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老人該打AZ疫苗嗎?打莫德納更好?專家建議這樣評估

老人該打AZ疫苗嗎?打莫德納更好?專家建議這樣評估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6285
收藏 瀏覽數 : 26285
老人該打AZ疫苗嗎?打莫德納更好?專家建議這樣評估
台灣的AZ疫苗正在對高齡者進行施打,截至6月23日止,國內接種AZ新冠疫苗共計159萬5,589人,其中超過36萬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已收到144例接種AZ疫苗後死亡的報告,其中112人為75歲以上長者。截至目前,尚無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但猝死的案例讓多縣市出現疫苗緩打潮,家有老人的子女陷入兩難,一方面憂心病毒的威脅是一場無法逃避的持久戰,另一方面卻擔心打完疫苗,可能會失去父母。(2021.06.23更新)
 
罕見地,這次疫情指揮中心與醫界的看法相當一致,都認為死亡與疫苗沒有直接相關,雖然目前指揮中心正在探究原因,但這類醫療上的因果關係卻不一定能找到明確的機轉。
 
專家反而提醒社會大眾宜留意有「打疫苗風險」的存在,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這些風險?除了長者之外,其他年齡層、其他種類的疫苗,是否各有不同的風險、可能的副作用,哪些又是我們可以事先預防的呢?

AZ、輝瑞、莫德納全球臨床試驗無人因「疫苗致死」
猝死難直接歸因疫苗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在AZ、輝瑞、莫德納的三期臨床試驗中,根本沒發現過敏性休克。所以他們的死跟疫苗本身無關,但跟打疫苗有關。」
 
他解釋,疫苗就是藉著引起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之後來對抗病毒,所謂「跟疫苗本身有關」的副作用,也一定要是免疫反應產生的「抗體」所引起的,像是發燒、疲倦、注射處疼痛……。根據學理,在各種反應中,「只有」一種會因為抗體致死,就是「過敏性休克」,但實際上在這三種疫苗的臨床試驗中,根本沒有發現過敏性休克的案例,也就是在高達數萬人實驗中,「沒有人因為疫苗導致死亡」。
 
疫情指揮中心專家指出,過敏性休克通常發生在施打後的30分鐘內,而非返家後才死亡。所以王任賢理事長認為,這些人的死亡應是與「打疫苗」有關,例如在太陽下曬了三個小時後再打,就可能間接造成這類事件。
 
有類似看法的不只是王任賢理事長,擁有中西醫雙執照的翁銘佑醫師也說:「打疫苗後誘發的免疫反應,會調動身體很多資源,身體是否有能力負擔,這就是每個人打疫苗要承擔的風險。」
 
曾任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的邱淑媞,也曾在媒體採訪時提到,挪威今年元月施打疫苗死了23人,挪威政府也說明與疫苗無關;其實這類情況就是「生理容量(physical reserve)」較低的關係,也就是這群身體孱弱的人,平時不會進行這類(體能需求較大)的活動,但如果遇到熱浪、寒流或婚喪喜慶的時候,這些行為就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也就是說,猝死雖然難以證明與疫苗有「直接」因果關係,但專家們都認為它與長者們的體能負荷能力有關;施打前的環境與體能,加上後續疫苗引發的免疫變化,最可能是猝死的原因。而目前已經解剖的案例中,已經有人確定死因是心肌梗塞,但也只能解讀為「間接相關」。

評估打疫苗風險 應建立的正確觀念

雖然在目前台灣疫苗稀缺的情況下,多數人都無法選擇疫苗種類,但是近日的死亡事件,卻提醒我們還是應該先評估一下自身情況,並對各疫苗的特性多些了解,才可能在可控的範圍內降低風險。以下針對目前三大疫苗,釐清幾個概念:

第一,副作用大是作用強的表現

王任賢理事長說:「副作用就是作用。」常見的肌肉痠痛、發燒、頭痛、疲倦……都是副作用,副作用就是免疫反應正在發生,所以副作用越大,通常表示疫苗正引發的作用越強。

第二,副作用年輕人高於老年人,女性高於男性

原則上,年齡層、性別也會有差異,通常年輕人的副作用比年長者大、女性也較男性高。

第三,AZ第一劑副作用強,mRNA第二劑強

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說,有些人因為AZ疫苗的死亡事件轉而期待莫德納疫苗,問說是否打莫德納更好?其實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副作用比AZ更大,以發燒這項為例,莫德納15%、輝瑞14%,而AZ才7.9%。尤其mRNA疫苗第二劑的副作用又比第一劑強,如果擔心類似死亡事件的人(高風險族群),反而「第二劑」不建議施打mRMA疫苗。
 
舉例來說,如果是年輕人,假設在無法選擇的情況下需混打「第一劑AZ+第二劑mRNA」,過程中或許副作用不小,但最後得到的預防感染保護力也較高。相較於體弱的老人,通常年輕人身體承受能力較好,即使副作用大,也不容易危及生命;但是長者普遍身體較弱,如果混打疫苗,有較高的機率承受不住過程中的變化,其中有極少數人可能危及生命。

該不該打AZ疫苗,如何決定?

當打不打疫苗,都有生命之虞,這個決定就變得非常兩難!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他的FB上發文建議這樣做疾病評估:
 
一、家屬要注意如果老人家的慢性病沒有得到控制,例如血糖400以上,這樣去打疫苗,出事的機會就很高。
 
二、在一些疾病的急性期,比如剛得了重感冒、剛拉完肚子、發燒中,也不適合打疫苗。
 
他說,打疫苗就像掀起一場小的免疫戰爭,如果身體事前因為長期生病、慢性病沒有控制等原因,像是已經滿目瘡痍的國家,絕對禁不起任何一場新的小型戰爭。另外,「一些穩定的慢性疾病,譬如尿毒症、心臟瓣膜疾病、慢性肝炎、化療後的癌症等,應該可以打疫苗。如果有疑問,應該與你的醫師商量。」
 
心態上,邱淑媞前署長建議了家人之間評估的三個原則:
 
1.長輩本人要同意。
 
2.若長輩因某些因素無法表達意見,需要旁人決定,需經「家屬」同意,而非照顧者同意就好。
 
3.若真的出事了,家屬請不要太自責,因為這些人本來就是最容易因新冠病毒而死亡,也是最容易「被那根稻草壓垮」(生理容量低)的族群;只要大家盡最大的努力,長輩也心甘情願就足夠了。
 
而翁銘佑醫師則提供了公式來比較AZ疫苗的「染病風險」與「疫苗風險」,若前者大於後者,則打疫苗較好;若相反,可考慮不必勉強施打,或選擇風險較低的疫苗施打。
 
  • 染病風險:
自己年齡層的染病致死率 X 自己的染病機率
(註:自己的染病機率=生活圈中的疫情盛行率+自己接觸的可能性+同住家屬接觸的可能性)
 
  • 疫苗風險:
罕見血栓副作用機率+疫苗誘發免疫反應的身體承受能力

改善施打環境 或許可減少猝死

多位專家都推測,台灣這次多人在施打AZ後猝死的原因,應與施打前的環境因素、個人的體能狀態有關;而詳細原因尚待解剖、PCR檢測來釐清,但林氏璧醫師卻說:「或許連解剖都看不太出來」。
 
然而,施打環境並非民眾可掌控的,民眾目前能做的只能評估自身風險、可控因素來做決定。也有些專家建議,對高風險者來說,或許到宅施打是較佳的方式。不過,政府是否能在這麼急迫的情況下,評估出誰是高危險群,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