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謝孟雄 政權最多的北方民族與雲崗石窟

政權最多的北方民族與雲崗石窟

出處/ 2009年12月號/第278期  
撰文/
瀏覽數 : 2700
收藏 瀏覽數 : 2700
政權最多的北方民族與雲崗石窟

鮮卑族在歷史上曾有一段光芒,當時留下的雲崗石窟更令後世驚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小時候,你或許聽過這首《敕勒歌》,但你知道這首歌謠其實是起源於鮮卑族。


鮮卑原來居住在今天的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一帶,他們原先過著遊牧生活,後來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西移進入漠北。到了拓跋力微時期,又南下遊牧到今天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形成一個部落聯盟。


西元315年,拓跋猗盧自稱代王,建立代國,但沒多久就被前秦所滅。西元383年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南北戰爭,東晉以8萬軍力大勝80餘萬軍力的前秦符堅,前秦也因這場戰役元氣大傷,11年後滅亡。西元386年,逃亡在外的拓跋乘機恢復政權,再次稱代王,改國號魏,歷史稱為北魏。


北魏開始征服許多周圍的部落小國,成為黃河以北的強國,到了西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稱帝,即今天的山西大同,他即是歷史有名的道武帝,在位初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到了西元439年太武帝拓拔燾滅北方諸國,統一北方,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面。


北魏最被歷史推崇的皇帝,當屬孝文帝拓跋宏,他崇尚中華文化,先在西元493遷都洛陽,然後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等,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加速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


北魏末年,王室起了紛爭,不到四年,就分成東魏、西魏,西元550年北齊又取代東魏,後來北周也取代了西魏,到了隨唐時期,這支最多政權的北方民族,已漸漸消融在華夏發展史中。


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是北魏留下來最偉大的歷史文物。雖然在北魏太武帝七年時,曾詔令毀佛焚經,坑殺僧人的滅佛事件,當時雖然高壓抑制,但佛教仍然還是在民間蓬勃發展,開窟造像頗為盛行。


雲崗石窟開始建於何年,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建於西元460年北魏文成帝時,另一說在西元453年。整個石窟依山開鑿,綿延一公里多,現存的主要洞窟還有53個,有造像的五萬多餘,其中最大者,高約17公尺,最小者也有僅幾釐米而已。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也對雲崗石窟的雕鑿上有些影響,在中區石窟中亦能見到帶有漢族色彩的佛像。


雲崗石窟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在藝術上也別具意義,很難讓人想像一些巨大的佛像,是花費多少工夫才能雕刻完成。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