國研究指出,規律適度的運動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另2008年《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期刊的義大利研究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可能改善因老化而下降的免疫功能,增加生活品質。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