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照顧陪伴 從絕處醞釀下一次新生

從絕處醞釀下一次新生

出處/ 2009年10月號/第27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669
收藏 瀏覽數 : 2669
從絕處醞釀下一次新生

兩個月前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隨著重建之路逐步上軌道,災難似乎日漸被淡忘,然而,心理重建路遠比硬體建設更漫長。50年前爆發87水災、10年前發生921地震,至今仍有居民一見下雨就心慌;一感覺地板晃,立即如驚弓之鳥奔出家門。「持續陪伴」能給受創者更多重生力量,只是當你遇到,知不知道該怎麼幫忙?

 

原先被氣象局形容為「虛胖」的莫拉克颱風,卻在今年8月8日在南台灣釀成嚴重災情,造成生命財產極大損失,加上媒體連續報導,鉅細靡遺的訪談畫面、骨肉分離的不忍不捨、撕肝裂肺的痛哭吶喊、無聲流淚的悲滄無奈,一時間,全國人民也跟著陷入哀慟。然而,隨著災難逐漸平息、媒體焦點逐漸轉移,高雄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林耕新擔憂地提醒,「當鎂光燈慢慢散去,災後3個月起,災民們面對的將不再是災難和關心,而是漫長的重建歲月,還有孤獨的自己。」

 

被遺忘讓受創心靈
彷彿歷經二度傷害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指出,目前災民已度過救災初期的「英勇期」、「蜜月期」,隨著關懷變少,災民易感到失落、痛苦,進入「幻滅期」,這歷程可能持續3~5年。若未妥善調適,可能出現憂鬱症及自殺潮;若有溫暖的支持,較能度過此階段,邁向「再穩定期」,心理上由否認、憤怒、沮喪走向接受,開始重建家園,展開新生活。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不少災民是等到生活安頓後、適應出了問題,才出現「創傷後壓力症侯群」,此症狀在災後2~3個月,甚至半年後會更明顯。其情緒困擾,需要長時間調適,也需視每個人的情形,給予個別的陪伴與處遇,才能產生再出發的力量。

 

莫拉克水災和921震災相較,本質有些不同。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說明,921屬於廣泛性災禍,受災面積和受災戶多,災民雖有悲情,卻可相扶相持、彼此安慰。可是,此次風災集中在南部及東部少數山地村落,人數及範圍雖沒有921震災廣泛,但幾乎是以「滅村」型態連根拔起,令人措手不及,所以除了悲慟,災民內心更充滿憤懣。

 

一般來說,創傷後1個月內,會出現輕微的失眠、焦慮、緊張,或驚嚇、麻木、逃避、做噩夢、害怕事件重現等「急性期」壓力反應,若1個月的「復原黃金期」,能在親人、志工、救災人員適當陪伴下抒壓,約2~3周後症狀會慢慢消失。

 

若症狀持續1個月仍沒改善,可能轉變成持續性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此時就需要專業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協助。以921地震為例,50%的人在災後3個月依然食不下嚥、心神不寧;35%的人在一年後仍會夢到當時地震的情景;15%一年後仍有睡眠困擾。

 

專門研究環境如何影響心理的格瑞思心理諮商所督導賴聖洋表示,經歷生命威脅、目睹悲劇畫面,或突然痛失親友,出現驚嚇、憤怒、自責等反應都屬正常。當生活漸入常軌,在親情、友情、輔導人員適時關懷下,多數可恢復心理健康。但剛從災區返回台北的中崙醫院臨床心理師黃龍杰也補充,一至二成可能演變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此時最需要「持續陪伴」。像教育部堅持讓災區學生暫時在學校住讀,學童將注意力轉移到課業,還有同學們一起互動,對他們而言,不啻是心理重建最佳良藥。

 

4個常見的心理創傷

經歷心理創傷的人,黃龍杰歸納,易出現4大反應:

 

1. 經驗重現

心驚的畫面、聲音或氣味揮之不去;或被惡夢糾纏、觸景傷情、睹物思人。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付費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