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元氣生活 運動休閒 暈車、耳鳴不困擾,簡單搞定旅程中的突發狀況

暈車、耳鳴不困擾,簡單搞定旅程中的突發狀況

出處/ 2008年7月號/第26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7655
收藏 瀏覽數 : 7655
暈車、耳鳴不困擾,簡單搞定旅程中的突發狀況

旅遊最怕一上路,身體就開始不舒服,不想讓暈車暈船、耳鳴、經濟艙症候群、時差、吃壞肚子、中暑等6大不速之客,壞了遊興,你需要更專業的建議。人們每天上班上學或外出洽公,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不太會覺得坐車是件苦差事,可是,一旦出遠門,長途舟車勞累,不少人會對交通工具不太適應,不僅頭暈眼花、陣陣作嘔,還可能耳鳴聽不到、下半身因久坐而麻木……。可見,想要一路快樂玩到底,在旅途中保持良好體適能,是重要關鍵,以下就可能干擾遊興的6大狀況,提供對策。

不速之客1》暈車暈船
對策:未暈時先吃暈車藥

即使不太容易暈車的人,坐太久的車或繞行山路,也可能出現暈車現象;更別說穩定度低、搖晃得厲害的船。雖然暈機案例比暈船少,可是,起降時或航程中遭遇亂流,機身上下左右快速晃動,神經同時接收太多訊號,一時反應不過來,也易令人暈眩。

有些人為了預防暈車(機、船)嘔吐,不敢吃東西,反而對腸胃、體力有負面影響,新光醫院家醫科主任陳仲達指出,「不能不吃,最好是上車前1小時用餐,因為胃的消化時間大約半小時~1小時。」

如果擔心會暈,西醫最常用的是服用止暈藥,馬偕紀念醫院家醫科旅遊門診主治醫師蔡悅琪指出,「上車、上機、上船前15~30分鐘先服一顆暈車藥,才有效果;如果已開始暈才吃藥,效果將打折扣。」

上車(機、船)後,有的人會忙著找人聊天、唱歌,陳仲達說,「擔心會暈的人,躺著比坐著好,坐著比站著好,因為負擔比較少,狀況可改善。」

乘坐交通工具時,如果沒吃藥,也有一些方法止暈,蔡悅琪表示,「眼睛直視正前方,不要閱讀或一直吃東西,因為吃太多更容易反胃;聊天無妨,但千萬不要一直回憶或敘述以前暈機的狀況……。」

若想用穴道按摩的方式來緩解暈車(機、船)的現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住院醫師許中嚴指出,「手腕到手肘1/6處(也就是手腕線下2吋或3指處)有一個穴道叫「內關」,壓住此處可止暈。」西方國家還根據此原理,作成醫療用帶子,但止暈帶的效果因人而異,相較之下,服用止暈藥的效果較一致。

 

不速之客2》耳鳴
對策:口鼻緊閉,往外吹氣

耳鳴現象最容易發生在飛機起降時,這是因為壓力造成耳咽管功能失調,有人嚼口香糖、有人猛吞口水來因應,蔡悅琪建議,「嘴巴閉緊,用手捏住鼻子,往外吹氣,耳咽管才會通。」

如果搭飛機前就感冒或有中耳炎,一旦碰上飛機起降所造成的耳鳴,會有其他後遺症。許中嚴表示,「當耳咽管壓力不平衡,原來化膿處會蔓延到其他部位。」所以,本來有感冒或耳鳴的人,最好先行治療,再搭機出國較好。

 

不速之客3》經濟艙症候群
對策:抬高腳,按摩小腿

坐飛機時,長時間維持靜止不動的姿勢;加上水分攝取太少,易造成深部靜脈栓塞,有時會痛、有時沒症狀,最怕的是:栓塞的血塊碰到肺──造成肺栓塞、碰到腦──造成腦栓塞,所以,預防格外重要。

陳仲達和蔡悅琪指出,預防之道有3招。
1. 攝取足夠的水分。
2. 坐著時,膝蓋以下到腳踝要規律動一動。為了不影響腳的活動,行李不要放在座椅下面。
3. 1~2個小時要起來走動。若難以走動,把腳抬高、按摩小腿,也能達到和走路相同的效果。

 

不速之客4》時差
對策:出發前3天開始調時差

如果出國幾天就回來,或時差不嚴重,無須調整時差;若剛好和國內時間日夜顛倒,就非要調整不可。陳仲達表示,「研究發現,年紀愈大的人愈難調整;向西邊順著太陽飛,時間往後延較易適應,向東飛,時差較難調整。」

雖不易調整,仍有些小祕訣。蔡悅琪建議,「出發前3天可開始做調整時差的準備,」向西飛要比平常晚睡;向東飛因為時間縮短,要比平常早睡。例如:平常12點睡覺的人,若向西飛,出發前三天要延後到凌晨1點睡,前兩天凌晨2點睡,前一天凌晨3點睡;若向東飛,出發前三天要提早到11點睡,前兩天10點睡,前一天9點睡。這樣到達目的地後,較能適應時差。」

上了飛機,「第一件事就是把手錶調到目的地的時間,作息依照當地時間。」抵達目的地,如果是白天,別因勞累就躺在床上大睡,不妨先小睡30分鐘。如果擔心晚上抵達時睡不著,可請醫師開短效型助眠藥。蔡悅琪表示,「研究發現,白天出去曬1~2小時太陽,對調整時差也有幫助。」

飲食和調整時差也有關聯性。蔡悅琪表示,「早餐多吃含蛋白質的食物,像魚、肉、蛋,可增加腦部運作的能量;白天也可喝少許咖啡提神;晚上則要多吃澱粉類食物,因為澱粉是色胺酸的來源之一,色胺酸可替代血清素的合成,具有催眠效果。」

 

不速之客5》吃壞肚子
對策: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研究發現,旅客發生腹瀉情況和地區有關,陳仲達表示,「非洲地區旅行者腹瀉的發生率高達40%;東南亞國家也有25%;而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地區只有5%。」所以到開發中國家旅遊,要更注意腸胃問題。

事實上,狂拉肚子,有可能只是腸胃不適應、過敏,但也可能是食物中毒。陳仲達指出,「如果食物中毒,除了拉肚子,還會伴隨發燒、嘔吐、腹痛等現象,此時應盡速就醫,因為當地醫師較瞭解當地細菌及病毒的種類。」

腹瀉最擔心的是脫水,要暫時先禁食,蔡悅琪認為,「這時不只要補充水分,還要補充電解質。」如果無法買到口服電解質補充液,用運動飲料及水,採1:1的比例,自己製作也可以,或用1000C.C.水加1茶匙的鹽與8茶匙的糖,攪拌均勻就是電解水;還有一種是泡泡錠,用開水泡即可。她提醒,「等情況穩定下來,再開始吃軟食。」

 

不速之客6》中暑
對策:冰敷降溫,嚴重時服用退燒藥

夏天出遊,當氣候太過炎熱,體溫調節中樞失衡,喪失排汗功能,就會中暑。其實,很多時候只是熱衰竭,卻令人以為中暑,陳仲達分析,「中暑是體溫升高,可是不會排汗,身體是乾的;如果體溫高,汗流很多,那是熱衰竭。」

不論熱衰竭或中暑,都要先移到陰涼地方,敷冰袋或濕毛巾,讓體溫降下來。蔡悅琪說,「如果汗流很多,鈉隨著汗水被排掉,這時,要以鹽水來補充;如果是汗排不出來造成高燒,可服用退燒藥,達到降溫及排汗效果。」

不少人中暑時,會刮痧來緩解不適,許中嚴表示,「脖子是人體最多筋脈交會的部位,所以,從脖子、肩膀,順著脊椎兩側刮到腰部,效果最顯著。」另外,食物也能解暑氣,像「綠豆湯和仙草水,都有清熱效果,可預防中暑。」

 

醫生的旅行急救箱

一般家庭通常會準備簡易型的急救箱,長途旅行時,也可視情況準備旅行用的急救箱,如果急救箱的內容物是由醫師建議,會較實用。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任陳仲達的建議

1. 普拿騰──緩解感冒不適。
2. 止瀉藥──緩解腸胃不適。
3. 抗過敏藥(抗組織胺)──緩解流鼻水、鼻塞。
4. 優碘和抗生素眼藥膏──替傷口消毒。
5. 止咳化痰藥。

馬偕紀念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蔡悅琪的建議

1. 常規藥──平時常用的藥,例如:慢性病人用藥。
2. 特殊體質用藥──例如:過敏體質,抗過敏的藥;常拉肚子,則帶腸胃藥等。
3. 外用藥──小外傷用藥、防曬用品。
4. 特殊地區用藥──目的地如有蚊子,要帶防蚊液;如果登高山,要帶預防高山症的藥;瘧疾疫區,要帶瘧疾的預防藥……。
5. 慢性病人的診斷書、心臟病人的最近一次心電圖影本。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住院醫師許中嚴的建議

1. 葛根湯──緩解初期感冒不適。
2. 藿香正氣散和葛根黃芩黃蓮湯(3:1的比例)──舒解腸胃症狀。前者治腸胃過敏、後者有殺菌效果。
3. 採血片和三稜針──當血壓超過170,在左右耳尖上各放血3、5滴,可以降壓。輕微發燒時,放血也有退燒效果。
以上藥物器材在一般中藥行、藥局買得到。

國外就醫要注意什麼?

1. 出發前請醫師開立英文診斷書
慢性病人出發前,「先請醫師開立英文診斷書,將病名及藥名,詳細寫在診斷書裡。」

2. 記下海外醫療求助電話
多數人出遊前會投保「旅行平安險」,投保時要清楚瞭解保險範圍是否包含「海外突發疾病」,若有包含,馬偕紀念醫院家醫科旅遊門診主治醫師蔡悅琪表示,「記下海外醫療求助電話,用中文就可問到旅遊當地的醫療院所與緊急救護網。」

3. 申請診斷證明書及收據
不論慢性病、急症,在國外看醫生,甚至開刀,申請「診斷證明書及收據」很重要,新光醫院家醫科主任陳仲達指出,「回國後,才能據此向健保局申請給付。」若另外有投保商業保險,以「海外突發疾病險」為例,國泰人壽處長何宜星說明,此險種可針對突發疾病(不包括原有的慢性病或蛀牙),給付健保未補助的醫療差額,因此可視情況,多申請幾份診斷證明書。若是到大陸旅遊,因當地開假病歷的情況嚴重,為了後續理賠順利,建議除了診斷證明書,還要找當地的台灣辦事處,蓋章認證。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