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照顧陪伴 驚魂未定的傷痛,溫情如何陪伴?

驚魂未定的傷痛,溫情如何陪伴?

出處/ 2009年9月號/第27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023
收藏 瀏覽數 : 3023
驚魂未定的傷痛,溫情如何陪伴?

災害造成的損失易見、能在最快時間搶救,可是,另有一種看不見的磨難,在歷經衝擊的人們心裡,隨時間慢慢醞釀、發酵……如何把溫情送進他的心坎、撫平驚魂未定的情緒?

8月初,一場超級豪雨讓南台灣許多人一生積蓄泡湯,洪流也造成眾多家庭破碎,無論是災民、遺族,有太多的情緒與悲傷難以言述,甚至有些人開始出現負面思考,產生傷人或自殘行徑。此時,除了花時間陪在他們身邊,如何說出適當的安慰話,也考驗陪伴者的智慧。

災後約需3~6個月
創傷者才慢慢接受事實

當出現毀滅性的天災,瞬間發生且事先完全無法預料,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暨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陳永興指出,災民的失落與衝擊將特別大,剛開始會恐懼「還會再發生嗎」,之後會出現傷心及憤怒的情緒,例如:「我的親人失蹤了」、「為什麼不趕快救他」,再來是拒絕接受事實,例如:要求「要找到屍體才算數」,之後會出現沮喪、憂鬱等情緒。通常這些創傷症候會持續3~6個月,才慢慢接納事實。

「這段時間,旁人能做的就是陪伴。」陳永興表示,陪伴時不一定要講什麼道理或節哀的話,重點是讓災民感覺「有依靠的力量」,尤其是令人失去一切的災難,任何援助都挽不回失去的人、物,就算陪著他們一起哭,也是宣洩情緒的方法。

陪伴3通則

對於陪伴,聯合心理諮商所院長邱永林指出有3個通則:

1. 接受對方的情緒

若災民對於橫來災禍怨天怨地、對於外來援助不滿意,這時別急著用「你想太多了」等話語去否定他,不如多傾聽、避免評論。

2. 承認自己的無知

有人會以自己曾經歷失親之痛去比擬,但災害程度不同,其實不可能完全同理,不如大方承認,「我沒有你的經驗,可能無法體會,請告訴我怎麼做對你比較好。」

3. 情緒腳步要與創傷者一致

從否認創傷到接受現實,每個人需要的時間不盡相同,陪伴者不能自己走得太快,否則易與創傷者起衝突。

用傾聽與同理接納
難以應對的狀況題

受災戶或遺族情緒波動很大,可能極度暴躁或自我封閉,易讓人感到難以相處,以下是常見的情境,如何應對,不妨參考專家的建議:

CASE1當事人抱怨救災不力

建議》當下別反駁他主觀的想法,對當事人而言,喚不回失去的親人,就無法達到讓他滿意的結果,因此,保持傾聽即可。若當事人激動到行為失控,也要尋求專業諮商人員協助,避免他干擾救災行動。

CASE2當事人自責哀傷,甚至有尋短念頭

建議》先分辨他是隨口說說,還是真有行動。不少人哀傷過度時,的確會產生想不開的念頭,因此,要觀察他是否開始跟旁人道別或交代事情,例如:突然對孩子說:「你以後要聽叔叔的話」等,若有這類訊息,最好增加人手,以團隊方式在這急性期,輪流24小時陪伴。

除了防範,還可想些方法讓他轉移焦點,像是協助找資源,讓他投入心力重建家園,有了新的希望,較不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價值。

另外,不少遺族會有自責心態,以後見之明認為自己能讓親人避禍,這時,陪伴者要讓他知道「天災不是他的錯」,並以正面話語鼓勵他,雖然只有他留下來,但他代表逝去者的希望,不能把最後的希望也毀掉。

CASE3當事人變得自我封閉

建議》陪伴者要更主動去接近當事人,別誤認「他一個人會感覺好一點」,不論他願意分享多少,盡量讓情緒有宣洩管道,否則遭到壓抑的負面能量突然爆發,非常不利身心健康。

另外,尋求醫療介入或心理專業協助也是可行方式,不過,要以幫助他的立場來說服,例如:就醫是「為了改善他睡不安穩的情形」,而不是「因為我們感覺你變得奇怪」,所以要他就醫。另外,除了醫療管道,民間傳統的收驚等方式,只要當事人願意,不妨嘗試看看,重點是「安他的心」。

CASE4本來有憂鬱症,現在病況加劇

建議》對於本來就需要規律用藥控制病況的患者,要特別關注。因為逃難時極可能面臨斷藥的問題;其次,環境因素也是誘發疾病的因子之一(但不表示災民就一定會有精神疾病),災難可能使多數病況變得難以掌握。所以,當生命安全無虞後,最好趕快讓這些患者就醫,讓醫師協助調整最適當的藥量控制病況,為後續的重建做準備。

陪伴不是走馬看花
更重要是持續的支持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魯中興指出,每個災民或遺族的情緒反應,個別差異很大,因與受難者的親疏關係不同,也跟本身個性有關,因此,陪伴者必須有耐心去應對各種不同狀況,尤其要先體認「災難產生的哀傷,如同把一個人丟入荒野中那般無助,陪伴不是走馬看花,更重要是持續的支持。」

魯中興也提醒,跟災民或遺族講話時,最好眼睛與他們眼睛相對、語氣放慢、表達清楚,除了自身的傾聽,他在921震災的輔導經驗中也發現,如果能幫他們與其他有同樣遭遇的災民或遺族建立分享的管道,較能幫助他們看到全貌,也是一種療癒方式。

萬一陪伴者因長期接收負面情緒,自己也覺得無法負荷,陳永興建議,這時應該退場,改由他人接手。另外,平日每個人也應培養一些紓壓方法,像運動、聽音樂等,才能隨時調整自己的狀態,也才有能力助人。

圖片來源:pixabay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