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否「高」人一等,一直是家長所擔心的問題,避免孩子提早發育,縮短生長時間而矮人一截,身為爸媽的你,如何幫助孩子避免性早熟?
平時愛吃油炸食物的曉雯在國小一年級時,身高已達130公分,並且初經已來潮。曉雯的母親擔心女兒太快進入青春期,於是帶她就醫,診斷後發現曉雯的確是性早熟,未來能長高的時間也可能就此縮短。曉雯會性早熟的原因可能與經常吃油炸食物有關,過多的油脂,讓體內累積過多的脂肪,進而刺激荷爾蒙分泌,因而誘發性早熟,不過,醫生也表示提早發現並治療,就能將情況改善。
快速長高非好事
當心孩子性早熟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特約主治醫師兼醫學遺傳學專科醫師鄭康祥表示,若女生在8歲、男生在9歲以前就出現第二性徵,就屬於性早熟現象。女生最明顯的第二性徵是乳房發育、月經來潮,男生則是睪丸變大、長痘痘、聲音變粗。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男生或女生一年長高超過6公分,這樣快速的長高,也都要懷疑可能是性早熟。
性早熟又可區分為真性性早熟與假性性早熟,鄭康祥醫師解釋:
■真性性早熟
又稱為中樞型性早熟。人體會從下視丘分泌訊號給腦下垂體,而腦下垂體會再分泌訊號給卵巢或睪丸,這過程就是中樞型軸線。當傳達完成,就準備開始發育,一般來說這屬於真正的性早熟。
■假性性早熟
在中樞型軸線尚未傳達訊號前,可能是睪丸或卵巢長了腫瘤,分泌出性荷爾蒙、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導致發育,實際上腦下垂體與下視丘還沒有動作,這屬於假性性早熟,又稱為周邊型性早熟。要區分兩者,需要抽血才能分辨。
懷疑過早發育
應盡速帶孩童就醫
鄭康祥醫師表示,以台北榮總來說,寒暑假特別多性早熟孩童來看診,一個禮拜可能有10個以上,以女生居多。通常會以骨齡來判斷孩童是否為性早熟,大部分會抽血,看荷爾蒙的變化,或做骨盆腔的超音波檢查,看卵巢、子宮有無特別問題,以女生來說,通常是單純的較早發育,而男生性早熟則要注意較可能是腫瘤引起,應盡早做檢查。
若是睪丸或卵巢的腫瘤引發假性性早熟,要進一步做切片檢驗,由外科來治療處理。真性性早熟則是看小孩發育的程度,進而決定使用抑制性早熟的藥物或生長激素,但有時真性性早熟是腦瘤引起的,就需另外檢查並開刀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內兒科主治醫師吳建隆表示,若母親懷疑小孩發育的比同年齡的孩童來得快,應及早就醫。
小孩可能一開始發育得很快,如同鶴立雞群,後來身高卻難有進展,漸漸被同學追趕過去,因而感到自卑,父母及學校需給予孩子正確觀念,提早發育並不代表縮短發育時間,儘管身高發展不如預期,但若在一個正常的範圍,要引導孩子試著接受。
肥胖、戴奧辛及塑化劑
生活中要防的誘發因子
孩子為何會性早熟?鄭康祥醫師表示,遺傳占有一部分影響,近年來少子化可能讓家長比較重視小孩的發育狀況,加上現在營養過甚,肥胖的小孩越來越多,較易產生性早熟的症狀,容易長不高。
除肥胖外,還要考慮其他環境因素,如塑化劑及殺蟲劑用品的殘留物都會造成性早熟,此外,戴奧辛也容易造成性早熟。抽菸、燒垃圾、燒金紙、燒塑膠都會產生戴奧辛,雖然目前尚未研究出多少量會造成顯著的症狀,但日積月累仍有影響。
目前市面上有些女性化妝品、指甲油、頭髮噴霧劑等產品加入荷爾蒙,小孩若拿來使用都有可能產生性早熟,父母應避免孩童接觸這些化學物質。
6個好點子
協助子女正常發育
小孩要正常發育,中西醫均表示,做好以下6點,不怕小孩性早熟:
1. 作息正常:作息正常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有助生理狀態保持規律。
2. 睡眠充足:避免熬夜,以免過度勞累損傷,睡覺時燈要全關,12點前需要進入熟睡狀態,熟睡時生長激素會大量分泌,充足的睡眠是能否長高的關鍵。
3. 注重飲食:均衡飲食最重要。常吃烤炸油膩的食物會助長轉型變化,因為能量高生化代謝機能會比較快,不應常食用。體質虛寒的小孩,可用溫熱的食材調理,體質燥熱的小孩,則要避免吃熱性食物,改用涼性食材調理。三餐以外盡量不吃零食。
4. 補充鈣質:生長發育需要蛋白質,因此奶蛋魚豆類及乳製品要多吃,也要充分攝取鈣質,乳酪、牛奶、豆腐、魚鬆、蝦米、芝麻、紫菜、小魚乾等都含有豐富的鈣質。
5. 多曬太陽:太陽會讓維他命D活化,維他命D會幫助人體吸收鈣質。
6. 持續運動:維持多運動的習慣,連續運動超過30分鐘以上,生長激素會大量分泌,另外,也要保持適當體重,以免造成身體負擔。
中醫如何治療性早熟
中醫認為,男生8歲腎氣剛發育,16歲發育完全,女生7歲發育,14歲發育完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內兒科主治醫師吳建隆說明,一旦女生月經來會耗掉血氣,身體該有的機能就會下降。性早熟的耗氣即有可能影響小朋友的成長,會使骨板較快癒合,女生還是會長高,但較緩慢。此外,孩童的身高,基因遺傳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因素。
通常女生骨齡到達14歲,男生骨齡到達16歲發育完全時,生長板才會癒合,此後就不易長高。通常骨齡超過實際年齡1歲以上,才會以抑制性早熟的藥物來治療,治療效果則是越早越好,大多是立即見效。
在治療性早熟上,中醫以調理為主,一般模式是10歲以下,若身高在生長曲線圖前25%即待觀察,若較落後,則在10~12歲之間就要介入,建議直接找醫師就診評估。
吳建隆醫師解釋,中醫的調理方式有轉骨方或開調理脾胃的藥物,並且搭配針灸。轉骨方是以十全大補湯為湯底的藥物,每家中藥行會有不同的配方,需要配合體質調整;針灸則是刺激氣的循環,用針灸的方式有一半左右的孩童會長高,但不一定能完全有效果,針灸的目的是盡量達到身高一年生長的平均值,通常以1季3個月做為評估點,但還是需配合規律飲食、充分營養,並且做一些伸展性的運動,這樣較有機會長高。(感謝鄭康祥醫師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