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專注力如何從生活中營造?不妨試試專家傳授的撇步,輕鬆收服孩子的心。
有些家長會納悶,為何有些孩子讀書總是很專心,有些孩子則是看了幾頁書,就開始分心而摸東摸西?
前宜蘭竹林國小教師、本身以創意教學聞名的宋慧慈說,每個小孩是不同的個體,師長必須尊重差異性,況且個人的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通常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換句話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本來就比較短。
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超過20、30分鐘,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身動一動,這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不要過於強人所難。即使如此,透過一些方法,還是可以讓小孩專心些。以下是專家的建議。
1.營造可以專心的環境
想要孩子專心唸書,父母最好提醒小孩將玩具收起來,把書桌整理得乾淨整齊。書架上的課外書跟教科書要分開放。在教科書的部分,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就收起來,再按科別陳列。
父母要小心不要變成「干擾源」。例如在門外大聲地看電視、說話、走動,或一直探頭察看孩子寫功課的進度等。宋慧慈說,家長陪同孩子要注意,是讓小孩感受到「關心」,而不是防賊似的「擔心」。(延伸閱讀:動怒後,怎麼跟孩子和好?)
2.建立規律作息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幫忙建立規律的生活,例如固定起床、讀書、睡覺的時間,使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週末則可稍做調整。
小孩作息規律與否常常受到大人影響,如果家長自己不規律,孩子生活就容易脫序。(►延伸閱讀:孩子難早起上學?心理師教你改善拖拉晚睡)
3.事先告知小孩學習計畫
如果家長老師能提早讓小孩知道接下來的作息,可幫助小孩訂定計畫,提早準備。例如7:30~7:55寫國語習作,休息5分鐘;8:00~8:25溫習數學,每做完一項就打勾,讓孩子有完成的成就感。
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職能評鑑師、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講師黃瑞瑛表示,師長應讓孩子心裡有準備,面對該做的事情較不會慌亂。
4.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
宋慧慈認為,不只是家長要幫小孩找出讀書的黃金時間,這個工作在學校班級經營時就該做到。她舉例,過去宜蘭竹林國小曾在每週三上午早自習時安排全校閱讀課外書,這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在那個時段享受寧靜讀書的樂趣。就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在建立小孩的規律性。(►延伸閱讀:家長不再頭痛!專家傳授改善孩子「寫作業拖拉」的方法)
5.讓學習變有趣
很多時候孩子不專心是因內容或教法單調,引不起興趣,因此,宋慧慈在國小任教時常會變換教學內容,嘗試把學習變有趣。
例如有一學期,她讓班上同學花很多時間體驗盲人的生活,這是配合「在黑暗中行走」這課課文所設計的體驗課程。小朋友有的選擇在黑暗中洗澡、有的在黑暗中下樓梯、有的在黑暗中洗衣服……,體驗回來,大家交換感想後,再進行課文學習、跟課文內容連結。
數學課也可與生活作結合,例如:上到長度單位時,宋慧慈就要學生去量一量爸爸走一步路是幾公分,小朋友走一步路又是幾公分。實驗各類創意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覺得學習好玩、有趣,這些都可刺激學生更專心地學習。(►延伸閱讀:破解5僵局,陪孩子開心做功課)
6.勿長時間學習,記得喘口氣
人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就拿專業口譯人員為例,每15~20分鐘就要換班,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工作反而易出錯。 因此,讓孩子每讀書30〜40分鐘,就起來活動5〜10分鐘是很必要的。
建議父母要改變「書讀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與其要求孩子在書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們有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時就可完成功課,父母沒理由硬要他們坐上一小時。
7.配合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天生氣質都不同,學習方式和步調自然有差異。父母的角色是觀察、了解孩子的氣質,就像個偵探,去查明小孩不能專心是不是先天氣質就是如此,要幫忙孩子發展適合他的學習方式。
舉例來說,有些孩子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學習:把作業拆成幾部分,引導他分次完成。
有些人學習是視覺性的,有些人是聽覺性的,前者可能不需要錄音機幫忙背誦,可是,後者如果有聽覺刺激,像是錄音機幫忙,可能學習效果更好。也因此,有些老師希望學生讀書時能寫筆記、劃重點、唸出聲來,這些都有助於專心。 (►延伸閱讀:從阿嬤家接回孩子後,怎麼調整小孩被寵壞的習慣)
8.放大學習成就感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宋慧慈說祕訣是「用正面鼓勵來代替責罵苛求。」像很多家長會罵小孩字寫得不好,但她的做法是,告訴小孩哪些字寫得很漂亮,這些得到正面鼓勵的小孩,會去觀察自己哪些字體寫得漂亮而受到稱讚,得到成就感後,下回會更用心寫,也會盡量用受誇獎的字體書寫,字會愈寫愈好,。
9.遠離「不專心」食物
飲食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凶手」。 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
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炸過的泡麵、甜不辣、洋芋片等),以及肉類脂肪、豬油、植物油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
■精製加工食品
像飲料、奶昔、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
■含咖啡因飲料
譬如可樂、咖啡、紅茶等。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過量易讓人躁動不安。
宋慧慈認為即使是孕婦,媽媽吃的東西也會影響小孩的發展,因此,建議家長要幫助小孩遠離這些氧化、精緻加工及含咖啡因的食品,擊退這些讓人不專心的食物帶來的影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