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與生活變化帶來的心理衝擊,心理健康更需被重視,臺灣心理健康聯盟在世界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前夕,舉辦「心理健康,人人有權」記者會,建議提升心理防疫力的方法,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增加心理健康促進預算,邀請各團體行動,鼓勵全民關照心理健康。
2022年元旦成立的臺灣心理健康聯盟,是由62個關心心理健康議題的團體組成,其在記者會上回應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FMH)的主題「讓全民心理健康福祉成為全球優先」,且強調心理健康倡議行動包含全人全程全世代、預防促進與平等共融。
除了30個團體盟友代表出席,立委范雲、林奕華、王婉諭、蔡璧如及吳思瑤助理吳宜燕、陳以信助理黃筱智等也到場表達對心理健康政策的重視與關心。
疫情之下,心理健康更被凸顯
召集人張玨於致詞時強調重視心理健康是世界趨勢,尤其在疫情之下更被凸顯,離開心理健康就不能稱為健康。
臺灣師範大學李思賢教授2022年8~9月於臺灣、香港與巴基斯坦同步調查,發現covide19的確診者易有中重度憂鬱,特別是弱勢群體;而與2022年初沒有疫情時的調查比較,約15%心理健康受到嚴重衝擊。(延伸閱讀:家人擔心染疫壓力大!專家建議擬定應變計畫 減少無效焦慮)
方法1》定期「心理健檢」幫自己覺察幸福感
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在今年4-7月進行「疫情期間心理健康BMI幸福感調查」,心理健康BMI的B指「友」善人際(Be-friends),M指正念「情」緒(Mindfulness),I指意「義」認同(Identity)。
調查發現,疫情期間3、4成民眾出現五大情緒困擾,依序是:不安、緊張、壓力、焦慮、煩躁。而16.4%的檢測者出現「中重度憂鬱」,主要集中於4種人(精神患者、情緒敏感者、受疫情影響工作者、警消人員),雖然83.6%的檢測者呈現低憂鬱,其中卻有11%無法感受幸福(低幸福感)。(延伸閱讀:即便染疫,5招讓心情放晴)
李玉嬋進行幸福心理免疫力篩檢結果,發現79.4%的人擁有高幸福感(正向心理健康BMI幸福感指標)、20.6%的人感到不幸福,並進一步發現以下四大類型的心理健康型態。她提醒心理健檢不只檢測「憂鬱指標」,可加入「心理健康BMI」檢測,並關心「低幸福感」的民眾。
1完整心理健康➠「心盛型」:72.6%,高幸福低憂鬱➠保持幸福圓滿
樣貌:40-64歲中年人、碩博士、已婚、與家人同住、有參加宗教/慈善/其他社團、年收入50萬元以上
2.心理亞健康➠「冷靜型」:11%,低幸福低憂鬱➠無感,需養心顧幸福
3.最不完整心理健康➠「混沌型」:9.6%,低幸福高憂鬱
樣貌:20-39歲青壯年人、較低教育程度/高中職以下、未婚、獨居、未參加宗教/慈善/其他社團、年收入低於50萬
4.雖心理憂鬱卻高幸福感➠「奮戰型」:6.8%高幸福高憂鬱➠與病共存
方法2》增強人際間歸屬感,化解孤寂感
精神醫療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醫生指出,孤寂程度越高,精神健康越差;當個體具有歸屬感、希望感,經濟狀況與精神健康狀況也會越理想,大力鼓勵民眾增強人際之間的歸屬感、創造正向連結,有利孤寂感的化解、提升心理健康。(延伸閱讀:陽光下的銀髮熠熠生輝,3招引導年長的爸媽外出走走!)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丘彥南醫師提出在疫情期間安定人心的「心防疫概念」,透過正向心理防疫作用之圖文、影片、音樂、文章及真人善行等,提振正向防疫心理能量。
召集人張珏提出投資心理健康、培養心理健康韌性、重新定義心理健康,並以有效連結的知識交流網絡與夥伴關係來落實「心理健康融入方案/政策」。
多關心身邊的人 成為彼此的貴人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諶立中司長鼓勵民眾平時多關心身邊的人,不放棄任何一個弱勢族群,成為彼此的貴人。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雅羚理事長在記者會上分享各縣市候選人對心理健康政策之承諾、認同與自我紓壓之道,有11縣市候選人共計24位縣市候選人簽署承諾願意提出具體「心理健康」施政方案,及照顧自己心理健康的撇步。
今年22縣市衛生局響應世界心理健康日,舉辦超過3萬人次的活動,活動包含三面向,一是預防促進,將各項運動、藝術與自我覺察列為自我照顧;二是平等共融,分別有憂鬱、自殺防治及思覺失調症等疾病去污名課程;三是全人全程全世代,舉辦親職與家庭、親密關係等議題的課程。
最後,臺灣心理健康聯盟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增加心理健康促進預算,邀請各團體落實心理健康促進行動,鼓勵全民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延伸閱讀:臺灣心理健康聯盟2022心理健康日倡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