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退休準備 當孫子離家,爺奶怎麼調適空巢人生

當孫子離家,爺奶怎麼調適空巢人生

出處/ 2019年4月號/第38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1211
收藏 瀏覽數 : 11211
當孫子離家,爺奶怎麼調適空巢人生

當整天陪在身邊的孫子女因為要上學,被父母接回家裡後,生活頓失重心的爺爺奶奶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如果這種負面情緒未獲適當的紓解,就有可能引起憂鬱症。專家提醒父母,老人家往往需要一段時間調適孫子女不在身邊的落寞,所以,最好「漸進式」地從阿公阿嬤身邊接回孩子,讓爺爺奶奶可以慢慢適應。


黃阿嬤、林阿嬤是兩位60多歲感情要好的鄰居,最近兩人常心神不寧,一見面就唉聲歎氣,抱怨連連。原來黃阿嬤一手帶大的6歲外孫女回到女兒家,林阿嬤也同樣遇到4歲的內孫被兒子接回家住,兩位阿嬤待在突然少了孩子聲音的家裡,總覺得心慌慌、孤單寂寞,兩老忍不住抱怨起女兒、兒子太早把孫子接走……。
 

孫子被帶回家後
阿公阿嬤常有失落困擾

臺灣家庭中,隔代教養的狀況普遍,不少阿公、阿嬤會經歷人生兩次空巢期,一次是孩子、一次是孫子,尤其是帶在身邊的孫子在父母帶回家後,常會出現空巢症候群,一種情感被剝奪的空虛感。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龔頌美表示,有祖父母(或外公外婆)協助照顧孫兒,的確可以讓爸媽放心在工作上打拚;但當孫兒在學齡前必須搬回爸媽家,祖父母面對這種分離感,一時之間難免適應困難,常有亂發脾氣、不斷抱怨、感到孤獨、容易沮喪、對任何事不感興趣、失眠等情況。

龔頌美心理師解釋,人類在嬰兒時期需要別人的照顧和保護,以獲得身心的滿足和安全感,遂與主要照顧者發展出依附關係。但照顧者也會對被照顧者產生依附情感,建立依附關係。因此雖然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理智上知道孩子長大後會被父母帶回家,試圖說服自己孫子日漸長大,自己體力不行,也教不動,孩子離開是遲早的事,但情緒是很真實的,捨不得、沮喪、發脾氣,都是真實的失落情緒,不要壓抑、逃避或否認。假如「失落與悲傷」嚴重影響生活,持續超過三個月,甚至持續半年,就得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
 

兒女不能太自私
要主動協助處理

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的空巢期通常是卡在依附情感中,難以抽離,若難以調適,為人子女該如何協助處理?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強調,子女必須收起自私心態,不可以將這種失落情緒丟給照顧者自行處理,同時要理解長輩與孫子之間的情感依附關係,即使離別有其必要,情感也必須慢慢退場,不能說帶走就帶走,讓情感頓失所依。

在接孩子回家以前,應儘早在半年或一年前做安排,採漸進分離方式,讓父母親(阿公、阿嬤)感受到孩子在過一段時間後必須離開,而不是突然之間被迫接受,除了心裡上有所準備以外,還需慢慢安排短暫的分離,例如:週末讓阿公阿嬤出遊,由父母自行照顧孩子1、2天,或放長假時,將孫子接回到爸媽家住,讓照顧者漸漸習慣沒有孫子在身邊的事實。此外,若父母接回小孩後,也可一個月回祖父母家住兩、三天。

孫子離開祖父母(或外公外婆)後,身為子女、媳婦、女婿的晚輩,更需察覺主要照顧者的適應及情緒變化。龔頌美心理師表示,空巢初期一定要持續且不定期打電話向祖父母問安,瞭解身心狀況,接著將電話交給孩子,讓祖孫倆有聊天時間。目前網路科技發達,可用視訊方式讓長輩看到孫子女健康成長的模樣,或者不定期分享孩子的生活畫面。

王意中老師建議,子女需主動與父母親約定帶孩子回家的時間,也許一個月1、2次,或是可以舉辦祖孫三代親子出遊活動,讓父母親理解還是會常看到孫子,與孫子一起生活。
 

坦然接受孫子長大
離開身邊是好事

隔代教養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祖母或外婆,因為投入的心力比另一半更多,空巢期所帶來的衝擊也愈大,也許另一半調適得很快,自己卻需要更多時間適應。

龔頌美心理師解釋,這份失落與悲傷早在子女求學、婚嫁而離家時就曾經有過,但那時也許沒有好好關心、照顧這些情緒,到了這時,若不逃避,好好接納及真實感受悲傷情緒,就會發現「離別」也是一個轉機,甚至會看到自己的需要,可試著探索自己的興趣與夢想,開始將生活重心從孫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為自己而活。

老年生活不應該只有顧孫,做志工、四處旅遊、與老同學碰面敘舊、學習新事務、運動健行……保持與社會互動、追尋夢想,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坦然接受孫子已長大,而且開始安排自己的生活,才能開啟另一個全新的人生!


長輩別問小孩
「你喜歡阿公阿嬤,還是外公外婆?」

許多人在小時候都曾被大人問過「你比較喜歡阿公阿嬤,還是外公外婆?」、「你比較喜歡爸爸媽媽,還是阿公阿嬤?」升格當爸媽後,竟發現自己的父母不時也會問孫子這個問題,小孩不管回答喜歡哪一方,都可能傷了其他人的心,常讓父母捏把冷汗。

最近有一項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外公外婆的確比爺爺奶奶跟孩子更親,原因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無一例外的是媽媽與娘家更為親近,孩子自然也會與媽媽娘家的長輩較為親近。另外科學家也發現,小孩會有25%隔代基因,其中分別來自祖父母、外公外婆,但遺傳至外婆的特徵最多。

雖然科學研究如此,但這種分內外親疏的問話,不是好的溝通模式,龔頌美心理師認為,每份愛都是獨一無二,無法比較,也無法取代,長輩不要讓孩子與自己都陷入比較與取捨的苦惱中,應該讓孩子擁有豐富且獨特的愛。王意中臨床心理師也持相同看法,提醒長輩不要這樣問,以免孩子為難,孩子「為什麼不能都喜歡呢?」

照顧者若希望孩子跟自己更親,除了讓孩子溫飽,唯有「情感交流的陪伴與互動」才能讓孩子與自己更親密。孩子也許說不出來,但關心、在乎的眼神,捨不得分離的依戀,都是孩子愛照顧者的表現。

延伸閱讀

退休後,如何轉變心境?4步驟讓自己勇敢追夢

50歲也能打工度假,來一趟海外志工旅行吧!

開創新生活,退休你想怎麼過?

做志工找回生活重心,趕走退休症候群

青銀兩代跳街舞,體力變好、更自信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