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元氣生活 美容保養 防曬乳是破壞海洋生態元凶?

防曬乳是破壞海洋生態元凶?

出處/ 2019年6月號/第38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9511
收藏 瀏覽數 : 9511
防曬乳是破壞海洋生態元凶?

珊瑚素來被海洋生物學家視為「海洋的熱帶雨林」,是許多微生物、魚類的棲息地,若珊瑚因白化現象死亡,海洋生態就會面臨巨大威脅。然而,據統計,每年約有6,000~14,000噸的防曬乳,隨著人們游泳、潛水時流入海中,傷害美麗的珊瑚。為了維護珍貴的海洋生態,帛琉和夏威夷先後宣布禁止使用防曬乳,究竟防曬乳是如何影響海洋生態?
 

豔陽高照的夏日,不少人會湧入海邊,迎著徐徐海風,從事水上活動。潛水愛好者,會潛入海底欣賞珊瑚、海魚共組的生態美景。為了避免皮膚被毒辣辣的陽光和紫外線曬傷,皮膚科醫師一再提醒,夏天到海邊從事水上活動,絕對不能忘記防曬。不過你知道嗎?塗抹在身上的防曬品(防曬乳、油、霜)會對海中生物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網路上有一篇文章甚至用「就像裹著糖粉的毒藥」來形容防曬品帶來的傷害,「表面上扮演人類的夏日好麻吉,背地裡卻在海洋裡荼毒無辜的生命」。
 

塗抹防曬產品
是保護,還是傷害? 

防曬乳長久以來一直扮演阻擋紫外線的守護角色,轉眼之間,怎麼會有如此極端的改變?關鍵在於國際相關研究指出,防曬乳可能危害海洋生態,以及帛琉頒布禁售及禁用、美國夏威夷州也頒布禁售特定防曬品的新法,即將於2020及2021年生效。

臺北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俞佑表示,防曬品成分有物理性和化學性之分。物理性防曬品是透過具有反射、散射、折射能力的顆粒物質(二氧化鈦跟氧化鋅)做為成分,抵擋紫外線損傷皮膚,安全性高,不過因質地較厚重,塗抹後會偏白,一般人不習慣;後來又開發質地較為均勻的化學性防曬品,是透過含有苯環分子結構的有機物化學成分(對氨基苯甲酸、甲氧基肉桂酸辛酯、氧苯酮等),以吸收紫外線的能量,再轉化為熱能釋放出來,藉此降低皮膚傷害,其中的二苯甲酮(oxybenzone,又稱羥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Octyl Methoxycinnamate)是人工合成化合物,因吸收率高、安全性良好,是目前最常用的防曬成分,據估計,已經被用在超過3500種熱賣的防曬品中。

防曬品的某些成分具有防曬效果,同時也會透過人們從事游泳、潛水、衝浪、水上摩托車、釣魚等水上活動時,經由一系列塗抹、流汗、洗淨等使用防曬品的習性中,從海邊戲水的民眾身上進入海洋。2008年義大利科學家丹諾法羅(Roberto Danovaro)研究顯示,每年約有4000~6000公噸的有害防曬物質流入海洋,到了2015年的美國研究,流入海洋的防曬物質數量超過1萬4千公噸,多出一倍之多,並對海洋生物造成巨大危害及威脅,尤其是入侵美麗的珊瑚國度,崩壞珊瑚生態系統。
 

珊瑚白化
防曬成分脫不了責任

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副教授吳姵萱提出2015年發表在《環境污染和毒理學檔案》(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期刊的一篇研究解析,二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會對珊瑚礁產生一系列影響,包括增加珊瑚發育過程中的病死率、造成珊瑚白化,以及破壞珊瑚和其他生物的DNA,讓幼年珊瑚正常發育的機率變得非常低。除了破壞珊瑚礁生態系統外,該篇研究還發現會對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1. 導致成年雄性魚類雌性化。

2. 增加海膽、鸚嘴魚及夏威夷僧海豹等類似哺乳動物魚類的生殖疾病發病率。

3. 引起魚類的神經行為改變。

4. 可能影響到夏威夷水域中許多瀕危物種的生存,例如:海龜。

有人認為珊瑚的白化是因為珊瑚吃進防曬品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對此,吳姵萱副教授表示,珊瑚的生長需要依靠「共生藻」蟲黃藻供給能量,二者是命運共同體,是共生藻食入這些有害物質產生病毒,造成共生藻感染病毒死亡後,少了共生藻相伴,珊瑚因而漸漸白化、死亡。此外,共生藻感染的病毒會入侵周圍共生藻,惡性循環下,會造成更多珊瑚白化,最後影響整個珊瑚礁生態系統。

防曬品危害海洋生態的研究引起全球關注。有鑑於此,太平洋島國帛琉日前立法通過,嚴禁販售及使用10種化學成分的防曬乳,違者將處以1千美元(約新臺幣3萬1千元)罰款,明定2020年1月1日生效。美國夏威夷州也頒布禁止銷售含有指定化學物質的防曬霜,新法將於2021年1月1日上路,該法案引用了2015年一份針對維爾京群島和夏威夷珊瑚礁的研究,指出二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物質,除了會干擾珊瑚DNA,使小珊瑚變形,難以成長外,在溫度低於華氏87.8度(攝氏31度)時,還會使珊瑚產生極端的壓力反應,最後褪色致死。
 

善心善念
才能降低對海洋的傷害

不少研究揭露防曬成分危害海洋生態的真相,加上以海洋、珊瑚礁聞名的兩大地區紛紛立法禁售、禁用特定防曬成分的防曬品,無不引起全球人士的注意及警惕。大海已經遭到嚴重污染,必須給予喘息空間,誠如帛琉總統湯米雷蒙傑索(Tommy Remengesau)針對立法進行說明,希望能在教育和嚇跑遊客之間找到一個平衡,人們必須體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其實到海邊遊玩,不是只有防曬乳會汙染海洋,有些人為了參加海洋音樂祭、拍攝浪漫的沙灘婚紗照、打卡上傳比基尼泳裝美圖,費盡心思裝扮自己,全身上下行頭不少,髮膠、香水、粉底、睫毛膏、唇蜜、腮紅閃亮登場。俞佑醫師提醒,不少彩妝品都含有塑膠微粒、塑化劑,是環境荷爾蒙,同樣會破壞海洋生態,進入大海的食物鏈後,最後受害者仍是人類。

雖然臺灣自2018年元月已禁用含塑膠微粒的化妝品,不得檢出塑膠微粒,但新聞報導指出,有消費者送檢知名洗面乳,仍然檢出塑膠微粒。善待環境需從善心做起,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行動都具備保護海洋的念頭,才能降低傷害。
 

大帽沿、戴墨鏡、穿薄外套
這樣防曬真能避免曬黑?

夏天去海邊玩,總是希望能留下美麗倩影,為了避免成為危害海洋生態的元凶,有人會採用種睫毛或戴墨鏡等作法,不必畫眼妝,就能保護海洋生態,還可以裝扮美美;或是戴上帽沿大一點的帽子、撐陽傘、穿輕薄的防曬衣遮陽,既能阻擋強光照射,減少防曬乳的使用量,以避免危害珊瑚礁,又有飄逸氣質。但這樣真能達到防曬效果嗎?

靜宜大學化妝品科學系副教授吳姵萱表示,夏天遮陽很重要,可以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但並非絕佳的防曬作法,建議還是要擦上對皮膚、對環境友善的防曬品,因為UVA紫外線,尤其是UVA1波段幾乎無法被雲層、衣服、玻璃等遮蔽物阻擋,可以完全穿透真皮層,刺激真皮層中上皮細胞的麥拉寧黑色素,並氧化移轉黑色素體至表皮,使皮膚變黑。

臺北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俞佑建議,可多用混和型防曬品、物理性防曬品,少用奈米級物理性防曬品,主要是奈米比起傳統顆粒微小,雖會增加防曬乳的透明感,但一旦防曬乳從皮膚被水沖洗進入河川、大海等生態環境後,奈米微粒就可能引發自由基生成、釋出離子、包覆在海洋微生物的體表,或被其吞食,以上幾種情形都可能對海洋生物造成毒性。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