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心臟血管 搶救中風,須掌握的5個竅門

搶救中風,須掌握的5個竅門

出處/ 2010年12月號/第28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247
收藏 瀏覽數 : 3247
搶救中風,須掌握的5個竅門

當親人中風時,網路上流傳的十指放血法真能讓他清醒?在救護車未抵達前,又該如何正確處置?

40歲以上平均每9人就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曾中風者,日後再次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這麼高比例的危險數據,如何讓自己免於其害,醫師呼籲民眾對中風症狀提高警覺、用對方式急救、外加定期進行預防性檢查,都有助於遠離中風威脅。 (延伸閱讀:變天常頭暈?小心眩暈不只會引起「腦中風」,也會導致「周邊動脈阻塞」!

1中風前可能出現
  哪些徵兆?

正解》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許立奇表示,腦中風和腦神經功能缺損有關,常見症狀包含一側手或腳突然感覺沒有力氣,眼睛突然看不見或有複視模糊現象,症狀可能持續數分鐘就消失,說話不清楚或無法說話、頭暈無法站穩、嚴重頭痛等。

美國辛辛那提中風中心整理出一套簡易檢測方式(FAST):

1.    笑一笑,看顏面是否有下垂(Face)

2.    閉眼,雙手平舉起來,看是否有一側不動或偏移(Arm)

3.    說一句話,看講話咬字是否清晰(Speech)

以上有任一項異常,中風機率即達72%,如果三項都有,中風機率高達85%,此時最好趕緊就醫(Time)或將病人送到有提供中風急救治療的醫院。(延伸閱讀:叫救護車要注意什麼?4大保命招數要記牢
 

2發現中風
  當下怎麼處置?

正解》病人有疑似中風症狀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檢查室主任劉崇祥提醒,症狀輕微者可由家人陪同立即就醫,如果症狀嚴重如昏迷等,應立即撥打119並告知疑似中風,以協助送往有中風急救設備的醫院治療。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應注意:

1.    注意病人口中有沒有食物殘留,隨時保持呼吸道暢通。

2.    不要餵病人吃任何東西包含藥物。

3.    病人頭部維持30~60度,不要移動。

4.    監測病人呼吸、意識狀態、心跳變化與四肢感覺。

5.    陪同的家屬在到院前、等待救護車時,記錄病人發作症狀和發作的正確時間,提供醫護人員參考。

6.    若有疑似癲癇症狀,病人的頭要側放。(延伸閱讀:民營救護車收費怎麼算?) 
 

3放血有助
  中風病人清醒?

網路流傳:「中風時,旁人用針在患者十個手指頭刺擠幾滴血,等血流出來,病人自然就會清醒」,還說「如果病人嘴歪了就拉耳朵,並在耳垂各刺兩針,幾分鐘後嘴就能恢復原狀,此時再送醫能避免急著上救護車反而嚴重出血」。

正解》對中醫有涉獵的劉崇祥表示,放血可能會痛,造成血管收縮,但是並沒有任何臨床實驗證明上述兩種急救偏方有效,無論如何病人在送達醫院接受治療前,都不該這麼做,應在3小時黃金治療時間內送達醫院,進行正確的救護治療。
 

4預防中風應定期
  做哪些檢查? 

正解》美國神經學會在2010年7月指出,利用核磁共振造影(MRI)診斷中風,比電腦斷層掃描(CT)更有效。診斷腦中風分為急性與預防性兩大重點,劉崇祥表示急診分秒必爭,MRI檢查至少要40分鐘,為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通常採用CT檢查快速掌握病情,住院時便可安排MRI進一步檢查。

許立奇提醒,MRI設備並非所有醫院都有,CT檢查有速度快的優勢,對於急診治療助益相對較大。此外,兩位醫師都建議,民眾對腦中風平時就要有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檢查項目應與醫師討論,一般預防性檢查主要項目如下:

1.    超音波檢查

50歲以上有危險因子,建議在健檢中可加入超音波頭頸部血管篩檢,利用超音波測定頸動脈血管的管徑和血流變化,目的是要了解血管有無動脈硬化斑塊、狹窄,甚至阻塞,這些現象與日後腦中風有密切關係。

2.    腦血管攝影 (cerebral angiography)

是有危險因子建議進一步檢查的項目。

3.    電腦斷層攝影 (computed tomography, CT)

篩檢有無腦瘤、陳舊性或無症狀性之腦中風、大腦退化萎縮或水腦症等,是最重要且直接的檢查。

4.    磁振照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偵測頸動脈、顱內血管、腦部血液灌流,診斷顱內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病變等,以及頸動脈、顱內動脈狹窄情形。

劉崇祥提醒,超過75歲的老人多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心房纖維震顫造成的腦阻塞後容易出血,最好能做24小時心電圖檢查,另外吃藥控制,搭配每半年到一年檢測一次,定時量血壓,就診時帶著最近6個月中西藥、血壓紀錄、X光片提供醫師診斷參考,是相當有幫助的資料。
 

5哪些人為易中風族群?

正解》劉崇祥指出,以前中風多發生在50~70歲,少部分在40歲,現在人口老化與M型化社會影響,40歲案例逐年增加,這也與飲食生活習慣改變,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病變提早有關。

許立奇表示,有人因家族肥胖因子而過度肥胖,40歲前便已小中風。部分45歲以下出血性中風者,有四成比例是先天遺傳動靜脈畸形造成。門診中曾有個案是27、28歲發病的年輕人,其因打籃球、運動等小創傷導致動脈剝離,第一時間沒察覺,之後竟中風。2010年最新國外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4.6倍,抽菸者是一般人的18.9倍,糖尿病是一般人的5倍。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