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胃食道逆流不治療,會變食道癌?

胃食道逆流不治療,會變食道癌?

出處/ 2014年4月號/第32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351
收藏 瀏覽數 : 4351
胃食道逆流不治療,會變食道癌?

胃酸逆流常讓喉嚨及食道感到不適,聽聞胃酸長期侵蝕,恐得食道癌,這是真的嗎?機率有多高?


35歲的育奇從高中開始就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隨著出社會後工作忙,三餐不定時,逆流問題更加嚴重。近日看到新聞報導,有人長期胃食道逆流,2個月前因食慾不振,檢查後發現已罹患食道癌,癌細胞也已擴散全身!嚇得他很怕自己也會罹癌,到底罹患食道癌機率有多高?

 

不理會,潰爛愈破愈大
胃酸反覆逆流機率高

胃食道逆流是胃部的內容物,包括胃液、胃酸、蛋白酵素、膽汁、胰液等,過度回流進入食道,造成組織出現異常狀態。過度回流的原因,可能是賁門異常鬆弛或不正常打開,致使胃酸逆流刺激食道。

賁門位於食道與胃的交接處,是一種括約肌,有隔絕與阻斷作用,一旦有鬆弛或不正常打開情形,胃酸會不定時、不定期逆流刺激食道,此時出現的典型症狀有胸口灼熱(俗稱火燒心)、胃酸逆流,甚至連牙齒都會受到胃酸波及導致痠痛。

長庚醫院臺北院區胃腸肝膽科系顧問級主治醫師陳邦基解釋,由於食道黏膜對胃酸的抵抗力薄弱,長期下來,會造成食道發炎、潰瘍、出血,當潰瘍結痂後,會出現食道狹症,吞嚥困難現象,但比例不是很高,常是黏膜反覆潰爛,結痂後所引起的不適症狀,若破損黏膜能夠早日獲得控制,會降低反覆發作機率。

 

罹患食道癌機率不大
但仍需積極接受治療

黏膜潰爛長期不治療,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發生變性,形成巴瑞特氏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 BE),是誘發食道癌的因子,幸而發生比例不高。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醫師羅鴻源表示,國內病例在各大醫院案例只有個位數,亞洲國家發生的案例雖比臺灣高,也在10%以下,比起西方白種人的比例為低。

2009年《Digestive Disease Science》期刊刊載一篇全球28萬人次內視鏡檢查的統計顯示,白種人的食道發炎是17.3%、狹窄比例是9.5%、巴瑞特氏食道症為4.5%,但亞洲人的比例依序為9.5%、1.8%、1.8%。2011年的《Gastroenterology》期刊亦刊載一篇研究指出,巴瑞特氏食道症患者轉為食道癌的比例為每年0.5%,機率不高。陳邦基醫師則表示,臨床經驗中的胃食道逆流會變成食道癌機率不大,目前的個案顯示,通常與個人體質有關。 

胃食道逆流演變成嚴重的食道狹窄、吞嚥困難、食道癌機率不高,但羅鴻源醫師表示,胃酸等胃部內容物逆流入食道時的不適感值得注意,畢竟每個人的發作頻率、時間不同,會引起哪一類的不適感也不盡相同,容易影響飲食、生活品質。有一位病患擔心吃太多,胃酸會逆流到食道,所以不敢吃太多,常是隨便吃一碗麵或米粉,不再吃其他食物,陳邦基醫師擔心有可能出現反覆破損、結痂情況,甚至營養不良等困擾,因此呼籲積極接受治療,才有機會回復到正常的生活。

 


時代演變
胃食道逆流增多,胃潰瘍反減少

同樣是腸胃科門診,回溯到30年前,看診病患的症狀以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消化不良、胃炎居多,胃食道逆流的患者並不多見,約占2%。

 30年後的現在,隨著醫學研究證實幽門桿菌感染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致病主因,採取根除治療後,看診患病人數逐年減少,反而是胃食道逆流患者逐年增加,根據1995年到2009年的統計,顯示盛行率從5%上升到25%,長庚醫院臺北院區胃腸肝膽科系顧問級主治醫師陳邦基,從醫達36年,親身見證到胃食道逆流是目前國人最常見的胃疾,他表示,進行胃鏡檢查時,胃食道逆流的比例已增加到50%,只因胃食道逆流表現的症狀很廣泛,且絕大多數的症狀會表現在非消化系統方面,像胸痛、心絞痛、氣喘、吸入性肺炎、失眠、咳嗽等不一的症狀,很多患者會先掛其他科別,轉診至腸肝膽科以後,才確診是胃食道逆流所引起。

 

胃食道逆流分4等級

目前診斷胃食道逆流是透過內視鏡觀察食道黏膜下端變化,可分為ABCD四個等級,症狀最輕的是A級,是指食道黏膜破損有1~2處,長度小於5公釐、症狀稍為嚴重的是B級,破損之處相同,但長度大於5公釐,大部分的患者屬於這兩級症狀,經過治療及改善生活型態,破損黏膜容易癒合,復發率不高。


若病患不積極治療,黏膜破損處可能愈來愈多,級數就會愈來愈高,若出現二處黏膜破損接連融合情況,且潰爛之處不超過75%,屬於C級症狀,若潰爛之處超過75%,就會變成嚴重的D級,建議患者立即積極治療。

 

感謝長庚醫院臺北院區胃腸肝膽科系顧問級主治醫師陳邦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醫師羅鴻源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