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學前教養 動怒後,怎麼跟孩子和好?

動怒後,怎麼跟孩子和好?

出處/ 2013年4月號/第31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993
收藏 瀏覽數 : 4993
動怒後,怎麼跟孩子和好?

現代父母忙於工作、家務,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難免大動肝火,若一時失控,口不擇言的責罵或下重手處罰,事後該如何拉下面子,撫平彼此受傷的心?

「瑋瑋快點過來,媽媽幫你洗澡。」
「噢,再等一下。」

5歲的瑋瑋沉迷於卡通,每當洗澡時媽媽總要費一番功夫才把他制伏,可是今日媽媽特別疲累,左等右等,等不到瑋瑋,決定自己來抓人。對瑋瑋來說,節目正精彩,卻被抱走忍不住哇哇大叫,但媽媽也耐不住性子,重重的往瑋瑋屁股上打。

「不要哭,再哭我再打!」因疼痛及害怕,瑋瑋哭得更加淒厲,刺耳的哭聲則讓媽媽更暴躁,下手也愈打愈重。

平常瑋瑋是家中的開心果,但是今晚卻格外安靜,這份難得的寧靜,媽媽卻一點也不覺得歡喜,甚至慚愧及自責,想道歉卻又不知從何而起,擔心一時情緒失控,造成孩子心中永遠的疙瘩。

等雙方情緒平靜
再回頭與孩子溝通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林世莉表示,與孩子和好並不難,父母不用過於焦慮,適時真心的道歉,孩子都能接受。不過,必須釐清什麼原因讓父母情緒失控,也許是孩子的行為老是無法糾正,或是父母自身的情緒失態,如辦公室情緒壓力的轉移、對孩子的過分要求,前者要進一步思考,用什麼方法較能改變孩子行為,後者則有賴父母自我調適。

事實上,父母的自省能力十分重要,處理不當易造成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林世莉心理師表示,家長動怒的導火線大多是孩子的行為沒有遵守規範,加上自身有工作或其他事件的壓力,因而對孩子暴怒,親子問題就像滾雪球,愈滾愈大。

若是氣頭上的父母,當下可以怎麼做?林世莉心理師引用國內知名生涯專家吳娟瑜常用的口訣「一吸、二離、三好玩,四回來再溝通」。當龐大的情緒壓力直奔而來時,不妨先深呼吸、離開現場、尋找可舒緩壓力的事情,調適心情,直到情緒平靜後再回頭與孩子溝通。

也因溝通是雙向,需考量親子雙方的心情適切與否,也許父母情緒已調適,但孩子仍在鬧彆扭,不願溝通,也拿他沒轍。林世莉心理師認為最佳的溝通時機,是雙方心情好的時候,而父母也能營造好心情,例如主動約孩子單獨到咖啡廳,或是與孩子坐在沙發上,一同享用孩子喜歡的點心,在愉快氛圍下對談。

因為你我才生氣……
這樣開頭,孩子易受傷

關於「親子溝通」,看似簡單,實為不易,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林淑棻表示,不少父母動怒後,即便情緒恢復穩定,仍然以檢討的方式向孩子解釋,當下為什麼生氣,例如說「玲玲你過來,爸爸要讓你知道那天我為什麼發這麼大的脾氣,因為妳不聽媽媽的話一直吵,爸爸才發這麼大的脾氣。」

林淑棻主任指出「因為你,我才生氣」的檢討方式,對孩子而言十分受傷,可說是將父母的情緒完全發洩於孩子身上,她認為,會動怒一定有原因,可能剛好踩到自己的地雷,或是自己思緒煩悶,孩子的出現只是情緒的引爆點。

因此,與孩子溝通情緒困擾時,不妨以「我的訊息」來傳達父母的想法,例如「我很焦慮,你這麼晚還沒回家,我擔心是不是在路上發生危險。」、「我害怕永遠看不到你,下次去哪裡要讓媽媽知道。」

盡可能避免「你」當主詞,例如「你怎麼這麼晚還沒回家?」、「你怎麼又亂跑?」也因帶有指責、命令的語氣,孩子比較容易退縮,甚至讓孩子的發言權受到控制。善用我的訊息,能讓孩子了解父母的用意,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

三明治溝通+肢體語言
化解你與孩子的不愉快

此外,「三明治讚美法」也是人際溝通常用的方法之一,林世莉心理師建議,與孩子解決情緒困擾時,不妨先讚美孩子的優點,再指出孩子具體錯誤行為,並說明期待孩子改進的地方,最後再次鼓勵。例如「小庭,你是個很棒的孩子,很熱心、有禮貌,讓媽媽感到驕傲,只是今天沒經過媽媽的同意就拿錢,這行為像是偷竊,媽媽沒有辦法接受,我沒有責備你的意思,只期待你能改變,如果缺零用錢可以告訴媽媽,相信你是個很棒的孩子,錯誤行為都能改善。

一般而言,與孩子傳達彼此情緒時,最好能搭配擁抱、親吻等肢體接觸,即便到了青春期,孩子排斥身體接觸,或是當下態度漫不經心,不過林世莉心理師認為,孩子當下跩跩的行為,並不代表沒聽進去。除了口說方式,也可藉由寫卡片、用手機傳簡訊等管道溝通,若常將「寶貝我愛你」等表達善意的話掛嘴邊,都能加深親子關係的熱度。

孩子不合內心期待?
爸媽應尊重且相信孩子

現代爸媽忙於工作及家務,背負許多壓力,與孩子相處難免有情緒問題。林淑棻主任發現,父母的情緒,多少是因孩子表現與自己期待相互違背,而父母必須思考的是,「這個期待是合理的嗎?」

最好的方式是,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並非要孩子配合,而是讓孩子了解,這樣的行為在父母眼裡是什麼感受。例如,「媽媽不希望你晚歸,因為晚歸我一顆心就懸在這裡。」家長可以這麼說,但要不要晚歸就由孩子決定,當孩子晚歸時,家長就必須安撫自己的情緒,安定自己;另一方面讓孩子了解,「當我不再規範你的時候,其實是覺得你長大了、會考慮更多的!」

在成長過程中,小孩有自己的想法,有時與父母的期待不同、甚至牴觸是很正常的。林淑棻主任認為,家長若是站在「教育孩子成為獨立個體」的觀念上,就會學會尊重,了解孩子的能力在哪裡,尊重孩子選擇的方向,如此一來,較不易出現親子認知牴觸,父母無法接受的狀況。

拉不下臉道歉!孩子會漸遺忘? 

不少家長動怒後,即便了解是自己情緒失控,卻拉不下臉與孩子道歉,誤以為「拖得愈久,孩子就會漸漸遺忘」,或者「送玩具、外出郊遊,只要孩子開心,不需道歉,孩子也能原諒」。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林世莉、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林淑棻皆表示,如果父母不道歉就以為孩子會忘記,是默許孩子逃避事情的責任。此外,以禮物誘惑小孩,易造成孩子學會用勒索方式對待父母,或許再管教不當,孩子會要求父母另有回報。

事實上,與孩子道歉,除了教育孩子學會誠實,也能相互討論,若是日後情緒又失控,孩子能以「不要生氣」、「要冷靜」等話語提醒父母,藉此加深彼此熱度,而不要與利益交換扯上關係。

情緒快要潰堤時,父母怎麼不抓狂?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林世莉表示,如果發現當下壓力很大,而孩子又在爭吵,不妨先離開現場,先做能放鬆情緒的事,例如泡澡、唱歌、聽音樂等。

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林淑棻則認為,不妨事先與孩子溝通幾點到幾點是媽媽休息的時間,讓孩子了解這段時間不能來吵媽媽,有事盡量請其他家人幫忙,畢竟,保持愉悅心情,學會照顧自己,不讓自己處於崩潰邊緣,較不容易對孩子發脾氣。

感謝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林世莉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