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腦海中的橡皮擦」的女主角總粗心地丟三落四,原以為自己健忘,豈知是早期失智,最後病情逐漸惡化,甚至遺忘她最愛的新婚丈夫……失智真的會將記憶的裂痕愈鑿愈深?沒有彌補的機會嗎?
文彬是一家大企業的老闆,雖才40多歲,卻是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門診的老病號。一次嚴重的血糖過高,他昏迷2天後才被家人發現、緊急送醫,就醫後竟產生失智現象,數字1~10都唸不全,更別說算數或看時鐘。除了部分家人還認得,其他朋友皆不認識。
文彬的企業合夥人得知消息,立刻著手召開董事會,準備併吞他的股份。然而,文彬透過院方的積極治療,穩定心血管疾病後,進行智力復建,重新學習認人、識字,在學習過程,他快速記起人、事、物,約半年已恢復近八成,當他回到公司面對工作,合夥人都十分訝異,因為他們原以為,失智症無法治癒……
1/3的失智症
經治療能停止惡化
到底失智症可不可以治癒?答案是「視罹患的失智症種類而定」。
高雄醫學大學副院長,也是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及高雄市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的劉景寬指出,失智症是統稱,可根據不同病因來分類,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引起的「退化性失智症」;其次是腦中風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另外,外傷、感染、內分泌失調、維生素不足、水腦等原因,也會引起失智症。
整體而言,2/3的失智症是持續進行,無法完全治癒的,阿茲海默症引發的「退化性失智症」即屬其中一種,這種腦部疾病會使腦神經細胞逐漸喪失,若未治療,病情會快速惡化,如有治療,可減緩惡化的速度。據統計,女性較男性易罹患,比例約2:1。
另外約1/3的失智狀況,經治療能停止惡化,其中5%~10%甚至可治癒,像外傷、水腦或營養失調等導致的失智症,對症治療即可復原。其次,腦中風後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不僅可遏止,許多證據顯示能恢復部分記憶,但若沒積極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五成。
治療上,會先針對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菸癮等進行控制,搭配預防中風的藥物,多數智能有可觀的進步。初期血管型失智症的患者,更有近三成可脫離失智病況,目前也有數種藥物是針對慢性血管性失智症的病人,可稍微改善智能狀態。
服藥延緩失智症
約有六、七成療效
目前失智症仍以藥物治療為主,像阿茲海默症這類退化性失智症,已有幾種特效藥,如塔克寧(Tacrine)、愛憶欣(Aricept)及憶思能(Tacrine)等,臨床顯示約有六~七成療效。這些藥物健保有給付,改善不少失智病人的生活品質。藥物雖可減緩失智症惡化,仍有副作用,例如:食慾降低、消化不良或噁心、失眠等,不過,使用一段時間後,副作用會逐漸減輕。
目前健保局規定,輕、中度失智症患者治療後,每半年須評估一次,情況進步才繼續給藥,反之則取消健保給付。對此,劉景寬分析,失智症的治療大部分僅能減緩症狀,無法使病症進步,若依現行規定,六成以上的失智患者將無法享受健保給藥,期盼健保局能修改規定。
一成不變的生活
會使大腦活動變慢
耕莘醫院中老年科主治醫師江維鏞指出,多數失智症患者是老人,會服用一種以上的慢性病藥品,像心血管疾病藥物、抗潰瘍或消炎藥物、止痛藥、類固醇,甚至抗憂鬱、抗焦慮藥等,其中某些藥物會使失智情況變嚴重,只要停掉或減少,失智症狀就能改善。
除了延緩失智惡化,對於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或個性改變,也需積極治療。他們通常合併憂鬱症,然而憂鬱症會使智力退化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此外,也容易情緒激動,產生攻擊行為及睡眠障礙,更形成陪伴者的壓力。目前對於行為或個性改變,都有藥物可治療。
除了藥療,劉景寬也提供輔助療法,例如:利用音樂、按摩、芳香療法,或大腦體操來活化大腦,對患者都有幫助。不過,親人的陪伴與人際互動,對大腦的活化效果最好。因大腦偏愛特殊經驗的感受,一成不變的生活會使腦部活動變慢,若將日子過得與以往不同,靠身體感官去體驗,大腦會不斷接受新刺激,產生許多新連結,使記憶更深刻。
陪患者翻舊照片、聊往事
能活化腦細胞
臨床案例中,曾有位80多歲的老太太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在發病後的2年,每2週一次的回診皆顯示其失智情況持續惡化。而她的家人沒時間陪伴,所以雇外傭24小時貼身照顧。
可是從第3年起,老太太的失智情況不但沒惡化,還有進步的現象。之後醫師才知道,原來老太太從小照顧的孫女因懷孕回娘家待產,驚覺帶她長大的阿嬤居然不認得她,心中難過便常對著阿嬤自言自語,長時間與阿嬤相處,2人每天一同出去散步,聊聊小時祖孫相處的情形。
未料有天老太太居然記起孫女,還想起一些往事,失智情況有所改善,這分驚喜也讓孫女決定在娘家坐月子;而老太太不但願意幫孫女作月子,還主動要照顧曾孫。
劉景寬指出,家人的陪伴對失智患者是最好的治療,陪他們翻翻老照片、聊以前往事、聽當時的歌曲,最重要是盡量安排患者與外界交流、與人溝通,這對活化腦細胞十分有幫助,進而能減緩失智症惡化。
用心將平淡生活過得不凡
親身體驗能增進大腦連結
作為失智老人的陪伴者,要有心理準備面對沈重的照顧負擔、應付混亂的異常行為,除了經由照護課程學習照護方法,更可透過家屬支持團體,及相關的短期照護機構來減輕自身壓力,才能將照護失智患者的路走得長久,也避免因無法承受莫大壓力而罹患憂鬱症。
再者,建議退休的中年人擴展生活圈、多與社會互動,因大腦偏愛特殊經驗與感受,一成不變的生活會扼殺腦細胞。若將平淡如水的生活過得精彩,除了豐富生命,也讓感官盡情體驗,能活化大腦產生新連結,加深記憶。
符合2條件
失智症患者有復原機會
專精失智症診療與照護的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葉炳強解釋,大部分失智症患者罹患的是「阿茲海默症」引起的「退化性失智症」,這類病情無法治癒,早期治療,狀況能維持在發現時的階段,若不治療,病情會持續惡化。
然而,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完全不可逆,有5%的患者可復原,前提是符合以下條件:
1.失智症狀發生得早或快
例如:40、50歲發生失智,與65歲後的常見發病時間比較,即算發病時間早。如果失智病症進展快速,一開始記憶變差,很快就發展到行為認知階段的退步,也屬快速。
2.失智症狀同時伴隨其它現象
例如:發燒、小便失禁、走路困難,或半身癱瘓等,這意味患者可能有其他原因(如腦中風)產生失智,若醫師及時治癒患者的病因,失智症狀也可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