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因抗憂鬱劑的藥物副作用而停止服藥!
甲女士是50歲的已婚女性,經營一家超商,事必躬親的她,某天突然頭部劇烈疼痛、胃口不佳、疲倦不堪,她以為罹患感冒,買了止痛藥卻沒效,反而全身酸痛。到神經科就診3個月後,做腦波、頭部電腦斷層等各種檢查都無異樣。
雖然生病,她依然全年無休地張羅店裡大小雜事,但漸漸感到力不從心、心力交瘁、心情頓感沮喪、凡事提不起勁。後來她到精神科就診,診斷是罹患憂鬱症及慢性疼痛症,醫師囑咐她按時吃藥並好好休養。她只有按時吃藥,沒有配合休息,所以病情時好時壞,就算心情已改善,疼痛依舊。
吃1年抗憂鬱劑後,她倏然發現自己有「咬牙切齒」的感覺已3個月,醫師告訴她,若無其他神經方面的異常,可能是吃抗憂鬱劑引發的副作用,請她先至神經科。後來證實沒有神經病變,於是為她換藥,並加一些解除副作用的藥,經過一段時間的調藥後,嘴部的不適才解除。
臨床上,服用抗憂鬱劑常出現的副作用包括噁心、頭暈、心悸、失眠等,這些症狀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停藥後難過的感覺就會消失。極少數患者會出現「動作障礙」,包括:
1.巴金森症候群,症狀有動作緩慢、手抖、面無表情、肢體僵硬等;
2.靜坐不能,症狀有坐立不安,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坐也不是等。
另外,還需注意2項無法復原的副作用:
1.遲發性不自主動作,症狀包括舌頭無法自主重複伸出、不斷做咀嚼狀、不停眨眼、做鬼臉,有時甚至不自主地聳肩、手指、腳趾不規則地抽動。
2.遲發性肌肉緊張異常,症狀有斜頸、眼睛往上看、眼睛睜不開、咬牙切齒、軀幹肌肉緊繃等。
除了抗憂鬱劑外,常引發上述動作障礙的還有抗精神病藥物、止吐藥、鋰鹽等。一旦發生疑似抗憂鬱劑導致的動作障礙,不要驚慌,也不要擅自停藥,醫師通常會做檢查與判斷,一般處理原則是先減藥、換藥,再服用解除副作用的藥物。
值得提醒的是,患者不要因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就有病不醫,延誤病情;醫師也應提醒患者種種可能的藥物反應與副作用,以免讓病患更痛苦,產生終生後遺症,雖然須多用點心神與時間,但絕對是雙贏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