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與愛對話

出處/ 2002年6月號/第19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933
收藏 瀏覽數 : 1933
與愛對話

13歲起就身受憂鬱症所苦的伊芙,經歷20多年的掙扎,最後藉由寫作進行自我治療,從中她看清了自己的內在,也找到破繭而出的力量。本書作者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寇,是位酷兒理論大師,卻也是位憂鬱症患者,擁有 20多年病史。從 13歲起,她就發現自己有憂鬱症的傾向,而正式接受心理治療,則是從一年半前接到乳癌診斷書開始。

 

何謂憂鬱症

由於是首次接觸關於「憂鬱症」的故事,看這本書之前,我先查詢了一番,發現憂鬱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起因可能是生理因素─—大腦中某種化學物質失去平衡;心理因素——過分要求完美、凡事習慣負面思考;社會因素——發生重大創傷,如失業、疾病、失去親人等。憂鬱症患者常出現不安、煩躁、易怒、悲觀等情緒反應,人際關係疏離、溝通不良,嚴重時還會有自殺行為。研究顯示,平均每 100人中就有 3人罹患憂鬱症,而且它的自殺率是一般人的八倍。憂鬱症繼癌症、愛滋病之後,已成為 21世紀三大疾病之一。

讀完關於憂鬱症的資料,我才明白,「憂鬱」真是無處不在、無地不生,如果你的心靈有個小小傷口,憂鬱的病菌便可能張牙舞爪地攻城掠地而來,除非我們有夠堅實的武器,那就是「積極」、「樂觀」、「珍惜所有」,才能擊潰大軍,遠離憂鬱症!

以寫作自我治療

「與愛對話」這本書,完全記錄了伊芙與她的心理治療師夏儂間的對話交流,其中也收錄了一些夏儂的治療日記。伊芙的寫作方式有時像小說,有時像散文,有時像詩歌,有時又像囈語的呢喃,讓人在閱讀時必須反覆咀嚼,才能體會其中意涵,但也增加了更多想像空間。作家紀大偉在寫本書書評時提到,這是作者藉由寫作進行自我治療的範例,因為憂鬱症患者最大的苦楚便是「缺乏自我陳述的語言,不知道該用什麼語彙向旁人傾吐」,才會與人疏離,於是伊芙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協助,並將所有對話忠實地記錄下來,希望能從過程中看清自己的內在,進而找到救贖的武器。

憂鬱的起因

伊芙為什麼會得憂鬱症?可能因為她小時候便是個早熟而聰明的孩子。伊芙說:「對我而言,當一個小孩的時候卻沈重得像一個大人似的」、「我的職責是用真誠的力量強迫自己當個『孩子』,但我做得並不好——我的幼稚純真總是太過、太刻意,或偏向某個方面。就是因為這樣,我所做或感覺的每一件事都帶著『報復』的動機。」她一方面既聰明又有創意,但另一方面,個性裡卻有著侵略與自虐的邪惡因子,即使家人有良善的品德,家庭氣氛和諧溫暖,也無法深入伊芙小小的心靈。在她充滿病態而多愁善感的世界中,唯有死亡能給她滿足與安全感,不過,幸好伊芙夠理智,她說:「十幾歲、二十幾歲的時候,自殺的念頭每時每刻跟著我,我總是不斷恐嚇自己,讓自己下不了手。」

肥胖與疾病的打擊

除了早熟外,伊芙的身體狀態也是令她陷入憂鬱的主要因素之一。從小她就是個胖子,長大後甚至重達 100多公斤,不僅引人側目,更讓伊芙噩夢連連(她常夢見自己找不到尺碼夠大的衣服穿)。另外,在接受心理治療之前,伊芙才剛結束與一位男同性戀朋友親密相依的友誼,她說:「那麼突然,沒有預警,我存放在他身上的每一小片自己,全都失去了,」接著,她便收到醫院寄來的乳癌診斷書,「我知道,幾個字就可以把人殺死,」然後她又記起乳房切除後,有次在醫院接受化療,自己沒穿衣服,仰躺在手術台上,身上蓋了件薄被單,幾個小時過去了,竟沒有任何一位醫護人員前來照顧,那種被沮喪深深包圍的恐懼感,變成無法控制的哀傷及憤怒,令她幾近瘋狂,憂鬱更在此時大肆蔓延..。

快樂憂鬱一念間

伊芙的善感與過度完美主義,使她時常陷入無助、孤獨的牢籠而無法自拔。即使周遭有再多的朋友,即使擁有愛她的先生、家人,她仍然認為「就我有記憶以來,悲傷一直是我的基調,也幾乎只有在悲傷的時候,我才感覺像自己,」這種缺乏自信與神經質的人格特質,使她無法坦然享受自己成功的果實,時時生活在不安之中。不過,她能勇敢揭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使它赤裸裸地呈現在所有讀者面前,卻也勇氣可嘉,令人感佩!

其實有時候快樂與憂鬱只在一念之間,同樣一件事可以有多種相貌及不同思考層面,例如:悲觀的反面即是樂觀、消極的反面即是積極、失去的反面即是獲得,端看你從哪個角度著眼。

關鍵字: 憂鬱症自我治療寫作肥胖快樂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