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血便是大腸癌症狀,還是痔瘡?

血便是大腸癌症狀,還是痔瘡?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969
收藏 瀏覽數 : 6969
血便是大腸癌症狀,還是痔瘡?
漫威巨片《黑豹》男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8月29日因結腸癌(大腸癌)病逝,享年43歲。不少民眾在震驚之餘,也紛紛關心大腸癌的徵兆有哪些,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中標!臨床顯示,每10名大腸癌患者中,就有9人合併有痔瘡。雖說痔瘡不會變成癌症,但許多大腸癌患者卻常將血便誤以為是痔瘡,因而延誤就醫時機。究竟大便有血是痔瘡,還是大腸癌? (2020/8/31報導更新)

大腸癌非老年人專利 
排便異常是警號

台中一名78歲的陳伯伯,日前發現肛門處長了幾顆小肉球,原以為只是痔瘡沒有放在心上,直到大便出血,就醫後才確診為大腸癌第二期。另一名現年60歲的余先生一年來常有大便排不乾淨,且便意不斷的感覺,推測是工作壓力引起的腸躁症,便不予理會,即使開始出現血便症狀,仍誤以為是痔瘡,自行上藥局購買藥膏塗抹,直到血便症狀持續一個月,才驚覺異常,並在家人強烈要求下求診,診斷結果竟是大腸癌,所幸手術後已恢復良好。

台灣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患大腸癌,並有近4千人因此死亡,但若能在大腸癌第一期、第二期時確診,並積極治療,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然而,常見的大腸癌初期症狀,包括大便帶血且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等,症狀並不明顯。

而作為自我檢視的排便指標,又因為現代人容易將便意不斷,或排便出血等排便問題,歸咎於工作繁忙、壓力大、長期外食或痔瘡引起,而忽略大腸癌的可能性,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大多數的患者確診時,已是腸癌晚期,影響治療效果。

開業腸胃科醫師劉輝雄提醒,若腹瀉及便秘交替發生、大便帶血或解不乾淨、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或有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等,都應提高警覺,可能已進入大腸癌。(延伸閱讀:長期便祕是大腸癌警訊?宿便迷思大解析

 
因大腸癌引起的血便
只占不到1成

雖然血便是大腸癌常見的末期症狀之一,但有血便並不見得就是大腸癌!從輕微便秘引起的痔瘡,到嚴重的大腸癌,都有可能發生血便的症狀。消化道從口腔開始,一直延伸到肛門口,總長度是身高的4~5倍,當人體咀嚼並吞入食物後,食物會透過消化道不同的部位消化,最後形成糞便。血便中的血液,可以來自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其中,大家最擔心的大腸癌,反而佔血便發生原因不到1成的比例。實際上,多數血便是由比較良性的各種腸胃道疾病所引起。

以常見的痔瘡導致血便為例。痔瘡主要是因為肛門內的壓力,使得肛門直腸管黏膜下層的靜脈發生擴張及曲張而形成;輕微時,排便會少量出血;嚴重時,痔瘡可能隨著排便而拖出肛門,甚至長時間脫出,無法縮回肛門內。

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其實痔瘡就是靜脈曲張的一種,屬於血管擴張變形的疾病。台北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醫科姚偉明醫師解釋,痔瘡是肛門處靜脈血管過度腫脹、曲張所致;當排便不順暢,人體過度出力時,糞便會擠壓到腫脹的靜脈,造成出血。

姚偉明醫師進一步說明,靜脈主要作用是將身體血液輸送回心臟,而血液要從下半身回流至心臟,需倚靠靜脈中的瓣膜阻擋血液逆流至低處;但若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造成靜脈因壓力過高而失去彈性,使得血液回流不易,或瓣膜功能異常,就會導致靜脈血管擴張變形與病變。所以,經常用力排便、或長時間蹲坐廁所,很容易導致肛門靜脈高壓而膨大凸出,這時候便形成所謂的痔瘡。(延伸閱讀:痔瘡會變成大腸直腸癌嗎
 

久坐、缺乏運動、便祕
都是痔瘡常見的原因

由於這類出血位置比較靠近肛門口,因此症狀發生時,患者往往可以在擦拭的衛生紙或是馬桶內看見鮮紅的血色,有些比較嚴重的患者甚至是邊上廁所邊滴血,且血和糞便是分離的,如廁時,肛門多半會伴隨許疼痛感。但假如糞便帶有暗紅色,且血液和糞便是混合在一起的,那就很有可能是大腸癌,建議進一步就醫確診。

此外,大腸癌患者常有「裡急後重」的症狀,也就是「明明感覺想大便、但又上不出來」,並且會出現腹部疼痛或腫脹、體重莫名減輕、暈眩、喘不過氣等症狀。至於痔瘡患者,則會有肛門搔癢、輕微腫脹,甚至於痔瘡外露,用手觸碰就可以摸的到。

俗話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一語道破了痔瘡的高普及率。現代上班族習慣久坐、缺乏運動、加上排便不順,都是造成痔瘡如此普遍的原因。根據姚偉明醫師臨床觀察,罹患痔瘡的男女比例約為九比一,但其實從醫學角度來看,男女發生率應該不相上下,只是女性常因為難以啟齒,而羞於就診。

門診常碰到很多患者都是痔瘡一直出血,拖到貧血、臉色發白、甚至頭暈,才來就醫,但都不好意思直說,還得不斷旁敲側擊,他們才說出這個難言之隱。姚偉明醫師提醒,「假裝看不見,並不會讓問題消失。」要是等到痔瘡越來越大顆,就只能藉由手術來收拾殘局。況且即使開刀,還是可能復發,建議最好還是從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著手,並搭配藥物改善血管擴張情形,才有機會真的擺脫難纏的痔瘡之苦。

 
常見的血便原因有哪些?

1. 痔瘡:可發現糞便末段有血液,用衛生紙擦拭會有血跡。長在肛門口附近的血栓痔會有疼痛的症狀,待2~3天血栓脫落後,疼痛才會緩解。

2. 肛裂:過硬的糞便摩擦肛門,撕裂負責關閉肛門口的內肛門括約肌,進而導致的出血及肛門疼痛症狀。尤其在排便的時候,肛門疼痛特別明顯。

3. 憩室炎:血便發作往往沒有特別疼痛的感覺,有些人會伴隨發燒的症狀。大部分能自行緩解,但還是會有5成復發的機率。

4. 大腸炎:一般會伴隨腹痛、發燒及脫水(嘴巴舌頭乾燥、尿液顏色變深)的症狀。

5. 大腸癌:可能會伴隨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裡急後重等症狀,且糞便中的血液相較其他疾病,通常比較難以察覺。因此許多患者都是在糞便潛血檢查時,才發現糞便中有潛血反應。

6. 其他:吃了紅色的食物,有時候也會出現看起來像是血便的狀況,例如:吃完火龍果,上廁所時,會看到馬桶紅通通的一片。
 

多吃蔬果、少吃肉和油膩食物
可減少5成的腸癌風險

在台灣,多數大腸癌患者都是5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因此,國健署有補助50~74歲的民眾,每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可有效降低2成的死亡率。

劉輝雄醫師補充,大腸癌病患約有10%的比例是和遺傳、基因有關,其餘約90%都肇因於不好的生活習慣,像是常吃重油、重鹹、種甜、高脂肪飲食、不吃蔬果、肥胖、三高患者、不運動、菸、酒等,都是引起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呼籲上班族,應注意自己的作息狀態,不可熬夜、不吃宵夜,少吃油炸(改以水煮烹調食物)、多吃蔬果並運動以保持腸胃道健康。(延伸閱讀:大腸癌有家族史者只占兩成,預防需破解5大盲點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江驊哲強調,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2~5成得到大腸癌的機會;而多運動、多喝水,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排便,就可減少4成的腸癌機率。若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則應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及早發現大腸癌,4大篩檢法比一比

罹患腸癌,一定得做人工肛門?

預防大腸癌,吃葉酸有效嗎?

大腸癌治療最新選擇和費用?化療、放療和標靶藥物治療哪些有健保給付?

❤️想了解更多【大腸直腸癌檢查、治療、防復發】資訊,請看最新一期【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