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如何在SARS風暴中自處?

如何在SARS風暴中自處?

出處/ 2003年06月號/第20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481
收藏 瀏覽數 : 2481
如何在SARS風暴中自處?

 

SARS疫情蔓延,除帶給民眾諸多的不便外,心靈上的恐懼才是最大的影響,掌握疾病的資訊、學習如何自處,方能正常地過自己的生活。

「正常過生活」,這應該是平民百姓最基本的權利,也是最卑微的要求,可是,自從SARS侵入台灣之後,「正常過生活」卻成為一項奢侈的期望。

可不是嗎?預訂好的旅遊行程因為要去的地方是疫區,自己不敢去,要不然就是人家把我們這兒當疫區,不歡迎我們去。台灣在外縣市工作的人口很多,碰到例假日就會攜家帶眷地回老家探親,現在因為害怕搭長途交通工具,探親次數也減少了。

朋友中有人是醫護人員,通常都很受歡迎,因為可以做免費諮詢,但這下子他們在一夕之間卻成了瘟神,甚至連他們的小孩也會被同學們排斥。

到五星級飯店用餐或住宿原本是個高級的享受,可是因為政府宣導「少去密閉式空間」,因此去大飯店吃飯或住宿也變成了一個可怕的噩夢。有中央空調系統的建築原本被視為現代化的進步象徵,這會兒卻變成了病毒傳播的溫床。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人們原本的生活秩序被打亂,既有的觀念也被打破,總之,生活增加了許多茫然和不確定感。

學習與SARS共處

前高雄市衛生局長、現任高雄凱旋醫院醫師陳永興指出,「人民如果欠缺歷史感就會很害怕,翻開人類對抗疾病的歷史,其實傳染病到最後都會被控制下來;更何況,現在的醫療水準比過去進步很多,我們要有戰勝SARS的信心」。陳永興說,只要對疾病本身有清楚的認識,就不必怕,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句話,只要認真看出它只是草繩,那就沒什麼好害怕的了。

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張本聖則建議,吸收足夠的知識,根據這些新知,重新建立生活秩序,社會才不會一直停滯在茫茫然和不確定感的階段。舉例來說,以前通車很少人戴口罩,現在則是「人口一罩」;喜歡看電影的人可以少看,或租帶子、DVD回家看,如果一定要去,就務必要做好防護措施;原本的社交聯誼活動若是在室內舉行,現在也可以改到室外。

張本聖認為,認清SARS之後,把生活習慣調整一下,人民照樣可以正常地生活。新加坡政府有一個「全民抗炎(新加坡稱SARS為炎),正常生活」的口號,張本聖教授覺得這樣的口號確定了中心思想,頗值得我們借鏡,反觀我們政府的做法,似乎只做防疫的部分,對於引導人民正常生活的部分似乎欠缺作為。

隨時釋放生活壓力

不可諱言的,「抗SARS」已經成為全民的共同話題,只是,每個人因個別的差異,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就不盡相同。

張本聖說,有些人思考較悲觀,常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或是有些人特別神經質,碰到事情就會焦慮「這該怎麼辦?」、「那該怎麼辦?」這類人更容易把SARS變成壓力源,成天胡思亂想,這時候在旁的親友應該用「先情後理」的方法來處理,就是在情感上支持他的憂慮悲傷,然後再用理智協助他恢復正常。

陳永興在臨床上也發現有些對自己沒信心的「憂慮症」病人,比較容易擔心自己是不是已經中標;尤其這類人喜歡「逛」醫院,這時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很重要,要更有耐心地給病人足夠的資訊,讓他們能夠充分地了解這個現象。

陳永興建議民眾要練習「自我放鬆」,才能釋放生活當中的壓力,方法是:1.每天正常作息,2.充分的休息,3保持運動習慣,最好每天運動30~40分鐘,且必須運動到流汗的程度,這對血液循環、呼吸都有益處。

正視恐懼的情緒 不放棄希望

如果只是社會上某些個別的民眾恐慌,問題並不嚴重,怕的是造成群體的行動,像是一群醫護人員的抗議,數十數百位民眾集體的眾怒,那是否會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

當一群在封院後的醫護人員有著等死的感覺,醫院附近的居民問「病菌跑出來了怎麼辦?」張本聖指出,如果沒有人回答他們的問題,安撫他們的情緒,他們的不確定感只增不減,當然會抱怨,甚至會引起暴動。

張本聖說:「在人民的抱怨之後,如何處理才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要人民看到希望」。陳永興認為,應該讓感染科醫師、防疫專家告訴大家怎麼保護自己,政府也應該盡量公開資訊,讓民眾知道事實的真相,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恐慌。

的確,當碰上突發狀況時,能安定民心的政府就益形重要。可是,等了很久,口罩、防護衣還是缺貨,疫情也沒獲得控制,人民就難免會對政府愈來愈沒信心,抗SARS已經夠痛苦的了,還要分心去抱怨政府,這真的是雙重的壓力。

曾擔任過高雄市衛生局長的陳永興也承認:「政府有些地方要檢討」,但是,他更強調,防疫絕對是專業的工作,專業的工作不應該有政治上的考量,不管中央、地方,不論在朝在野都要一條心,台灣就像一艘船,如果疫情沒辦法控制,沒有一個人能夠倖免於難。

不吝於求助

張本聖則提出「自力救濟」的方法,他說:「罵是一定要罵,因為情緒要紓解,可是,該做的還是要做,當別人愈不可靠時,我們自己更要發揮力量,或是尋求周遭的力量,讓自己能快點過正常的生活」。

其實,台灣民間的力量還是很強的,不少人讓國外的親友寄口罩回台灣,有人回中部疫情不嚴重的地方,也會帶回一些口罩給台北的親友;市面上買不到口罩,就求助於親友,通常也能把問題解決。張本聖透露,「支持系統差的人,本來就是在壓力大的時候會出問題的人」。

當三月份中鼎公司員工從大陸回來,發現疑似染病的案例,台灣被SARS侵入以來,影響的層面相當大,有些專家說疫情要得到控制要7~8週,有些說50天,有些說要好幾個月,即使在擺脫了SARS之後,陳永興指出,「一般而言,還要花3~6個月的時間,人民才能回復原來的生活習慣」。

張本聖認為,不同的人還是有個別差異,比較樂觀的人,只要SARS一遠離,很快就能回復生活步調,這類人還會對自己做一個補償,像是唱卡拉OK、出國旅遊等…,但是悲觀或神經質的人就不然,就算SARS過去了幾個月了,這些人對SARS的恐懼還在,這顯示了問題的嚴重性,必須要心理諮商,假如半年內還沒有辦法回復正常,那麼專業上的協助就很重要。
不論有沒有SARS,日子都要過下去,只不過有這種傳染病時,我們生活習慣要更衛生。趁著全民普遍重視衛生的此時,全面檢視生活習慣的缺失,未必不是另一種收獲。

當親友被居家隔離…

一般民眾對SARS普遍都有恐懼心理,然而,居家隔離者除了不安、恐懼,還失去自由,甚至被歧視,擔心被拋棄,這時候親友的態度就很重要。

高雄凱旋醫院醫師陳永興表示,居家隔離者是為了確保大部分人的健康,而暫時犧牲自由,我們應該對他們表示感謝,不應該排斥,有的人不讓他們回家,把他們當洪水猛獸一般,真是不應該。陳永興說,在還沒有病徵之前,他們都是健康的,只要作好防護措施,居家隔離者還是可以有自由活動的空間,身為他們的親友,應該常打電話和他們聊一聊,問他們需不需要送飯,在防護措施完備的情形下,也可以陪他們散散步。

陳永興認為,我們要接受而不是排斥他們,給他們關心、支持,告訴他們:「忍耐一下,過了觀察期就沒問題!」當居家隔離者得到這樣的支持、鼓勵,就比較不會覺得難過、孤單。

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張本聖提醒,在居家隔離期間更可以凸顯友情、親情的重要性,這時候應該給他們安慰,保證不會拋棄他們,並且盡量幫助他們,使他們在居家隔離期間的生活品質可以好一點。
像是教育部使用補救教學的措施,就是讓居家隔離學生感覺不被拋棄的好方法,而且年輕人還可以用E-MAIL聯絡感情。張本聖認為,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居家隔離者得到支持。

陳永興醫師給醫護人員的話

醫護人員真的很重要,他們不但要去救治病人,也應該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透過最好的知識教育訓練,加強自我防護措施;其次,我也要鼓勵同仁,救治病人就是我們的天職,這時候正是我們發揮專長的機會。這就如同救火一樣,救火本身的工作很重要,可是,也要注意如何裝備自己,才能在危險環境中全身而退。醫療工作一樣有相對的危險性,必需有很好的防護才不會有問題。

醫院的負責人更是負有深責重任,他們要把隔離措施做好,給醫護人員足夠的裝備,不能連N95的口罩都不給醫護人員,卻叫他們去照顧SARS病患,這就不對了。就如同叫警察去抓持槍歹徒,卻不提供武器配備,這當然是不合理的要求。

其實大部分醫護人員都很有使命感,只要有足夠的裝備,包括N95口罩、防護衣等,在安全的環境下,要醫護人員去幫助病患,醫護人員是不會逃避的。

關鍵字: 憂鬱症SARS防疫病毒恐懼壓力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