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先生,35歲,業務經理,家庭美滿,事業平順。最近兩個月,A先生變得心情鬱悶、失眠、退縮、注意力不集中、沒有自信、提不起勁,對工作失去熱忱,對很多事失去興趣……家人陪他至精神科求診。經診斷會談、身體檢查,及初步實驗室檢驗後,我告訴他們,A先生罹患了「重鬱症」。
「但是他沒有壓力啊!」家人及A先生都認為最近沒發生特殊事件,沒有工作瓶頸,沒有任何壓力,「怎麼會憂鬱?」。我可以理解他們的疑惑,很多人認為憂鬱症是壓力造成。社會大眾對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還是有著「純心因論」的誤解。
「憂鬱」不同於「憂鬱症」。「心情低落、難過、不開心」是「憂鬱」,是「情緒」;「憂鬱症」是以「憂鬱情緒」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是「生病」。「憂鬱症」個案會憂鬱;憂鬱的人卻不一定是「憂鬱症」。說一個人心情不好就是憂鬱症,就如同看到人頭痛就說人家得腦瘤一樣不恰當。
「憂鬱症」是生病,是腦部調節情緒的功能失調,「憂鬱症的發生可能跟壓力有關,也可能跟壓力無關」。那怎麼分辨「憂鬱」與「憂鬱症」呢?一個人的憂鬱情緒要達到一定嚴重度,持續一段時間,才算憂鬱症。比方憂鬱程度嚴重,影響生活功能巨大,且持續兩週以上稱「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程度較輕,但病程長(兩年以上)稱「輕鬱症(dysthymic disorder)」。
當然憂鬱症有心理學及精神醫學上的定義,也有嚴謹的分類與診斷標準,大眾不見得要精通,只要以簡單的原則初步判斷即可:
1. 憂鬱情緒是否影響到個案的工作及生活?
2. 個案是否已無法掌控他(她)的憂鬱情緒?
一個人心情不好、憂鬱,但可經由運動、聊天、逛街、看電影……紓解憂鬱情緒,調適得當則應當不會是憂鬱症;倘若個案已憂鬱到無法上班上學,無法正常生活,或對自己的情緒失去掌控力,那麼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就很高了,應該尋求專業評估與協助。憂鬱症是可以治好的病,祝福每位憂鬱症的個案都能接受適當的治療,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