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是一種「安靜」的疾病,如果缺乏定期關照,可能在無聲中蔓延。然而,大腸癌的篩檢方式,常令人退避三舍,唯有瞭解內容,才能克服健檢時的恐懼,為健康把關。
癌症是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大腸直腸癌在歐美國家的發生率是第二或第三位,在我國不論發生率和死亡率皆高居第三位,且發生率不斷攀升,93年死亡率為40~50%,不過,相關研究顯示,如果能早期發現,第一期5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
啟動健檢列車 腸保安康
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現為慶霖診所院長呂樹炎表示,大腸癌的症狀不明顯,只有10%左右的患者接受早期診斷治療,其他都是無意中被發現,就醫時往往已是2~3期以上,甚至已經轉移。幸運的是,相較於其他癌症,大腸癌有前期病灶,90%以上是從良性腺瘤性息肉演變而成,有較多的時間和機會在早期被診斷出來。
此特性讓呂樹炎和台安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青岩皆認為,大腸癌可以早期發現,甚至可以預防。只要50歲以上、一等親家族中,有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息肉和大腸癌、長期發炎性大腸疾病(如潰瘍性腸炎、克隆氏症)及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等高危險群者,定期進行篩檢,在息肉還沒有變成癌症以前,予以切除,即可遠離大腸癌的惡夢。
5種一定要知道的腸道健檢
目前大腸癌篩檢的方式很多,常見的有糞便潛血反應、肛門指診與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大腸鋇劑攝影或大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反應
糞便帶血是大腸息肉和大腸癌可能出現的病徵之一,但肉眼不一定看得見,需透過免疫法及化學法檢測樣本。呂樹炎表示,免疫法只對血液有反應,特異性高達90%以上;傳統的化學法,則容易受食物中成分,如肉類或小黃瓜等過氧化物影響,出現偽陽性。蔡青岩提醒,檢查前2~3天應禁食紅肉、深色蔬菜、阿斯匹靈與維生素C類藥物,並採樣當天新鮮大便(不超過8小時)。
不過,長期致力於大腸癌防治,曾任台北榮總及衛生署大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的呂樹炎並不建議做糞便潛血檢查,因其變異大、準確度低,進行的對象應以高危險群為主,將有限資源用在刀口上,並定期檢查,才有意義。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