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中暑、熱衰竭有何不同?這兩種人小心熱中風

中暑、熱衰竭有何不同?這兩種人小心熱中風

出處/ 2020年7、8月號/第38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1554
收藏 瀏覽數 : 11554
中暑、熱衰竭有何不同?這兩種人小心熱中風
全球氣候變遷,夏天一年比一年熱,7月12日氣象局發布雙北、台東、台南、高雄、屏東、宜蘭、花蓮8縣市高溫特報,午後高溫可達37度,花蓮縱谷中午則可達38度。炎炎夏日,如何預防熱傷害?又該怎麼避免溫度過高而猝死?(7月12日更新)
 
以往在冬天常有寒流凍死人的新聞,卻很少聽到有人被高溫熱死。不過,近年來全球氣候一年比一年極端,夏季溫度一年比一年高,「炎熱」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會對身體帶來熱傷害。以下就讓我們來認識「熱」究竟會帶來哪些輕重不等的傷害,掌握幫自己降溫的祕訣!(延伸閱讀:青草茶、苦茶、西瓜汁、愛玉冰、綠豆湯、冬瓜茶、酸梅湯……11種退火飲品,喝對了嗎?
 
「中暑」是俗稱
「熱衰竭」才是正名
 
一般人熟知的「中暑」,其實是民間俗稱,指的是熱天常出現的肩頸僵硬、頭昏腦脹、口渴、肢體痠痛等現象,也是夏天最普遍的一種熱傷害。然而,「中暑」這個名詞嚴格說起來並不正確,不論中醫、西醫都沒有這個學名。

從西醫來看,有一個類似的名詞──「熱中暑」,指的是體內蓄熱過多(體溫超過40℃或40.5℃),使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導致體溫調控能力失靈、皮膚不能排汗等情況;跟俗稱的「中暑」相比,西醫定義的「熱中暑」顯然更嚴重,並且需要盡速就醫。

其實,我們熟知的中暑症狀,是西醫所稱的「熱衰竭」;熱衰竭通常不必就醫,自行透過按摩、刮痧、吃清涼退火的食物等緩解後,多半能痊癒。如果是容易發生熱衰竭的體質,也可以透過中醫診療來改善。
 

中風、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
都是熱傷害

臺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顏瑞昇分析,根據嚴重程度不同,熱傷害從輕微到嚴重,分成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以及熱中風等,其差異如下:

兩類易發生熱傷害的族群

顏瑞昇醫師分析,容易發生熱傷害的族群有兩大類:

1. 傳統型》「對熱抵抗力差」的人
包括老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利尿劑的人,這些人因為退化、疾病或藥物的影響,導致散熱功能較差,身體容易累積熱傷害。

2. 運動型》長時間在戶外活動者
像是豔陽下跑馬拉松的跑者,或出操的阿兵哥。由於運動本來就會產熱,如果過程中水分補充不夠,會排汗困難;假如又加上外在環境「濕度高」,也會使排汗散熱變得困難,而使熱蓄積在體內,最後造成熱傷害。

顏瑞昇醫師分析,傳統型熱傷害的成因是這些人本身對熱的抵抗力不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傷害往往是「溫水煮青蛙」累積而成,譬如隨著盛夏接近,身體一天比一天不舒服,等到發現時,熱傷害可能已經累積了很多天。

但運動型熱傷害,往往只需要幾小時,就產生明顯的不適感,程度通常也較嚴重,譬如熱中暑需要立即緩解(泡冷水,甚至泡冰水),才能有效解除症狀。夏日在戶外出操的阿兵哥、馬拉松跑者,一定要常補充水分,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就應暫停,以預防熱傷害。

熱傷害之中,「熱中暑(熱中風)」是最嚴重的情況,成因是體內蓄熱過量,導致中樞神經功能受損,無法順利排汗,甚至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肝腎功能受損,或者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如果傷害持續,也有死亡的可能。

 
留意環境溫度、濕度
隨時喝水、降溫

人體散熱的途徑有兩種,包括「輻射」與「排汗」。如果外界溫度高於37℃,比正常的體溫高,皮膚就無法進行輻射散熱,但仍會以排汗的方式散熱。排汗會帶走體內的熱能,達到降溫的效果,但如果環境中的濕度太高,就會讓排汗變得困難,因此難以達到降溫的目的。

所以,當天氣炎熱時,要綜合評估環境的「溫度」、「濕度」是否有利於人體散熱,「這也是為何軍中的出操有一套標準,是換算溫度、濕度來決定是否出操,以及出操的適當時數」,顏瑞昇醫師說。

未來面對越來越炎熱的夏天,顏瑞昇醫師提醒,善用冷氣加風扇,讓室內溫度、濕度下降,是必要的。如果發生熱傷害,可立即用濕毛巾濕敷肌膚,或對皮膚潑水降溫,並補充飲水;假如已意識不清、皮膚不能排汗,一定要立即到急診就醫。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