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你真的只有得糖尿病嗎?

你真的只有得糖尿病嗎?

出處/ 2004年11月號/第22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318
收藏 瀏覽數 : 4318
你真的只有得糖尿病嗎?

台灣糖尿病人的死亡率,已躍居亞洲第一位,深究其原因竟是併發症所致,那些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怎樣才能避免這些裹著糖衣的苦果找上自己?消費者逛街購物,最喜歡「買一送二」的活動,而且多多益善,但如果不幸罹患糖尿病,卻一定要避免其接二連三帶來的「附贈品」──併發症。在邁入21世紀的同時,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現,全世界糖尿病患的總數已逼近1億5千萬人,預估再過20年,人數會暴增為3億人。

 

而隨著國民生活改善,國內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已超過60萬人,同時糖尿病躍升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僅次於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以及事故傷害),使簡稱DM(Diabetes Mellitus)的糖尿病,成為國人主要的慢性病之一,甚至死亡率高達每十萬人口13.5%,高居亞洲第一位。

根據健保局的統計,糖尿病治療費用佔健保總支出的11.5%(約300億元),而糖尿病人平均醫療花費是非糖尿病人的4.3倍,形成健保非常沉重的負擔。因此,若能早期發現糖尿病,給予適當的治療,不但能減少日後併發症的機會,維持病患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能降低醫療保健支出。

值得憂心的是,台灣地區相關社區性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佔所有糖尿病患者90%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成人盛行率約為6~12%,若未能有效篩檢、早期診斷,許多民眾體內的神經、大小血管長期浸泡在糖血中,更容易誘發相關併發症。

啞巴殺手

「最近腳麻又冰冷,想泡點熱水會好一些,不知何時腳有水泡又有傷口,我女兒要我來給醫師看,我想不會痛,就自己買藥布來貼,越貼越大,才嚇到趕快來醫院。」王媽媽驚恐地說。

主攻糖尿病研究的台大醫學院新陳代謝科教授莊立民表示,臨床上經常遇到這類病人。事實上,糖尿病人很少死於糖尿病,絕大多數都是死於併發症!而以下的實例,更是典型的糖尿病併發症案例。

從小長得胖胖的陳玉華,50歲那年和朋友出國旅行,不慎在普吉島逛街時踩到坑洞跌了一跤,她倒吸一口氣,趕緊爬起來揉一揉腳背,感覺不太痛,便不以為意。沒想到回國後,腳背開始紅腫,後來腫脹、熱痛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她以為是蜂窩性組織炎而就醫。治療後雖有好轉,但4個月內卻三度復發,一直好不了。最後,醫生為她照X光片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骨折裂傷,足底早已嚴重變形,整個腳掌上翻,就像船底一樣,但因陳玉華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而糖尿病又會併發感覺神經異常,致使足部感覺遲鈍,連骨折都不知道,當然也就怎麼都治不好反覆發作的疼痛。

莊立民說,糖尿病人若長期血糖控制不良,神經血管容易病變,對溫度、疼痛的感覺降低,常受了傷而不自知,又因血液循環不良,容易發炎、潰爛,甚至壞死,最後必須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對足部做適當的檢查及護理,才可避免足部產生併發症。

國外文獻顯示,大約有1/10的糖尿病患會出現關節病變或骨折。患者若足部感覺異常,便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在足部疲勞或受傷時發出警訊,在不痛不癢的情況下,也就不知道適時休息或接受治療,越走越嚴重,進而走出疲勞性骨折等病變。

漣漪般激盪的併發症

糖尿病主要可區分為兩型,第一型糖尿病即一般俗稱的青年型糖尿病,又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多外形消瘦,病因為遺傳或免疫系統出問題;第二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多過胖或為正常體重,病因為環境、壓力、感染。

第一型糖尿病,在台灣地區的發生率並不高,僅佔糖尿病患者的3%。由於病人日後常會合併嚴重併發症,全民健保目前已將第一型糖尿病列為重大傷病。

第二型糖尿病,由於任何年齡都可能罹患,大部分患者早期均屬於臨床症前期,不但病人難以察覺,就連醫生也不容易診斷出來。

然而,不論哪一型的糖尿病患者,伴隨併發症的機率都很高,包括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及末梢神經病變。若不能有效控制血糖,以小血管病變而言,將會導致失明或末期腎病變,而末梢神經病變則將導致截肢等嚴重後遺症。

1.大血管病變

莊立民分析,糖尿病患者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是非糖尿病人的2~5倍,心血管病變更是第二型糖尿病最常見的大血管併發症,至少有66%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病變。此外,與糖尿病併發症相關的疾病,還包括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亦是糖尿病患者相當重要的死因。臨床上糖尿病患者15%有局部缺血性心臟病,1.7%有腿部血管病變,2.5%容易中風。

在危險因子方面,醫師們提醒,影響大血管病變最顯著的因子為膽固醇濃度,換言之,膽固醇控制不佳者、抽菸者與女性患者,腿部大血管病變的風險較高。

2.小血管病變

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小血管病變包括眼部及腎臟的疾病。

新近診斷糖尿病患者合併視網膜病變的盛行率為25~30%,臨床上更顯示,40歲以上糖尿病民眾,其視網膜病變的盛行率為35%,且發生率有上升趨勢。而前瞻性研究發現,血糖、BMI等條件是否控制好,為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關鍵因素。

至於在腎臟病變方面,國外的併發機率高達30%,國內相關研究則較不常見。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組主任戴東原曾針對台北地區的成年人進行研究,發現微量蛋白尿盛行率約為23.8%,而較嚴重的巨量蛋白尿,盛行率約為12.9%。而依據腎臟病變疾病自然史,糖尿病人若不加以治療,可以預見腎臟功能將逐漸喪失,甚至發生腎病變而必須洗腎。

在危險因子的探討方面,包括遺傳、年齡、患病時間的長短、血壓、血糖的控制、蛋白質攝取量、膽固醇濃度等均可能為糖尿病腎臟病變的危險因子。

3. 末梢神經病變

糖尿病人的神經病變,隨著波及部位的不同,臨床症狀也有差別。可以分為神經根病變、單神經病變、多發神經病變、糖尿病肌肉萎縮,以及自律神經病變。

多發性神經病變,為糖尿病人最常見的神經疾患,通常以兩腳末梢部分,對稱性的發作為特徵,並且以知覺的障礙為主,但是偶爾也有運動的障礙。病人常常有酸麻、刺痛或灼熱的感覺,同時以夜間的症狀比較厲害。

糖尿病併發神經病變,發生的原因不詳,可能和神經的代謝失常有關,有的與血液循環的障礙有關。糖尿病足部病變的成因大部分與其神經病變和周邊血管病變有關,通常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以神經病變為主;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是同時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

糖尿病的周邊神經病變,由於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所以盛行率也隨著研究的方法有差異,國內針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相關的流行病學研究並不多,但不論戴東原等人的研究,或莊立民等人針對台灣地區25家醫院的調查,都指向神經病變的盛行率約為30%~32%。

此外,調查也顯示,糖尿病人臨床上有心血管自律神經病變症狀時,其預後相當不好。一般來說,其5年死亡率可達15~40%。一份針對台北糖尿病患的調查發現,心臟血管試驗異常的人,其8年存活率男性為63.6%,女性為76.4%;相對地,心臟血管試驗正常的人,其8年存活率男性為80.9%,女性為93.3%。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主要危險因子為:年長者、男性、糖尿病罹病期長、血糖控制不良、抽菸、喝酒、有高血壓及潰瘍病史等。

年過40 擅用健保免費檢查

為避免糖尿病,國人應遵守國民飲食指標,控制體重,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同時適度運動,以利新陳代謝,同時不要過度疲勞,保持心情愉快,少喝酒,少嚼檳榔,定期健康檢查。

若已罹患糖尿病,則要做好血糖、血脂、血壓的控制,定期做尿液及眼睛檢查,隨時注意併發症的演變。其頻率為每日量血壓4〜7次,每個月做2〜3次血糖及尿液檢查,同時一年做一次徹底的血管及神經檢查,避免併發症產生而不自知。

目前基於共同照護、預防勝於治療、防微杜漸的目的,所有糖尿病的檢驗健保全部都有給付,所以鼓勵40歲以上國民,每年做一次血糖及尿液檢查;糖尿病患者及其併發症高危險族群,按時遵照醫囑進行各項細部的檢查。

除了到醫院進行血糖及尿液檢查,糖尿病患者平時亦可利用家庭簡易式血糖測試機,自我監測血糖。

隨時掌握血糖高低,不僅能提供醫師做為調整胰島素劑量的參考,和平日調節飲食分量的依據,也能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減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危險,預防長期合併症的發生。

簡易式血糖測試機雖然是採全血測試,不若抽血檢驗的血紅素及血漿分離檢測般準確(誤差率為15%),但坊間不少儀器已據此校正,使血糖值接近實驗室的反映,目前參考價值已被醫師肯定。

建議糖尿病人在家自我篩檢血糖的頻率為:1.血糖控制良好者,每週測三餐飯前和睡前血糖各1〜2次。2.血糖控制不好者,每天測三餐飯前和睡前血糖,並隨時調整胰島素劑量。3.生病或劇烈運動時,要增加測試次數。

總之,糖尿病的併發症是有跡可尋的,只要充分認識併發症的症狀,隨時掌握血糖變化,定期健康檢查,比發病後才四處求醫治療更為經濟,也更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糖尿病併發症類型及危機

併發症類型

可能併發的疾病

可能肇致的危機

血管病變

腦、心臟、足部等部位的動脈硬化可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足部病變。足部的血液供應減少會造成間歇跛行、足部冰冷、感覺異常、足部易感染、傷口癒合慢。

小傷口即可能引起肌肉組織壞死而有截肢的危險。目前約有一半的截肢病人屬糖尿病人。

腎臟併發症

水腫、蛋白尿、高血壓、腎衰竭。

必須終生洗腎。

神經病變

包括自主神經或周邊神經的短期或長期受損。神經病變會引起心悸、腹脹、便秘、腹瀉、失禁、小便困難、姿態性低血壓、手腳發麻及刺痛、感覺遲鈍。

末稍神經麻痺、性功能障礙。

眼底病變

青光眼、白內障、視網膜病變。

失明。

情緒

壓力、服高血壓藥產生副作用。

憂鬱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