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近兩成的孩子
在校曾被同學欺負
若在網路搜尋校園霸凌新聞,會發現有孩子因課業落後,遭到同儕霸凌的關係,在校跳樓受到輕傷,但是校方不聞不問,並想將霸凌事故以意外來輕描淡寫帶過。
學校的師長多半注意到明顯的肢體霸凌,但是不易發現的言語嘲笑、人際排擠,類似「戲謔」的關係霸凌,在校園發生的比率年年增加,從中可以發現,伴隨科技進步,網路霸凌的情況也相較過去成長許多。(延伸閱讀:網路霸凌成新世代夢魘,4關鍵讓其更具傷害性)
張自強表示,孩子在校是否遭逢霸凌,家長能從孩子的服裝穿著、生活作息或飲食改變等來嗅出端倪。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進一步說明,父母要留意孩子的警訊,例如:孩子的物品不見、有偷錢行為或攜帶危險物品,即便是孩子的好友,團體中也有地位高低,有人會故意且長期損害朋友的權利,讓人造成恐懼。
不要盲目責備孩子
要先了解來龍去脈
在實務工作中發現,許多狀況可以在緊密的家庭互動中發現端倪,例如:多接近孩子的生活現場。照顧者常忙於工作,只能用有限的時間處理聯絡簿,或是課業、安親班、補習等事物,很容易錯過孩子向父母發出微弱的求助訊號,而讓狀況更加惡化。張自強也建議,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環境、人際關係多份參與,也許能阻止悲劇發生。(延伸閱讀:高雄少女失蹤案省思:網絡誘騙花招多,3招教孩子辨識)
細心蒐證大膽告發
報警處理拒絕惡霸
羅秋怡也提到,孩子不願講出遭到霸凌,也許擔心狀況惡化或怕遭受報復,無論如何「不會沒辦法處理」。學會蒐證、舉證,像是網路的截圖畫面、錄影錄音、驗傷紀錄,接著使用申訴管道,比如學校的學務處、輔導室。更嚴重的傷害,必須採取法律途徑,報警提出傷害、恐嚇告訴,讓霸凌者的家長出來面對,讓做錯事的孩子還有機會補救。
羅秋怡也說,每個人都具有人身安全的基本人權。霸凌是侵犯人權的事情,必須去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是霸凌所涉及的法律行為,必須承擔與負責。」也就是說,法律維護的是基本人權,欺負他人哪需要什麼理由,侵犯他人就得面對法律後果。
霸凌可能會造成孩子一輩子難以磨滅的心理傷痕,如何教導加害方宣洩負面情緒,強化被害方勇於反抗的信心,並修正旁觀者的圍觀心態?
請師長多了解霸凌者的壓力來源,教導他管理情緒、同理他人,學習從不同角度來包容差異,並且教導同學以不傷害人的方式宣洩怒氣。羅秋怡則說,霸凌者過去可能也有被霸凌的不愉快經驗,後來轉換角色成為加害人;也有部分加害人背後可能有惡勢力當靠山,若老師發現的話,可請少年隊協助調查。
張自強建議,學校肩負起重大的教育責任,若接獲檢舉或發現霸凌時,必須挹注更多的社工資源、心理輔導專業,由專家來介入處理,最重要的是切勿「消極無作為」,而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延伸閱讀:留心5徵兆,避免兒少被誘騙而外流私密照
★孩子遭到網路霸凌有哪些信號?如何步驟性協助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
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群媒體,能保護好孩子嗎?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是一本給父母、教師與青少年應對、自保指南書。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彭政閔(前職棒球星)、周天成(羽球國手)、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聯合推薦,好書優惠中~
本文摘自《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TAAZE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