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關係",共有135筆資料

緊密的鄰里凝聚關係,有助預防老年人憂鬱

遠親不如近鄰?根據一篇發表在《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的研究指出,增加鄰里的凝聚力,有助於預防和處理老年人憂鬱症狀及自我忽略問題。
2018-03-07

醫院內默默耕耘的守護者

醫院裡的一角,有群人靜靜地埋首苦幹,不是為我們醫治身體病痛的醫生、護士,而是雪中送炭的社工師。他們的愛心與關懷,讓冰冷的醫院,煥發溫馨的光彩。醫療社工是醫院內一群默默付出的專業助人者。凡是病患及家屬因生病就醫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如經濟、就業、就學、醫療協調、轉院安置、勞健保、殘障福利、照護、家庭問題、兒童虐待、個人情緒等,都可向他們求助。概略而言,只要是就醫時,非關醫療或護理等問題,都在他們的服務範圍內。
2018-01-14

讓愛飄洋過海溫暖你

夫妻分隔兩地,常是婚姻亮紅燈的導火線,也常造成親子間的疏離與衝突,怎麼施展創意才能穿越時空限制,傳遞彼此的關愛,維繫家庭的和諧與情感?「離久情疏」可說是親子之情、夫妻之愛最無奈、最遺憾的損失。然而,隨著國際化腳步加快,地球村的時代來臨,在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承受長期或短期的分離,似乎已成為現代人不可避免的宿命。
2017-12-12

說故事時,6個扼殺創意的作法

「為什麼孩子對故事提不起興趣?」「怎麼小朋友動來動去,不能安靜聽我講完?」「這故事這麼有意義,為何孩子不以為然?」究竟……對孩子說故事時,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文琪坐在床邊,捧著故事書對躺在床上的孩子講故事。雖然孩子睜大眼睛聽,卻沒有太多反應與互動,她覺得疑惑,平常帶他們逛書店,遇到說故事的活動,他們總聽得津津有味,甚至隨著劇情表現出喜、怒、哀、樂等情緒,為什麼唯獨她講故事,他們沒有太多表情?故事屋創辦人、也是說故事專家張大光和幾位故事媽媽歸納幾個要訣,提供做參考。
2017-12-11

婚後有家要顧,朋友圈難維繫?

妳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婚後,每天忙工作、忙家事,好不容易等到假日可以出外透氣,原本計劃要參加好友的Party,卻因另一半「Say No」,只能悶在家裡。不妨準備幾招應對,既維持夫妻間的甜蜜,自己也能開心跑「趴」。
2017-12-11

白衣天使彩繪護病藍圖

「白衣天使」是一份神聖的工作、對護士美麗的稱呼,但國內一項調查指出,近八成的護理人員考慮轉行,聽聽他們面臨了哪些壓力?在護病關係日漸緊張、黯淡時,如何拉近彼此的距離,在治療過程中灌注一道暖流?在生病就醫的過程中,自然會接觸到醫師、護理人員等醫療專業人士。近年來,輿論的焦點多在醫病關係的議題上,卻常忽略醫院中與病人互動最頻繁的護理人員。這群默默奉獻的白衣天使在工作上遇到哪些問題?為何愈來愈缺乏成就感?當民眾生病,需要服務時,又該如何增進護病關係,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
2017-12-04

「代間連帶理論」看祖孫關係的親密程度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家庭結構、功能、關係都在轉變,家庭型態因而愈趨多元,祖孫關係也因著父母輩的工作與婚姻,呈現不同型態。最常見的是,父母在外地打拼,將年幼的子女交由祖父母照顧,孫子女長大後再接回父母身邊;而近年,也出現一種父母與祖父母同住或住附近,由祖父母與父母協同照顧子女的做法。這群新世代的祖父母,相較傳統以往的祖父母,可能有更好的教育程度,以及更能接受新觀念,更能分擔教養的責任。
2017-11-22

家有大男人,女人如何出招

每件事都要管、搞不清楚狀況卻又自以為是……妳家也有愛面子的大男人嗎?下回意見不合時,別再硬碰硬,換個做法,先小小忍耐再迂迴出招,看這次是誰聽誰!「妳怎麼老往娘家跑,回去也不講一聲,帶兒子去幹麻?」靜芸趁老公阿輝出差,帶3歲兒子回娘家小住一晚,由於未事先知會,當老公打電話回家沒人接,改撥手機找人時,氣得在電話那頭大發雷霆。靜芸也火大回他:「我又沒亂跑,回媽媽家有什麼不對!」兩人一言不和,掛電話收場。「都6點多了,妳又跟那些同學混這麼晚才回來!人家是有錢人太太,英英美代子,有時間逛街喝下午茶,妳也不早點回來準備晚餐……都怪妳老公沒出息,沒辦法給妳那樣的生活啦!」說完,世強門一摔就離家,倩如知道深夜又得面對一個爛醉如泥的老公。Wemen’s talk時,常聽女人抱怨:「我家那口子真是大男人」,對這樣的老公顯得莫可奈何,到底什麼個性的男人才叫大男人?愛面子的大男人對上大女人,如何取得平衡?
2017-11-16

當阿媽孫長大回家,父母怎麼補親情

年輕父母為了扛起甜蜜的負荷,努力在職場上衝刺,這時,祖父母代為照顧孫子,可是,當孩子稍長,父母把他帶回原生家庭,若相處上不適應,該如何協助?
2017-10-29

人緣差的人,才會得憂鬱症?運動就能遠離憂鬱?快看你對憂鬱症的了解有多少!

若是在十年前,詢問民眾「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哪個比較重要?」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身體健康比較重要!」不過,根據董氏基金會發布2017年「六都民眾的心理健康需求、認知及憂鬱情緒現況調查」,結果卻顯示,超過九成六的民眾覺得心理健康更重要,九成二覺得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顯見民眾對憂鬱等情緒問題愈來愈重視。
201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