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青春期 孩子被霸凌!這樣幫他們減少悲傷、降低自殺風險

孩子被霸凌!這樣幫他們減少悲傷、降低自殺風險

出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398
收藏 瀏覽數 : 3398
孩子被霸凌!這樣幫他們減少悲傷、降低自殺風險

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通報在2020年超過一萬人次,而受到霸凌影響的比例逐步上升,不論是校園霸凌或是網路霸凌都會造成青少年巨大的身心傷害,甚至可能發生不可挽回的悲劇。根據2022年1月發表於《學校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遭受網路霸凌(透過數位訊息或社群媒體)的青少年,從事更多的運動以及接受社會的支持,能幫助他們降低心理健康風險。

美國佛蒙特大學的學者根據2013年和2015 年《疾病管制中心青少年風險行為監測系統(YRBSS)》的綜合數據,樣本包括13,583 名高中生,分析運動、悲傷、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之間的關聯。研究者請參與學生自我報告是否曾遭受霸凌以及如何遭到霸凌,無論是在校園裡被毆打、推擠、取笑還是被網路霸凌,或兩者都有。同時詢問這些學生每天從事60分鐘或更長時間運動的天數。

受校園霸凌的學生每週運動4小時以上
悲傷和自殺企圖降低了23%

結果顯示,受霸凌的學生每週只要有四天以上完成運動至少一小時,其悲傷和自殺企圖降低了23%。不過,其結果因霸凌環境而有所不同,在校園中被霸凌的學生,更頻繁地運動使其悲傷、自殺意念和自殺企圖顯著減少;遭受網路霸凌的學生即使更頻繁的運動,在悲傷或自殺報告中的比例並沒有顯著地減少。

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運動」基本上可視為「紓壓」,因為運動過程中分泌的多巴胺等激素,會讓人產生愉悅的感受,因此運動也被稱為憂鬱解藥,鼓勵青少年從事規律運動,不僅能在運動過程中獲得「紓解」情緒的機會,更有「肯定自我」、「重拾自尊」的效益,特別對遭受霸凌的青少年更為重要,他們從運動中獲得的肯定(自己的肯定、親友的認同、教練或師長讚美等),都可能讓長期遭受「貶抑」的自我概念得以嶄露,猶如身體的伸展一般,讓身心不再侷限於幽暗的角落。

徐錦興提醒,應特別留意遭受霸凌的青少年,避免在團體運動中遭遇到另一種可能的霸凌。如果想幫助青少年從運動中提升自我價值,可從建立基本運動能力著手,設定簡單的「自我挑戰目標」,如:快走三圈操場、完成三公里跑步,或是一分鐘完成20次仰臥起坐…等,運動目標若設定太高無法達成、或勉強完成後,恐削弱未來的運動動機。

▼延伸閱讀

面對網路挑釁霸凌,3招應對攻略!

董氏基金會直播響應世界「停止網路霸凌日」 :預防網路霸凌傷害,按鍵前THINK!

父母陪伴強調「二不一要」
幫孩子跳脫負面情緒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經歷網路霸凌的青少年可能會因為覺得丟臉、怕被責罵,或是擔心父母限制自己使用手機、上網而不敢開口求助,而陷入低自尊、焦慮、憂鬱等情緒,提高了藥物濫用及自殺的風險。建議父母除了與孩子建立與保持良好的溝通互動外,要能「覺察」、「接受」與「陪伴」:

1.覺察:當孩子遭受網路霸凌,能及時覺察給予適時的協助支援。
2.接受:接受孩子的情緒狀況,不急著生氣、責罵或下指令。
3.陪伴:陪伴孩子面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自己站在一起,建立對父母的信任感。

戴怡君提醒,當孩子出現低自尊、憂鬱、失去自我價值等負面思考及言語,師長和父母陪伴他們的過程中,可向孩子提醒強調「二不一要」幫助孩子跳脫負向情緒:

1.不要責怪自己告訴孩子這不是自己的錯,無論霸凌者說什麼或做什麼,都不該對自己感到羞恥。

2.不要沉溺負面情境如果霸凌言語或畫面在腦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播,將會使霸凌事件變得更糟。

3.要聚焦當下的感覺與生活嘗試轉移注意力,為自己感到自豪,相信自己的獨特,提醒自己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正在發生。

★孩子遭到網路霸凌有哪些信號?如何步驟性協助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
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群媒體,能保護好孩子嗎?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是一本給父母、教師與青少年應對、自保指南書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彭政閔(前職棒球星)、周天成(羽球國手)、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聯合推薦,書籍優惠中

本文摘自《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TAAZE讀冊

​​​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