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學習障礙的孩子,因腦部先天發展異常導致學習困難,卻因智力正常、外表與常人無異,易被誤以為是不用心、懶惰,未能及時獲得幫助。察覺孩子的困難之處、找出適合的學習策略,他們,也可以很優秀!
認為孩子「不專心」、「愛玩」、「不認真」……,幾乎是過動、學障兒家長面對孩子學習低成就、成天動來動去靜不下來時,首先出現的共同反應。特別是當孩子明明可以專注於電子玩具或遊戲機等聲光刺激中,卻不能專注於平面紙本或一般教室內的聽說讀寫學習時,更容易被家長認為孩子是「不愛念書」,而忽略了孩子可能是因先天過動、學習障礙,導致學習成效不佳。
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所長王華沛提醒,若只從學習成績的表現及有無闖禍,就判定孩子屬於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學障族群,顯然過於武斷也未必正確。但無論如何,家長永遠是這類孩子第一道,也是最核心的支持力量,找出真正造成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是每個家長都該面對的課題。
智力、外表正常
學障兒易被忽略
王華沛教授說,站在人本的角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特殊,但當去除文化社會因素、社經環境因素後,確實有些人因各類障礙而需要特殊教育支援。其中,視、聽、肢、聾、智能障礙(智商在IQ70以下、生活適應力也在標準以下)等五類障礙最容易被發現,其次是動個不停的過動兒。至於學習障礙、注意力缺失但不合併過動的孩子,因外觀無特殊象徵而容易被忽略,往往在迷霧中繞路許久,才找到無法學習的癥結。
統稱為「情緒行為障礙」的ADHD,包括:單純注意力缺損、過動、過動兼注意力缺失、暴衝型過動……,分法不一而足,但都會導致學習困難,讓家長費盡心思。
至於學習障礙,早期分為「發展性」與「學業性」兩大類,目前學界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這種區分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學習障礙的多重樣貌。「發展性」學障從認知、記憶、注意力、推理……等角度觀察,綜合判斷是否有學習障礙;「學業性」學障則是從學校學科導向出發,基本上可分為閱讀、書寫、數學、非語言的學習障礙,甚至音盲,五音不全、路癡,方位不辨……都可列入學習障礙。
目前並沒有來自官方正式有關ADHD與學習障礙合併出現的統計數字,但根據文獻數據推估,兩種症狀合併出現占總數的20%。
*本單元配圖為設計攝影,純屬情境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