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退休,「閒」極生「憂」?

退休,「閒」極生「憂」?

出處/ 2000年5月號/第17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987
收藏 瀏覽數 : 3987
退休,「閒」極生「憂」?

由職場上退休,過著人人稱羨的閒暇生活..。是好好享受人生的時候了,可是,竟然「閒」極生「憂」!

剛剛晨跑回來,換下汗涔涔的運動服,這會兒我泡著舒服的溫水澡,閉目哼起輕快的小曲,享受著逍遙似神仙的舒暢..。回首退休兩年來,現在的我,才真正有種踏實的人生歸屬感。

兩年前,我從人人稱羡的高科技職場退休,原以為可以好好享受期待已久、悠哉游哉的退休生活。不錯,剛開始,我確實輕鬆愜意地過了兩個月,每天運動健身、種花蒔草..,愛做什麼就做什麼。

有一天,就在我運動後,突然發現一股氣從腳底快速竄起,往全身蔓延開去,心臟砰砰砰的跳得好快,好像快要窒息了。我大吃一驚,害怕得顫抖起來,立刻去掛了急診,結果還被醫師說是沒事找事;我不放心,又遊走醫院內外科做遍檢查,醫師們都說沒問題,可我每天就是覺得渾身不對勁,不知誰可以救救我。

我轉而求助中醫,中醫診斷說是「氣血兩虛,腎水不足」,服用中藥兩個月後,那種氣動、心悸、胸悶、身體微微顫抖..的情形,竟又反覆出現,我感到肉體與精神都受到很大的折磨。

我變得做事無法專心,連書報雜誌捧在眼前,都只是一個一個的方塊字,串不成任何意義。覺也睡不好,不容易入睡、卻又很快地驚醒;甚至開始夜夜失眠,搞得我都快崩潰了。

老朋友們幾度來電,要我參加他們的話局、餐會,或者旅遊什麼的,我一概意興闌珊,但也不想讓他們瞧出端倪,只能推說「真不想錯過,但正好有事要辦」「剛好沒空」「等下次了,一定參加」 ..;到後來,我甚至不想接他們的電話了。我覺得很痛苦,甚至討厭、痛恨現在的自己!以前的我,可不是這樣子呀!那種活躍在社交場合的自信與飛揚,如今都好像是再也抓不住的夢了。

一向照顧我的老伴,這會兒也認為我是庸人自擾,「醫師都說你沒病,你是不是太閒了?早叫你不要退休,你看現在變得這樣..不如你去當志工,去教會,找些事情做做就好了..」連平常可以說說話的老伴都不諒解我,我真是苦不堪言,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最後被家人拖去看了精神科門診,醫師說是「恐慌症合併憂鬱症」,開了藥給我。我總覺得西藥傷身,吃太多有副作用,勉強服了兩個月,覺得身體放鬆不少,睡眠較安穩了,便樂得把藥丟在一邊,「沒病還吃什麼藥!我又不是病人!」

沒想到,幾天後,身體那種異樣的感覺,又像鬼魅一般地出現,日日糾纏著我。

我重新聽從醫師的囑咐,持之以恆地服藥,其間,藉著規律而有安排的生活,像早上運動後,就到股市看盤,下午逛逛複合式書店,充實充實精神食糧,偶爾與老朋友聚會..。終於在一年後,徹底擺脫了憂鬱症的夢魘,重新找回失去的自己。

無事一身輕也是另一種壓力

一、個案從一個非常忙碌,高壓力與高成就的職場退休,過著外人眼中嚮往的優遊生活,卻因此得了憂鬱症。其實,生活劇變本身就是一種壓力。相對於之前繁忙緊張的生活形態,現在的無事一身輕,也是另一種壓力。缺乏安排與目標的退休生活,久了也會讓人覺得無聊、心慌。 

二、職場工作的忙碌,讓人對自己的身體並不那麼敏感;但是退休後,有時間把全副精神放在健康上,尤其在勤做運動之後,身體一有任何異樣的感覺,心裡便戒慎恐懼起來,導致交感神經亢奮,症狀明顯,心裡更害怕,交感神經更亢奮,症狀更明顯..;如此惡性循環,變成恐慌症,又因未得到適當的治療,終致變成「預期性的焦慮」,也就是說,患者一天到晚只注意自己的身體,擔心「氣會不會不順」「胸口是不是悶悶的」「心有沒有砰砰的跳」 ..連帶影響生活失去重心,四處求醫尋找病因不得,最後搞得家人也失去諒解,個案開始對自己的病症產生無助感,甚至覺得失去生存的價值,每天處在絕望與頹喪的負面情緒中。

三、個案的例子也提醒我們,憂鬱症並非只有身陷困境、缺乏信心者才會碰到。像個案是具有高社經地位、高成就,且無經濟匱乏壓力的白領階級。憂鬱症表現在身體上的常是一種說不出來的不舒服,內外科通常找不到病因,但它卻會 

1.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諸如注意力不集中、變差,判斷力及理解力也變差,常常失神。 

2.影響驅動力 (去追求事物的動力 ),全身提不起勁,社交活動明顯減少。像個案,因他自持是個高成就者,無法承受在朋友面前變得如此無助與脆弱,乾脆拒絕社交。 

3.嚴重影響睡眠和飲食。

處置建議:

一、若有持續兩周以上的全身不對勁,在求助內外科後,仍未見改善效果,應懷疑是否得了憂鬱症,可找精神科醫師幫忙。

二、家屬若懷疑患者是否裝病、無病呻吟,與其責備他、數落他,不如帶他至精神科就診。

三、治療期間,請勿自行停藥。很多人對西藥有誤解,擔心有毒性、會傷身,怕長期服用產生副作用或者依賴性,而拒絕服藥;或在服藥後,病症剛得到改善時,就自行停藥。其實,治療憂鬱症的抗憂鬱劑,在國外的用藥實驗,並無毒性,不必過慮;且身體若恢復正常機能後,醫師會據以慢慢減低藥量,直至有一天不再需要。其實,用藥的目的,旨在幫助我們如何把身心調整在一種最佳狀態,使我們能夠去享受生命的美好,繼續發揮個人的特質與能力。而生活的規律性與足夠的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 
(蔡岳軒整理 )

關鍵字: 憂鬱失眠人生退休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