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黟縣據說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黟縣的宏村更保存完整的祠堂、書院,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處……
安徽東南部是徽州文化的發源地,相傳陶淵明所著〈桃花源記〉一文中之「桃源洞」就是描繪古代進入徽州(今之黟縣),須乘舟逆流而上,在「桃源洞」前,捨舟登岸,穿洞而過,出洞後,見足下溪流奔湍,兩岸峭壁千仞,桃花灼灼,行數里,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黟縣盆地突呈眼前,頗像晉代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所描述之情境,故黟縣自古便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美譽。
據後人考察,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一文,極有可能受黟縣環境、風物之啟示,而黟縣現存的《陶氏家譜》上亦記載陶氏後裔遷居黟縣,認定這裡便是其先祖筆下描述之理想境界,從此開始陶氏家族在黟縣土地上繁衍生息。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坐落於中國黃山南麓的黟縣。黃山古稱「黟山」因花崗岩質黑而名,傳說黃帝曾登黟山因而易名為「黃山」,意為黃帝之山。
黟縣因「黟山」而得名,境內山川俊美,山巒起伏,與黃山連綿一體。黟縣建於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歷2200年之久。
徽商經商致富,晚年落葉歸根,在其出生的故鄉興建宅第以娛晚年亦係人之常情,村落多依山傍水頗受中國「風水」之影響,群居的規模由數十戶到千戶,現存的「宏村」便是其中佼佼者,尤其保存完整,內有祠堂、書院等公共設施,家家重視教育,孔孟儒家書聲不輟,故有「儒商」之譽。
黟縣境內風景秀美,加上山明水秀、氣候宜人,含蘊豐富的人文景觀。
明清之際,徽商崛起,稱雄全國,挾其經商致富的資金回到交通閉塞的黟縣過其退休田園之樂的生活。因此,黟縣的民居多係群居村落,外觀質樸,牆高窗小,以策安全;而宅內必有天井以採光,供家內妻小遊憩亦係安全的顧慮。
從現存的村落選址、布局來看,當初遷入黟縣的中原大族,多選擇「依山造屋、傍水結村」的風水觀念。山北可擋冬季季風,面南增加冬日暖和的陽光,增加族人生活舒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