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路玩到掛
文/張鴻仁(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7年,傑克尼克遜和摩根費里曼兩位天王巨星合演了一部電影《一路玩到掛》,敘述兩個癌症末期的病人,如何面對「死刑」,卻又歡度餘生的故事。這部電影最大的缺點是我們學不來,因為如果沒有跟一位富豪同病房,一般薪水階級退休的人(摩根費里曼飾演的角色),無法體驗劇中許多「奢華」的情節。
葉教授的這本《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是這部名片的平民版。這位在四十五歲替臺灣建立舉世聞名的全民健保制度、六十歲完登百岳的鐵人,在退休前夕,竟然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從此,就思考如何在「掛掉」之前好好享受人生;後來,經診斷確認自己的壽命比原先悲觀預期的長,就從「拚命的玩」,轉為有計畫地到處玩。
葉教授說的「任性」,讓我想起以前有一個廣告說「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最近和好友相聚,一群「六旬老翁」卻只能感嘆「只要我可以,我甚麼都喜歡」。任性是要有實力的,最重要的當然是健康,其次才是金錢,而能夠享受任性的「自由度」,有些能力是需要訓練的。
生命是很奇妙的,人的壽命有限,雖然是鐵律,但多數人非得等到最後關頭才會驚覺餘生無多,而勇敢追夢。本書作者就是在遇到人生的大關卡之後才大徹大悟,於是,在短短的三、四年間遊遍半個世界。從阿拉斯加的冰川泛舟、西澳大利亞的Long Stay、紐西蘭北島的末日火山Tongariro、南澳皇后鎮的高空彈跳、南美秘魯的馬丘比丘,以及入住喜馬拉雅安納普娜基地營等,這些行程我們不見得都可以追隨,但葉教授說得好,最重要的是「創意、勇氣和能力」。他曾在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教授六十七歲時,連哄帶騙把楊教授帶上雪山,雪山是臺灣第二高峰,難度比登玉山高很多,他以這個例子說明,只要規劃得當,有決心與毅力,大家都能登高山。
前一陣子,葉教授夫妻倆到紐西蘭北島住了一個月,機票加吃住,每個人才花七萬多元,期間住青年旅館,睡帳篷,搭各種大眾交通工具,大部分時間自己做飯,這其中的樂趣是一般罐頭式旅行團無法相比的。而消費之親民,當然是一般大眾退休之後可以享受的。
有了這些經驗,葉教授建議一般人五十歲開始規劃人生的下半場,那麼,生命會更有價值,萬一不幸走得早,也無遺憾。
這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輯一」是作者和他的夫人張媚教授夫妻倆攜手「從天涯玩到海角」的紀錄,一開始就以「與熊共舞」的有驚有險情節揭開序幕,一路上從划海洋冰川獨木舟,到挑戰五千多公尺的高山。我依稀記得這幾年常找不到他的蹤影。在Line的群組中,他所傳的照片,一下子在南美,一下子在土耳其,或東或西,忽高忽低,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沒想到短短的三、四年間,他就踏遍了半個地球。期間有登山、有健行、有泛舟、有漂流、有休旅車自駕,也有單車騎千里,最後還挑戰了一般人的登山極限――雪季挑戰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安納普娜基地營。有些行程是需要登山訓練的「職業級」行程,當然也有較平民、給多數「假日登山客」的大眾化路線。
「輯二」主要是給四、五、六年級生參考的經驗談,簡單的說,不要等到得了重病才覺醒退休生活要及早規劃。其中,我特別喜歡「做一件感動自己的事」,對平常人而言,這輩子大概不可能選總統,也不會成為張忠謀,假如當公務員,也不太可能常碰到全民健保開辦這類大事件而揚名立萬;但是每個人可以隨時做一件感動自己,又對社會有益的事,尤其是退休之後,時間變得更彈性。這個社會批評的人太多,默默做事的人太少,及早規劃退休生活是改變自己,默默行善則能改變社會。
這不是一本旅遊的書,是屬於「中年勵志」類,讓我們挑戰生命的極限、豐富人生下半場的好書,對四年級生的我而言,有點來晚了,但英文說的好「Better late than never!」開始行動吧!
推薦序
人生就是要率性
文/趙少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葉金川兄自1979年進入衛生署擔任技正開始,歷經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保局總經理、臺北市衛生局長、臺北市副市長、總統府副秘書長、衛生署長等要職,也曾在董氏基金會擔任執行長,不論他在那一個職位,都能克盡職守,勝任愉快。顯見他能力高強、舉重若輕。
不論一個人再怎麼能幹,總有退休的一天,王永慶先生親力親為到人生最後一天,張忠謀先生也到八十幾歲才離開工作崗位,但也有華爾街的金童辛苦到四十多歲,自認存夠了錢,就金盆洗手,開始享受人生。每個人的價值觀實在大不同,而每個人退休後要做什麼,也因人而異,有人含飴弄孫,有人繼續學習,有人開創事業第二春,但最令人羨慕的,還是能夠周遊列國,玩遍全世界。
金川兄就是我羨慕的榜樣,他和太太遊遍名山大澤,遠至阿拉斯加參加七天六夜的冰河獨木舟(kayak)之旅,那是意志與體力的極端挑戰,連年輕人都不敢輕易嘗試,何況已經退休的人?他居然有勇氣克服挑戰,令人欽佩。我曾在小河裡嘗試划獨木舟,划了一個多鐘頭就覺得很累了,真不敢想像七天是什麼狀況,難怪去阿拉斯加的人,一千人只有一個完成獨木舟的考驗。我去過阿拉斯加,只在郵輪上欣賞偉大的冰河,連想都沒想過要自己划獨木舟。
同樣去到一個地方,體驗和感受卻很不一樣,跟金川兄相比,我就是一個走馬看花的人,他這本《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書中所寫的育空和馬丘比丘,我都去過,但他在育空的漂流之旅和對天空之城的感受,讓我覺得自己好像白去了這些地方,應該照著書中的描述,再去一次才對。
退休之後海闊天空,既無後顧之憂,更能放開心胸,徜徉天地。一個人臨終之時,大概很少會後悔這輩子工作太少,但可能會遺憾很多地方沒去,所以不只是退休後可以任性,就算還沒退休,也可以偶爾任性一下。
編輯後記
200cc的任性
文/葉雅馨(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這部日本愛情片,讓艾爾斯岩石(又稱為烏盧魯Uluru)不再陌生,也是計劃出版這本書的開始,葉老大告訴我,他和張老師要去造訪澳洲這顆神祕岩石了!再不久,傳來他們的合照,背景就是紅彤彤的艾爾斯岩石,傳説中它有著美麗而神聖的力量,旁邊一顆大樹也因為岩石的巨大而顯得渺小。
在那次後,隨著他不斷地完成一次次探索旅程,陸續傳來整理的初稿,加上照片,很肯定的是葉老大玩得很開心。對我而言,則開啟了許多的挑戰及無限的想像。對不常與大自然為伍的我而言,看著一篇篇的旅行紀實,彷彿進入紙本的國家地理頻道。想像著大肥熊和「撿便宜」的水鳥同景;與熊近距離接觸時的屏息;古柯葉只有在山區可以合法使用,不能咬、不能吞,只能含著,可預防高山症;獨木舟原來分Kayak和Canoe兩種,前者起源於愛斯基摩人捕魚交通用的動物皮艙船,可隔絕外界寒冷;後者是源自印地安式獨木舟,適合內陸湖泊河川旅行的運輸;還有冰河泛舟後葉氏營地(Yes Camp)的野炊,以及瀑布下的淋浴;或在育空河漂流許多天,全然沉浸在山川懷抱,或與動物對望,想像動物寬容的讓你進出牠家,共宿大自然……這該歸類為旅遊、教育或環保類的書?還是勵志故事?傳奇人物誌呢?
也不由得讓我想起日本女詩人柴田豐,她92歲才開始寫詩,到了98歲,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人生別氣餒》創作詩集,在日本暢銷150萬本,被譯成好幾國語言。她在詩集裡形容自己一天的生活:到這個年齡,每天早上起床是件辛苦的差事。但是我還是說聲「yo-I-syo」(日語,意即「加油」),鼓勵自己起床,吃一片抹上奶油或果醬的麵包,和一杯紅茶,不管如何孤獨寂寞,我想:人生總是從現在開始。相信她在90歲時,也不曉得自己92歲會成為詩人,人生真是有無限可能吧!
也想說說我爸媽持續了近25年的Saturday night party。媽媽本是屏東省立醫院的護士,60歳退休後,和爸爸搬來臺北,開始這個餐聚。爸爸訂了兩個規則:一是基本成員(三個女兒及女婿、外孫子女們、乾女兒及乾孫子們),有事不能來就請假,歡迎攜賓帶伴;二是所有參加的人都有飲料,喝酒的則一人一瓶200cc威士忌,說是為了怕喝過多而限量,但喝開懷,不夠也可「續罐」,依自己的速度慢慢喝。媽媽本來就好手藝,推出家常料理:魯肉魯蛋、烏魚仔拼盤、糖醋排骨、清蒸魚、明蝦、各式炒青菜、幾盤小菜,以及炒米粉,像辦桌!沒錯。媽媽常説因為有我們陪伴,有很多不同的刺激,所以年齡相仿的朋友漸漸失智了,她和爸爸的記憶力還熱鬧的持續著。幾年下來,這些經常性的飯友漸漸都變成酒友,而且酒量都不錯(包括我媽媽),200 cc成了基本量。
爸爸常喝得開心就會清唱一曲,時而用英文唱Too old to dream、My old Kentucky home……時而用日文唱,想到哪一首就唱哪首,有時喝多了忘詞,大家就一起啦啦啦起來……。90歲的他,漸漸養成餐餐喝的習慣,因為實在太多可慶祝的理由了!除了生日,有朋友來坐坐、有好菜、電視有好節目、心情好、孫女交男朋友了、還可以的醫療報告指數……有時沒有酒伴,他會說自己就是伴,想喝就喝。那股愜意享受生活的態度常感染著我們……。
這篇後記,醞釀多時,因為幾次要開始寫,不禁又掉進書中許多美景及想像。書分兩輯,輯一是與大自然為伍後的驚奇紀實,輯二是關於幸福長者的武功祕笈。後者其實是同為戰後嬰兒潮出身的他,對臺灣高齡化社會感同身受,用很有溫度的方式,點出問題及倡議「如何做個幸福的一流老人」。這本書出版的目的,除了讓讀者跟著一篇篇旅程紀實體驗享受外,也是希望激起讀者一股嘗試追夢的勇氣,誠如葉老大在自序裡所說:如果後來發現做不到,難道就不能懷抱夢想嗎?不論夢想是如何的偉大或看似卑微,重要的是追夢人對於「美好」事物永遠懷抱著那一份渴望,那才是人活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