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糖友怎麼避免「神經病變」

糖友怎麼避免「神經病變」

出處/ 2016年12月號/第35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656
收藏 瀏覽數 : 5656
糖友怎麼避免「神經病變」

48歲的林姓水電工罹患糖尿病多年,三個月前發現腳趾發麻,漸漸延伸到腳踝、小腿,沒想到後來甚至連手指也開始發麻,尤其是夜深人靜,症狀更嚴重,很難熟睡。他擔心是中風前兆,趕緊就醫檢查,才確診是糖尿病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糖尿病友最怕周邊神經病變引起的功能障礙,想要避免截肢、中風、視網膜病變及性功能障礙,哪些事情要注意?

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周碩彬表示,糖尿病患出現周邊神經病變是血糖控制不良的徵兆。身體若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況,會損壞多處微細神經系統,進而影響感覺、運動及自主神經功能。倘若未積極治療,到了晚期,如果再併發四肢末端缺血、缺氧,形成潰瘍、壞死狀況,就必須截肢。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解釋,目前糖尿病治療採用共同照護團隊,由具有糖尿病衛教師資格的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攜手合作照護。當前國內糖尿病引發截肢的比例已降至1%,是亞洲國家的模範生,但仍呼籲糖尿病患每天必須控制血糖、血壓、血脂,還需注意足部保健,才能避免截肢。

周邊神經病變
引發三大功能損傷

周邊神經是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分布全身各處,包括運動、感覺及自律神經,必須與中樞神經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人體需要的各種動作。發生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時,會出現「上情無法傳遞,下情無法上達」的受損狀況。周碩彬醫師表示,周邊神經一旦病變,會出現以下三大功能損傷症狀。

損傷1》感覺功能異常

多數糖尿病人最早出現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是感覺功能異常,且以手、足部末端感覺異常為主。一部分病人會抱怨有麻及感覺遲鈍情形,走路好像踩在棉花上很不紮實,或感受不到冷、熱溫度,甚至感覺完全喪失,彷彿麻痺;另外,有些人的感覺功能反而會變得異常敏感,如觸電感或灼熱感,且常常在半夜感到異常疼痛,難以入睡。

戴東原總院長舉例說明何謂辨認遲鈍,有的糖尿病人要做復健,復建師給他一條40℃左右的熱敷袋,請患者先熱敷10分鐘,但過了1、2分鐘,病人就喊「熱敷袋冷了,再換一條」,醫學界常用「戴手套」、「穿襪子」、「赤腳踩在地上,好像踩在雲端」形容糖友末端肢體感覺神經異常的狀況。

損傷2》運動功能異常

有部分糖尿病人會有運動功能異常及肌肉萎縮情形,因而影響日常活動。病人常覺得肢體行動受阻,表現症狀包括肢體無力、動作不靈活、行走不穩等現象,有些病人會抱怨無法做出細微動作,像是扣鈕扣、拿筷子、寫字或剪指甲等動作。

損傷3》自主神經功能異常

伴隨感覺、運動神經病變以外,有些糖尿病人還會出現自主神經病變。周碩彬醫師表示,這是支配內臟器官(如心臟、腸胃)的神經受損所引起,常見的表現症狀有姿勢性低血壓,久坐或久躺後,忽然站起來時會有頭暈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跌倒;或是腸胃神經出現異常,常有噁心、嘔吐、腹瀉,以及蠕動變慢造成的便祕、蠕動過快呈現的腹瀉症狀。有些人會有流汗功能異常,下半身汗流太少,而上半身汗流過量,容易形成皮膚乾澀、皮屑、汗疹。此外,還有小便困難及陽萎問題發生,對男性糖尿病人來說,性功能障礙是難以啟齒的痛。

糖尿病會讓男人不舉?

根據臨床統計,男性糖尿病患有30~70%都有輕重不一的性功能障礙,包含勃起困難、陰莖勃起硬度不足、勃起時快速消軟、早洩、性慾減退、精液稀少等,常讓糖尿病人困擾不已! 

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周碩彬解釋,糖尿病很容易引起大、小血管損傷。心臟及腦部的大血管病變,會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重症;眼睛視網膜病變及腎臟病變則是小血管損傷所引起。至於陰莖勃起是靠正常血液流向海綿體後充血變大,但高血糖會使血管內壁鈣化、口徑變窄,當供應陰莖的血液受阻時,就會直接影響陰莖勃起、造成硬度不足。另外,高血糖會在神經纖維上形成糖化末端產物的沈澱,引起神經纖維病變,當支配陰莖勃起的神經受損,無法釋放一氧化氮,血管無法擴張充血,一樣會有不舉問題。

糖尿病人要避免過早發生勃起困難,需妥善控制病情,才能延緩性功能障礙,若不好好控制病情,可能得到糖尿病3、4年以後,就會出現難以啟齒的性功能障礙。

注重足部護理
避免神經病變而截肢

血糖控制不好,病程愈長的患者,神經病變的機會愈高。戴東原總院長表示,神經病變初期症狀輕微、沒有感覺,不過,糖尿病確診十年後,有33%會有感覺異常,20%會疼痛,為避免發生病變而不自知,建議糖尿病患應有以下作法。

1.    每年定期檢查是否有糖尿病神經病變

通常糖尿病人每年需做一次糖尿病篩檢,包括檢查神經、視網膜及腎臟是否病變,以及檢查足部末梢動脈的血流等。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糖尿病衛教師陳綉慧表示,目前最常見的檢查內容有壓力感覺及震動感覺,前者是用單股尼龍纖維輕刺足背、足底的十八個點,評估病人的觸感;後者是用音叉觸碰腳掌、腳背、腳趾關節,評估病人對震動的感覺。如果發現感覺有問題,會直接轉介神經內科進行神經傳導、自主神經功能的測試,及早治療。

2.    留意足部護理

戴東原總院長建議要制定一套足部護理作法,首先要避開各種會讓足部受到刺激或受傷的事務,像是不要將指甲修剪太深;也不要剪雞眼或挖腳底硬皮、硬塊;不要使用侵蝕性貼布,以免傷到皮膚或更下層的組織;不要赤足走路,以免扎到玻璃、鐵釘或其他異物而受傷;喝熱水、熱湯時,先放涼,以免嘴巴或手部燙傷。接著要懂得保護,要穿襪子、戴手套;穿鞋前,宜先檢查鞋中是否有異物;避免穿涼鞋、高跟或尖頭的鞋子;洗澡前,要請別人協助觸摸放出來的水溫,沒人協助時,可用溫度計先行測量,不要匆匆放了水就洗澡。

3.    需使用藥物治療

針對糖尿病神經病變,醫師會依據病情開立止痛劑、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或維他命B12來減緩病人症狀。有些病人會疑惑自己沒有憂鬱症或癲癇症,為什麼要吃這類藥物?周碩彬醫師解釋,糖尿病神經痛是周邊神經異常興奮,導致腦部感受到不正常的訊息,研究證實抗憂鬱藥物或抗癲癇藥物可降低神經的敏感性,減少腦部接收異常訊息、改善疼痛症狀。

4.    血糖控制

避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根本之道是血糖控制,更需戒掉會引發周邊神經病變的危險因子,像抽菸、酗酒等。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