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夏季熱傷害案例持續增加,衛福部統計去(2024)年7月熱傷害就醫高達1188人次,超過2023年的887人次。急診醫師發現不少中暑者已意識不清、器官衰竭,必須緊急降溫治療。呼籲6大高危險群應積極防中暑,且濕熱環境、室內的中暑風險不比戶外低,快來了解哪些中暑危險情境易被忽略!
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牛光宇醫師指出,「過去熱傷害的急診就診個案並不多,遇到的頻率與嚴重度都較低,但近年,幾乎每年夏天都會遇到數起中暑或熱衰竭病人,其中不少案例甚至意識不清、器官衰竭,必須緊急主動降溫治療。」
他去年夏季曾接連收治兩位中暑個案,一位是在馬拉松賽事中中暑的跑者,必須送醫急救接受降溫療法,病人之後順利康復出院;而另一位是在建築工地工作的勞工,送醫時體溫已超過41℃、昏迷不醒,雖經轉診與治療,仍不幸過世。
這兩起案例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能及時辨識與處置」,牛光宇醫師指出,理想中的處置方式是讓病患全身浸泡冰水,並監控核心體溫,但急診現場要具備此類設施與足夠人力困難重重,事實上,這也是中暑搶救成敗的關鍵。
6大高危險群應積極防中暑
牛光宇醫師提醒,以下族群為中暑高危險群:
1. 在戶外工作、進行運動訓練的運動員
長時間在高溫下工作或進行劇烈活動時,身體產熱增加,若來不及透過汗水蒸發將熱量排出,便可能導致體溫異常升高。雖然這類族群通常警覺性較高,也多有補水與遮陽習慣,但若防護措施不足,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熱衰竭或中暑。
2. 65歲以上長者、糖尿病、腎病、中風者
這類族群的體溫調節力較差,排汗功能減弱,加上行動不便、感知能力遲緩,常疏忽補水或即時離開高溫環境。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易脫水,且伴隨自律神經異常,也會影響排汗反應;腎臟病患因需控制水分攝取,常處於低水量狀態,若流汗較多,易脫水;中風患者可能無法表達不適,也缺乏自行降溫的能力,若缺乏家屬或照護者協助,熱傷害的風險極高。
3. 服用特定藥物者
包括利尿劑、抗組織胺、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等,這些藥物可能抑制汗腺分泌、影響自律神經,降低身體對熱的耐受力。牛光宇醫師指出:「許多常見治療鼻過敏的藥、治療焦慮或憂鬱症的藥,都可能降低汗腺分泌,進而影響散熱效率,這是中暑防治常被忽略的一環。」建議民眾若正在服用上述藥物,應與醫師討論夏季高溫環境下的用藥注意事項(如調整藥物、增加飲水量、避免外出曝晒)。
4. 肥胖與體重過重者(BMI≧24)
肥胖者因脂肪比例較高,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值較低,導致散熱效率變差。加上身體代謝速率高,產熱更多,若運動或處於高溫環境,極易體溫失控。此類族群常合併慢性疾病,也增高中暑風險。
5. 男性
據衛福部統計,七成以上熱傷害個案為男性。牛光宇醫師分析,除了男性從事戶外勞力工作的比例較高,也可能與生理因素,如代謝率較高、基礎體溫較高、產熱量較多有關。雖然性別差異影響汗腺活性的科學證據尚不一致,但「性別+工作性質」交互作用,確實使男性中暑比例偏高。
6. 不易流汗者
「汗水蒸發」是人體主要的散熱機制,若因體質或疾病導致排汗量少,即使體溫上升也難以散熱,這類族群在高溫環境中,特別容易因熱量累積過快而出現中暑症狀。醫師提醒,有些人誤信「以熱逼汗」可改善體質,想藉由洗熱水澡、喝熱茶、多吃生薑等方式刺激出汗,其實反而增加熱負擔,造成反效果。正確做法是避免熱源暴露、穿著透氣衣物、補充水分,並隨時留意身體變化。
常見卻易忽略的中暑危險情境
熱傷害高危險群除了要注意生理反應,牛光宇醫師也指出,許多案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卻被忽略。夏季十點多至下午三、四點間,氣溫都很高,若民眾未做好遮陽、防晒與補水準備即外出活動,易因待在高溫高濕環境而體溫升高、汗水無法蒸發而中暑。
有些上班族平日習慣久坐,假日出遊或運動時過度劇烈,身體來不及適應環境溫度的變化,也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熱傷害。牛光宇醫師提醒,補水是預防中暑的關鍵,但若僅飲用冰涼茶飲或酒精飲品,感覺消暑卻易因咖啡因與酒精的利尿作用,讓體內水分由腎臟排出、無法形成足夠汗水散熱,反而提高中暑風險。
濕熱環境、室內的中暑風險,不見得比戶外低
許多民眾以為「氣溫高才會中暑」,卻忽略「濕度」也是關鍵因素。牛光宇醫師指出,當空氣濕度高、環境悶熱時,汗水難以順利蒸發,導致體內熱量無法有效排出,這種「濕熱型環境」往往比乾熱型環境更易引發中暑。
醫學研究發現,當氣溫為31°C、濕度達100%,或氣溫達38°C、濕度達60%時,人體排熱機制將受到嚴重限制,屬熱傷害高風險區(掃描QR-CODE,利用「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網頁 查詢所在地區的「溫度、濕度與熱危害風險 」)。
值得注意的是,中暑並非只發生在戶外,根據日本與台灣的相關觀察,約四成中暑事件發生於室內,尤其以獨居長者為主。許多老年人對氣溫變化的感知能力下降,加上為了節電而不開冷氣,長時間待在悶熱、濕度高的空間,如廚房、衛浴、日照強的房間或通風不良的地方,易不知不覺出現中暑症狀。
牛光宇醫師提醒,若家中無空調設備,至少應備妥溫度計、濕度計,當室內氣溫超過28°C、濕度高於70%時,就應開冷氣或搭配電風扇輔助循環,以降低中暑風險。
牛光宇醫師強調,面對逐年升高的熱傷害,預防遠比搶救來得重要。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日常分次補水,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高溫與濕熱環境,並適當使用冷氣或電風扇保持通風、降溫。同時,家屬與照護者也應提高警覺,觀察高風險族群的排尿量、體溫變化與精神狀況,若懷疑中暑,立即降溫,例如:拿冰袋放置頸部、腋下、大腿根部等血流豐富處,或使用大量冷水淋浴降溫(先沖四肢、再冲軀幹),必要時盡快送醫。掌握「補水、避熱、通風」三原則,是避免中暑最實用,也最有效的日常守則。
❤️更多【降火氣消暑、防熱衰竭方法】請看114年5-6月大家健康雜誌
圖片來源:富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