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人物報導 醫療公衛 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江漢聲》春風化雨,從性林到杏壇

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江漢聲》春風化雨,從性林到杏壇

出處/ 2005年3月號/第22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625
收藏 瀏覽數 : 4625
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江漢聲》春風化雨,從性林到杏壇

從性學大師到輔仁大學醫學院長,江漢聲總不忘將文學、藝術與醫學做最完美的結合,堅信醫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的他,為了讓醫療更人性化,在教育的路上,將不斷朝作育更多富含人文素養、具備「聖、美、善、真」特質的醫學人才邁進。大多數人對江漢聲這個名字一點也不陌生,因為他的稱號有名醫、名嘴、暢銷書作家、鋼琴家…,其才華洋溢,粉絲又多,在社會上的知名度算得上是醫界天王級的人物之一。可是,近幾年他顯少公開露面,原來,他到了輔仁大學醫學院擔任院長,並把大部分心思和時間花在醫學教育上,希望培育出一群具有「聖、美、善、真」特質、擺脫白色巨塔形象的醫療專業人才。


如果以資歷、專業、人才等角度來看各醫院的特色,江漢聲的母校──台灣大學醫學院無疑是個中翹楚;其他如台北醫學院、高雄醫學院不論是社會知名度,或是認同度也都很高;而長庚大學則以財力雄厚、企圖心十足的姿態脫穎而出,和這些醫學院的前輩相比,又新又嫩的輔仁大學醫學院,要以什麼彰顯自我的特質?江漢聲自信地表示,輔仁大學醫學院希望教育出一群「對生命珍視、社會關懷程度超過其他醫學院的學生」。

 

期許子弟兵以聖為首
尊重生命

輔仁大學是一所天主教大學,以「真、善、美、聖」為創校宗旨。江漢聲三年前接掌醫學院,則把「聖」調到最前面,改以「聖、美、善、真」作為醫學院的宗旨,其目的乃是要求院內學生,把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擺在第一位,這麼一來,進行醫療行為時,便會有不同於其他醫學院學生的選擇。即便是簡單不過的墮胎手術,他也會期待子弟兵能堅決地說「不」;又如各大醫學中心競相展現實力的器官移植手術,在器官取得尚存疑慮的情況下,他也不願貿然加入戰局。


其次要做到「美」,指的是不能只做醫療,還要認知社會需求,關懷社會;現代的醫療是人性化的醫療,醫病關係是醫學教育的重點,醫學生要有人文素養,醫學是科學,也是藝術。「善」方面,醫護人員乃至整個團隊要全心投入,照顧病人以及家屬,要全程給予完善的照護。以安寧病房為例,醫生不只是用醫療專業照顧病人病情而已,而是要做到讓病人活到最後一刻鐘,都還覺得人生有價值,這便是江漢聲希望培育出的「全人照護」醫護人員。此外,「真」更是不可或缺,也就是在醫療專業能力上,不輸其他醫學院學生。


但是,理想與現實往往有落差,尤其是沒有自己的附屬醫院可以訓練學生,學生到各個實習醫院去很快,且很容易被影響。學校能做的是:盡量給予在校生這樣的訓練,也要求合作醫院瞭解輔仁大學不同於其他醫學院的理念。不過,對社會現況瞭解的江漢聲也坦率地說:「在利益掛帥的工商社會裡,希望每個學生能具備史懷哲的理想或當初來台灣創立醫療基礎的傳教士們,像馬偕、馬雅各的情操真的很難,一班40多個學生中,能薰陶出幾位這樣的學生就很高興了。」

 

大改通識課程
激發學生興趣

醫學院七年的課程大致包括三個階段:一、二年級為通識教育,三、四年級為基礎教育,五、六、七年級則進入臨床教育的階段。為了落實「聖、美、善、真」的教育宗旨,江漢聲在課程安排上做了大幅的改革。


江漢聲還沒到輔仁大學擔任醫學院院長前,三、四年級的基礎教育課程,已經採用最現代的問題導向(PBL)教學法,至今已步入第五年。他從學生身上看到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精神,因此延續了這種教學方式。臨床課程方面,在耕莘、國泰、新光等醫院鼎力協助下,也大致就緒。唯獨通識教育課程,尚未達到預設的功能。


和新潮的PBL相比,通識課程顯得缺乏新意,江漢聲透露:「校方希望我多花點精神來改善通識課程。」在台灣,高中生透過聯考直接成為醫學生,使得有些學生在心理狀態上「準備並不完全,」他希望能透過重新設計的通識課程,讓他們準備就緒。


過去的通識課程,有一部分和高中課程重疊,像是物理、微積分…,只不過換成英文版本再上一次,還有一些硬邦邦的課,像是國際關係…,引發不了同學的興趣。江漢聲說:「學生就是不想讀物理,才來考醫科,但是若能把和醫學相關性低的課程,加上關聯性,就容易引發同學的興趣。」


在這樣的原則下,江漢聲目前正大刀闊斧地改革通識階段的課程,例如將物理、微積分改為醫用物理、醫用微積分,教同學多瞭解物理、工程應用在醫學上,如超音波、雷射的原理和發展;心理學多談些醫病關係、人際溝通;多開設與醫學相關的人文課程,包括醫學與人生、醫學與文藝、醫學史、諾貝爾獎回顧、另類治療…。

 

覓良師
不辭自掏腰包

課程改革後看來很有創意,可是師資怎麼找?江漢聲談到:「台灣教育改革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找到適任的好老師,有好的老師,才能談教育改革。」輔仁大學是一所包含文學院、神學院…的綜合大學,人才照理比其他醫學大學還齊全,可是,如果由中文系老師教授「醫學與文學」,學生會覺得「太沉悶,好像在聽天書,」因此,他認為:「最好找有醫學背景,同時又對該專門領域有特殊修養或興趣的人來開課。」


於是,江漢聲除了親自出馬,也找來有特殊專長的陳克華、侯文詠、王溢嘉,和其他可以來上醫學課程的他院老師,如請蔣勳談人體之美,使醫學生耳目一新。課程有創意,師資又是明星級,甚至偶像級的名嘴,這麼一來,通識課程確實廣受歡迎,可是,問題又來了,叫好又叫座的課程也因全校二萬多名學生爭相選修,造成醫學院學生搶不到的情形。


改革的另一個問題是,學校師資名額有限,在基礎醫學占去許多名額的情形下,通識教育要找到師資並不容易。此外,學校鐘點費不高,有時候還得自掏腰包,多給車馬費;然而學生不見得領情,有時還發生靠點名才踴躍出席的現象,他無奈地說:「老師的教學方式固然要檢討,可是,有些費盡苦心安排的課程,也希望學生可以更主動學習。」

 

以人文素養提升自己
貼近病人

雖然江漢聲在教育界資歷不算深,但幾年下來,已有自己獨到的心得。在台灣受教育、擔任教職,加上遠赴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他,對東西方教育文化有著深刻的體驗。他直言:「台灣教育最欠缺的是生活教育和個人素養。」台灣教育體系注重升學,使得知識和技術的傳授成為主流,他觀察到:「多數主修科學、醫學的人,人生似乎變得很乏味。」


一樣是學醫,江漢聲的人生卻不乏味,這要歸功於能寫詩、懂文學,在鹿港行醫的外祖父,以及讓他從小學琴的母親。從小的薰陶,使得他具備一般醫生欠缺的文學、藝術涵養,讓他不論舞文弄墨或懸壺濟世、私下看病或公開演講,都更懂得貼近人的需求。在江漢聲的教改藍圖裡,每位醫生都應該具備熱愛生活、有人文素養的特質。


即使高喊「視病猶親」的現代,仍有不少醫生難得露出笑容、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樣,三兩句話便把病人打發,根本無法解除病人對疾病的疑慮。江漢聲認為:「這就是醫生素養不夠使然。」病人擔心病情才來就醫,因此醫生的職責應是「在短時間內讓病人解除焦慮。」


江漢聲指出:「幫病人解除焦慮前,要先知道如何解除自己的焦慮,否則,一天看50個病人,就有50個焦慮加諸在醫生身上,這就是個人素養的重要性。」所以,不管是文學、哲學、生死學…,都應有所涉獵,這就是大幅改革通識課程的目的。

 

揮灑人生,多方發展

一路走來,江漢聲有許多開風氣之先的創舉,例如他察覺到台灣成年人非常欠缺兩性教育,於是致力於推廣正確性觀念,以及兩性相處之道,最後竟意外被譽為「性學大師」,還和一群醫師朋友共同創辦「性林出版社」。


其次,在深入臨床醫學之餘,江漢聲也把自己畢生最愛的音樂融入醫療,做跨領域的結合。此外,在進行教育改革時,因找不到適合的教材,他也當起開路先鋒,自己捉刀,編寫醫療史教材,不久的將來,他將陸續出版三本相關的書籍,而醫學史方面的研究也將隨之告一段落,他坦承:「能寫的差不多都寫了,而且一般人對醫學史方面的興趣蠻有限的。」


領軍改革者,天生就有無窮的創意,江漢聲下一步會專注於哪個領域?他沒有賣關子,快人快語地說:「接下來會用不一樣的方式呈現與深入探討醫學倫理的故事。」


凡走過必留下著作,江漢聲過去出版過許多精采又精闢的典籍,日後他有任何心得或創見,也將不吝嗇地記錄下來,與同好分享。雖然忙碌於醫療與教改的工作,他還是承諾:「不會停筆。」所以,想知道江漢聲的動向,多注意書訊即可得知他的下一步。

 

江漢聲受病人愛戴的秘訣

有些社會上具高知名度的專業人才,往往會疏於經營本行;然而,江漢聲可不一樣,無論再怎麼忙,每週一定親自看診,為老病號、新病友看診開藥。對他來說,看診是責任、義務、不做會覺得失落的一件事。


若跟隨他看診就會發現,其看診風格與眾不同。像是醫護人員不喜歡接觸的精神病患者,江漢聲卻有辦法經年累月和這類病人相處,還得到他們的認同。有些病人從年輕時就由他看診,年老時雖罹患老人痴呆症,忘記身邊許多人事物,卻還叫得出他的名字;有一些性病焦慮患者,非得三不五時掛他的門診,讓他安慰幾句才會放心;當然,還有一些女病患情不自禁地就喜歡上風度翩翩的他。


被病人過度喜歡、崇拜或依賴,可能是某些醫護人員的壓力,然而江漢聲卻認為:「病人對我的依賴,把我記得的程度,讓我覺得非常溫馨,我會盡最大的努力,讓每個病人可以高高興興地回去。」


每週只看一診的江漢聲,總有上百個病人,下午2點開始看診,直到8點才看得完。看診時,他會針對不同病人調整看診的方法,如果只是單純的病痛醫治,找出病源後,好好開藥即可;若是需要醫生多說話才放心的病人,他就會花多一點時間和病人溝通;若碰上工人,他也會不介意地說幾句髒話來拉近醫病距離。病人臉譜男女老少、形形色色都有,江漢聲看診的秘訣是:「以每個病人的語言跟他們談話,就可跟病人做很好的溝通。」


江漢聲對現代醫療器材非常瞭解且熟練,精密手術更是在行,可是,他卻常常提醒醫學生:「不要太相信高科技儀器,畢竟我們是『看病人』,不是『看病』。」在他的經驗裡,有時幾句話比開藥還有效。課堂上,他也會把受病人歡迎的方法傳授給後輩:「不要只花時間在上課、看書,也要花時間和病人聊聊天,瞭解病人的問題,才能當一位好醫生。」

 

尊重孩子選擇的老爸

江漢聲出生於醫生世家,連同爸爸、外祖父,家族中有幾十位醫生,他自己也捨棄最愛的音樂,選擇醫生當作職業。可是,他並沒有積極主動地要求小孩也走相同的路,而是完全尊重孩子的興趣。


大女兒讀法律系,也考取律師資格,江漢聲鼓勵她專注於「生物科技法」,因為此領域較少人投身;次女念高一,對生物科技有興趣;老么是兒子,遺傳了江漢聲的藝術天分,就讀國中美術資優班一年級。


江漢聲從小就彈一手好琴,大學時也靠教琴賺了不少零用錢。對他來說,雖靠著音樂賺錢不成問題,但是如果選擇音樂作為職業,在教學之餘,更期待成為專業演奏家。然而,他考量到:「很少人擁有馬友友、林昭亮那麼好的機會,」所以,直到現在他還是慶幸自己做了正確的抉擇:沒有選藝術作為職業,但是把音樂和醫學結合,帶給更多人好處。


然而,如果是兒子選擇藝術作為職業呢?江漢聲倒是持開放的態度:「如果程度、興趣都足夠,將不會阻止他走藝術之路。」

 

以弦歌雅樂作育英才

從小彈琴到現在,江漢聲最喜歡的還是音樂。私人時間的分配上,「如果一天多出一個小時,一定用來彈琴。」在公事上,他不只利用音樂做另類治療,還在輔仁大學興建醫學大樓時,把國際會議廳設計成兼具音樂廳功能的場地。綜觀國內醫學院的建築,大概也只有這位熱愛音樂的院長,才想得出這種創舉了。


江漢聲擔任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後,除課程方面的大幅改革外,最具體的「施政」目標就是興建「醫學綜合大樓」,除圖書館、動物實驗室、醫學博物館、貴重儀器中心、資訊中心、醫學教育中心、臨床技術中心、輔大診所等現代化醫學院應有盡有的硬體空間設備之外,他也希望加入溫馨的感覺,故大樓裡也計劃引進星巴克咖啡、誠品書局等調子較軟的空間。


此外,正在興建的輔仁大學醫學大樓還有各種各樣的跨領域結合,除了和各學院有共同的研究室之外,就連國際會議廳都可以借給藝術系演出使用。他透露,之所以做此設計,除考慮到不少老師在專門領域裡擔任理事長、會長等職,需要固定的場所舉行會議,而且將來捷運通車之後,新莊也可以成為一個學術交流的中心,因而催生了這座國際會議廳。


腦筋動得快的他甚至想到:「只要加強音響、舞台設備,會議廳也可兼作演奏廳。」這樣的構想一出,很快便得到回應,有海外善心人士單獨負擔3000萬裝潢費用,新光集團吳東進董事長也捐贈一台最大型的史坦威剛琴,有400個座位的國際會議廳也就具備演奏廳的功能了。


新醫學綜合大樓預定今年底落成,屆時江漢聲會親自上台演奏鋼琴,曲目可能將是他最愛的蕭邦,或最近常彈的電影主題曲、台灣人創作的曲子。日後,他也計劃經常邀請國內外知名的音樂家或團體來獻藝,這將是一棟常有樂音飄揚的醫學大樓。


屆時參觀醫學大樓的來賓,可不要誤以為走錯大樓,到了藝術學院。將來在輔仁大學醫學院,也許他能以弦歌雅樂作育更多有人文素養、視病猶親的醫學人才。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