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攝護腺癌檢出率愈來愈高,但發現時大半已是末期,存活率大為降低,為什麼上了年紀就有罹患攝護腺癌的可能?有人說是跟飲食西化、吃得太油有關,真的嗎?
近年來,攝護腺癌有增多的趨勢,男人只要上了年紀就有罹患的可能,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第一個是現代人壽命延長,目前台灣地區男性平均壽命為72.9歲,而發生攝護腺癌的平均歲數是73歲,「因為活得夠久,才能被發現得了攝護腺癌,」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蒲永孝表示,換句話說,人只要多活半歲,得到攝護腺癌的比例就大幅增加。
第二個原因是診斷技術的進步,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PSA)的出現,有助早期篩檢。蒲永孝認為,「偵測變得容易,只要抽個血就可以知道,」於是許多病例被提早發現,患者當然愈來愈多。
第三個原因是生活型態改變,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吃得太油,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也大為增加。研究顯示,過去中國人飲食中攝取的脂肪含量約15%~20%,現在卻已經高達40%以上,「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是罹患癌症的危險因子,」蒲永孝提醒。
攝護腺癌偏好哪些人?
除了高脂肪的飲食習慣,究竟還有哪些原因容易發生攝護腺癌?蒲永孝指出,遺傳或其他環境因素都有可能。
若一等親為攝護腺癌患者,發生攝護腺癌的機會是一般人的2~4倍,若有2個或3個一等親為攝護腺癌患者,危險度將分別升高5倍及11倍。另外,有家族史的病人通常發作的年齡會降低至40~60歲。
國外研究顯示,美國北方的日曬量比南方低,正好北方的攝護腺癌發生率比南方高,而日曬量愈少,維生素D愈缺乏。另一項研究也指出,日本人多吃米食和豆腐,這可能與攝護腺癌發生率較低有關。
有趣的是,不同種族或地域也有不同的好發率。根據美國癌症學會統計,美國黑人是全世界攝護腺癌最好發的人種,黑人比白人多,白人又比黃種人多。以國家而言,瑞士男人是世界上最好發的族群,而東歐或東方國家的男性是最低的,「美國是高發生率的地區,比台灣高出20倍之多,」蒲永孝表示。
重金屬的污染以及不平衡的代謝也是因素之一,例如鎘的污染或缺少鋅,也可能與攝護腺癌有關,像是橡膠和紡織工人、印刷工、油繪工等職業的暴露,都要特別注意。
攝護腺肥大者罹癌機率高?
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很類似,解尿困難、頻尿、尿路感染、尿柱細小或解完尿仍有餘尿等症狀。到了晚期,可能會出現膀胱出口阻塞、急性尿滯留、血尿與尿失禁,甚至癌細胞轉移等症狀,癌細胞多半會轉移到骨頭,引發骨頭疼痛。
雖然攝護腺癌在小便方面的症狀與良性攝護腺肥大幾乎難以區別,但是蒲永孝強調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完完全全沒有關係,只是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器官而已。」
自摸可以提早發現癌變?
既然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完全沒有關係,早期症狀又如此相似難辨,如何早期診斷、提早治療就顯得很重要。臨床上有7種方式,可以透過檢查及早確定是否得到攝護腺癌。
★肛診
肛門指診是最簡單快速的檢查,醫師憑藉手指的觸感與經驗,將手指深入肛門直腸內,往前觸摸位於直腸前方的攝護腺,50%的攝護腺癌腫塊摸起來較為堅硬。肛診可以評估腫瘤的大小、位置及程度。由於肛診相當依賴檢查者的經驗,而且時有主觀的判斷,「最好是由泌尿科醫師來執行,自摸檢查誤差率很大,現在分科很細,就連其他科別的醫師,可能都摸不出來,」蒲永孝提醒。
★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由於肛診可能有32%~38%的誤差率,所以PSA也是目前醫師篩檢早期攝護腺癌的重要工具。一般來說,良性攝護腺疾病(包括攝護腺肥大)也會使PSA上升,然而攝護腺癌引起的PSA比其他攝護腺疾病來得高。臨床上以4ng/ml為PSA正常上限值,「但這並不是說大於4就一定得了攝護腺癌,只是可能性比較大而已,」蒲永孝表示。
★經直腸超音波掃瞄
經直腸超音波掃瞄可以診斷出約60%的攝護腺癌,即使臨床上部分的病例肛診觸摸不到,也可以藉由超音波來診斷。不過這種方法有個缺點,無法看到骨盆腔的淋巴結,這時就需要仰賴電腦斷層掃瞄或磁振掃瞄來診斷。
★攝護腺切片
在超音波的指引下做針刺生檢,可以做準確的癌症分期或分級診斷。必須留意的是,「切片正常不一定保證沒有攝護腺癌,因為穿刺非常細有可能沒刺到癌症部位,」蒲永孝強調。
★電腦斷層掃瞄
電腦斷層的準確度約70%~90%,臨床上常被用來偵測攝護腺癌患者是否有骨盆腔淋巴結腫大或內臟轉移,或評估攝護腺癌對鄰近器官的直接侵犯等。
★磁振掃瞄
又稱核磁共振掃瞄,可協助判定攝護腺癌是否侵犯到被膜外,或侵犯到貯精囊。
★骨骼掃瞄
骨骼掃瞄是將放射性同位素打入血管內,讓它循環到骨骼系統,如果骨骼上有病變,會吸收較多的同位素,在顯像時出現陰影。這是評估攝護腺癌是否有骨骼轉移的好方法。
早期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攝護腺癌是屬於「溫和」的癌症,一旦被診斷出,即面臨是否該接受治療。蒲永孝認為,目前早期的攝護腺癌多採取攝護腺根除術,以及放射線治療,但如果病人已經很老,或有其他重病,預期存活時間不長,建議只做追蹤觀察,不見得要採取積極性的治療。
攝護腺根除術的方法是開刀,將整個攝護腺與貯精囊摘除,同時做骨盆腔淋巴結的清除術;放射線治療則是一般俗稱的電療。許多研究顯示,在長達10年至20年的追蹤研究後,接受放射線治療與接受開刀手術的結果似乎差不多;但也有一些研究指出,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較少復發。通常當病人身體狀況較差、年齡較老、有重大疾病或不合適開刀時,醫師才會建議放射線治療。
不過,也有一些情況很特別,如在英國等公醫制度的國家,多作手術不會增加醫師收入,因此大多數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美國則剛好相反,因為保險給付的差別,醫師的收入和手術量成正比,因此病人多接受手術。所以,哪一種治療最適合自己,除了本身應具備這方面的常識外,更應該在決定前和泌尿科醫師充分討論。
其次,因為攝護腺癌與其他癌症很不一樣,包括美國和北歐國家的長期研究皆顯示,早期發現、分化良好的攝護腺癌在10年內,死於此病症的機率在一成五以下,發生轉移的機率僅三成,「通常病人年紀都滿大,能不能活到10年還是個問題,即使活得夠久,也可能不是死於攝護腺癌,而是其他病症,例如肝癌或肺癌,」蒲永孝分析。
這在醫學上稱為「時間提前的偏差」,意思是即使提前診斷、治療也不見得能延長生命,「除非病人的預期壽命仍有10年以上,否則早期的攝護腺癌可以不要治療,一旦在追蹤過程發現有惡化跡象,才需考慮接受治療。」
但是如果屬於中晚期的攝護腺癌,接受適當治療則能減緩疼痛、提高生活品質。通常在中期時,採取放射線治療或合併荷爾蒙療法。如果已是晚期,則主要以荷爾蒙療法為主。
當發現癌變時,哪些事必須知道?
1. 我的癌細胞只限於攝護腺嗎?或者它已經擴散?
2. 我患的是第幾期的癌症?這代表什麼?
3. 治不治療有何差別?
4. 若不治療,我會怎樣?
5. 我可以選擇哪些治療方法?它們的成功率或復發率,以及會產生哪些併發症?
6. 若先選擇某種療法,還能選擇其他治療嗎?
7. 生活飲食,要特別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