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國小教養 不想追著餵飯,如何讓小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不想追著餵飯,如何讓小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出處/ 2019年4月號/第38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3573
收藏 瀏覽數 : 13573
不想追著餵飯,如何讓小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對許多祖父母而言,孫子女就像是手中肉、掌心寶,必須百般呵護,但寵溺的下場,可能讓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總是幫小孩洗澡、摺衣服,不讓孩子有學習、做家事的機會,未來上大學,若必須到外地住宿,就可能適應不良,假如情況遲遲沒有改善,甚至可能影響到婚後的家庭生活。到底孩子上小學前,該學會哪些生活自理能力?就請專家分享小撇步,讓爸媽一步一步教孩子養成自理生活的好習慣。
 

「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這句話會引起廣大共鳴其來有自,雙薪家庭愈來愈多的現代社會,不少祖父母擔起照顧孫子女的重責大任,而祖父母經過年輕時辛苦的打拚,常把孫子女捧在手心上呵護,認為「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加上也想被孫子女喜愛,更是容易過分寵溺,養出許多慣寶寶。當阿公阿嬤太過寵孫,身為父母該如何因應,才能避免養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慣寶寶呢?

三代同堂的小喬已經小四,但生活上很多事仍無法順利自理。爺爺奶奶和爸爸總是叨唸著:「小喬自己洗澡洗頭都洗不乾淨啦!」、「她不行啦!」、「她不會啦!」不斷介入幫小孩處理生活瑣事,導致小喬沒有一次自己整理過房間,也不會自己梳洗、著裝,喬媽擔心之餘,也對公婆和丈夫的態度無法認同……

在臺大醫院接觸許多實際案例的臨床心理師鄭安安認為,家人之間對孩子的能力和目標要有共識,以小喬的案例來說,喬媽要先自我肯定,以堅定的立場表明希望跟丈夫和公婆合作,也可以請教公婆以前當父母親的時候,是怎麼教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接下來,喬媽可跟老公討論,以四年級來說,他們希望小喬擁有什麼自理能力,目標要明確具體有共識,例如:可以自己洗澡,若有些地方洗不乾淨,可以讓媽媽帶著練習幾次。另外,父母要了解孩子各面向的發展有個別差異,不要太過用其他孩子的發展能力來比較。

現任卓越百能諮詢中心執行長、經驗豐富的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阿鎧老師)建議,父母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上的發展指標,不僅詳載0~7歲孩子各階段須具備的能力,也有建議孩子上小學前應具備的能力。
給孩子從錯誤中
學習成長的機會

面對孩子應該學會的自理能力,阿鎧老師點明「從錯誤中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必須給孩子足夠的練習和犯錯的空間,容忍孩子做得不夠好,一步一步地要求孩子更進一步。

在過程中,父母的功能是提供適度的協助,而非完全取代。有時候,我們給孩子的指令過於空泛,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阿鎧老師提醒:「不要給孩子形容詞的指令」,什麼是形容詞的指令?例如:「讓書桌乾淨一點!」

孩子不懂怎樣的程度是乾淨一點,父母應該給予明確的指令,讓孩子慢慢來,從一個小地方開始練習。例如:先用一段時間練習「每天都把筆收進筆筒裡」;接下來,再用一段時間練習「每天把書放到書櫃上」,以此類推,漸進式地達到「讓書桌乾淨一點」的目標。

阿鎧老師說明,除了給予孩子明確的實際步驟之外,也可以給孩子確切的判斷標準。例如:孩子刷牙總是刷不乾淨,父母可以在檢查時,一邊教導孩子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刷乾淨,像是聞聞看嘴巴有沒有臭味?照鏡子看看有沒有牙垢?用牙線確認牙齒表面是否光滑?

鄭安安表示,每個孩子都喜歡被鼓勵,也喜歡獲得成就感,只要父母給予機會練習,並適當鼓勵引導,多製造孩子成功的經驗,讓孩子產生信心,肯定自己的能力,孩子就更願意自己動手做。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