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這句話會引起廣大共鳴其來有自,雙薪家庭愈來愈多的現代社會,不少祖父母擔起照顧孫子女的重責大任,而祖父母經過年輕時辛苦的打拚,常把孫子女捧在手心上呵護,認為「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加上也想被孫子女喜愛,更是容易過分寵溺,養出許多慣寶寶。當阿公阿嬤太過寵孫,身為父母該如何因應,才能避免養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慣寶寶呢?
在臺大醫院接觸許多實際案例的臨床心理師鄭安安認為,家人之間對孩子的能力和目標要有共識,以小喬的案例來說,喬媽要先自我肯定,以堅定的立場表明希望跟丈夫和公婆合作,也可以請教公婆以前當父母親的時候,是怎麼教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接下來,喬媽可跟老公討論,以四年級來說,他們希望小喬擁有什麼自理能力,目標要明確具體有共識,例如:可以自己洗澡,若有些地方洗不乾淨,可以讓媽媽帶著練習幾次。另外,父母要了解孩子各面向的發展有個別差異,不要太過用其他孩子的發展能力來比較。
學習成長的機會
面對孩子應該學會的自理能力,阿鎧老師點明「從錯誤中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必須給孩子足夠的練習和犯錯的空間,容忍孩子做得不夠好,一步一步地要求孩子更進一步。
在過程中,父母的功能是提供適度的協助,而非完全取代。有時候,我們給孩子的指令過於空泛,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阿鎧老師提醒:「不要給孩子形容詞的指令」,什麼是形容詞的指令?例如:「讓書桌乾淨一點!」
孩子不懂怎樣的程度是乾淨一點,父母應該給予明確的指令,讓孩子慢慢來,從一個小地方開始練習。例如:先用一段時間練習「每天都把筆收進筆筒裡」;接下來,再用一段時間練習「每天把書放到書櫃上」,以此類推,漸進式地達到「讓書桌乾淨一點」的目標。
阿鎧老師說明,除了給予孩子明確的實際步驟之外,也可以給孩子確切的判斷標準。例如:孩子刷牙總是刷不乾淨,父母可以在檢查時,一邊教導孩子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刷乾淨,像是聞聞看嘴巴有沒有臭味?照鏡子看看有沒有牙垢?用牙線確認牙齒表面是否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