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老年疾病 怎麼…忘了回家的路?

怎麼…忘了回家的路?

出處/ 2006年11月號/第24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479
收藏 瀏覽數 : 2479
怎麼…忘了回家的路?

全球每7秒鐘就出現1名失智患者,台灣每20位65歲老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別以為只有年邁的父母會遭遇這種情況,換做是你,記憶中熟悉的身影逐漸被抽離,該怎麼辦?

 

據報載,現年82 歲的台灣師範大學退休副教授常俊哲,2年多前發現罹患輕度失智症而開始重新上學,努力追回逐漸消失的記憶。經2個多月「看照片、說故事」的課程,如今常俊哲的狀況已比幾個月前明顯進步。

 

輕忽小問題 症狀如雪球般滾大

不論站在醫學或家屬的立場,常俊哲的案例都十分幸運。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全世界每7秒鐘便出現1位失智患者,但高達七成病患,當家屬意識到「這可能是失智症」,陪同患者就醫時,腦細胞受損程度已達中度症狀,早已失去醫治先機。

 

像從師大退休的孫姓教授,因家人過於輕忽、警覺性不足,當孫教授出現不認識人的症狀時,家人不曉得失智症的嚴重性,還叫別人「不要理睬他」。2個月後,孫教授失足跌進水溝身亡。

 

另一名劉姓醫師80多歲的父親,經營米店,偶爾會把500元當100元找給客人,子女想:可能是鈔票顏色太像,加上眼睛不好所致,便幫父親動白內障手術,情況也稍有改善。

 

後來,常有客人抱怨和他父親叫米,菜燒好了,米還沒送來,家人才警覺不對勁,帶他就醫後,確定罹患阿茲海默症。這時,家屬才猛然想起,早在10年前,劉伯伯就出現失智徵兆。當時70多歲的劉伯伯坐朋友的車去喝喜酒,回來後卻說不出住幾十年的住家地址,家人不以為意地認為:老爸平日出門多有人陪,所以不記得地址是正常的,以致劉伯伯已輕度知能障礙好多年,家人卻習焉不察。

 

相對而言,幸運的常俊哲,在2年前出現失智初期症狀:常忘記關水龍頭、煮菜不斷加鹽等異常情況時,自經濟部退休的老伴崔之華發現不對勁,立刻帶他就醫,展開「搶救記憶大作戰」,因而有效延緩退化速度。

 

9萬失智人口湮沒在人群中

醫學上所謂的失智症,是指大腦皮質(掌管大部分的心智活動)功能退化,造成記憶力、判斷力、認知功能、語言、空間感、情緒等廣泛大腦功能喪失的病症。

 

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葉炳強指出,根據全球流行病學統計,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中,65歲以上人口罹患失智症者,占老年人口總數4~8%。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醫師黃正平也表示,失智症會隨年齡增長,比例相對增加。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是失智症高危險群,且平均每增長5歲,發生率便提高1倍。而台灣65歲以上人口,約有5%罹患失智症,80歲以上則高達20%,比例十分驚人。

 

人口老化是許多先進國家共同的問題,身兼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的葉炳強提及,台灣老年人口超過220萬人,逼進總人口的10%,其中失智老人約有11萬名,但領有失智手冊者卻不到2萬人,推估有9萬失智者隱身在人群中,顯見民眾對失智症知識的缺乏。

 

而20年後,台灣老年人口總數將達400萬人,照顧失智老人不但勞力更勞心,往往形成家庭的沉重負擔,因此,全民都須正視未來失智症的照顧問題。

 

和台灣僅一水之隔的中國,人口老化的問題更嚴重。據統計,中國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老年人口相當於全歐洲老人總和,60歲以上更高達11%,加上長期實施一胎化政策,人口金字塔的中堅分子比例偏低,如何減少失智人口,避免形成家庭及國家龐大的負擔,讓中國嚴陣以待。

 

老是重複同問題,
是失智還是重聽?

麻煩的是,失智症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當患者能力出現問題時,家屬常缺乏認識而失之警覺,錯過早期發現與治療的良機。

 

黃正平指出,很多老年疾病或老化現象容易與失智症相互混淆,而失智症狀又常因人而異。在失智症初期,有些人會出現典型的記憶力缺陷認知功能障礙,有些人則出現憂鬱、妄想等精神症狀,總體來說,這些都是失智症的症狀,家屬須提高警覺,懂得如何區辨真性或假性失智。

 

例如:「重聽」患者,往往對旁人的問話充耳不聞或雞同鴨講;視力不佳或白內障患者,不能正常地感知外界,也給人反應慢半拍的錯覺,都易被誤認為失智症。

 

其次,憂鬱症患者的記憶力常有較差的表現,東西放在那兒馬上就忘了,或突然記不起朋友的名字,嚴重時,甚至出現日常生活功能退化的現象,也常讓家人或患者本身擔心是否罹患失智症。若患者智能正常,只是因憂鬱情緒而影響記憶力,這就是所謂的「憂鬱型之假性失智症」。 

 

再者,一些老年人長期服用處方藥,如鎮靜藥、安眠藥、精神安定藥、抗組織胺劑,及含有抗乙醯膽鹼的藥物,都可能產生認知功能障礙或譫妄症(出現錯覺、幻覺、興奮、不安及語無倫次的一種精神障礙)等。

 

此外,一些內分泌失調的疾病,例如:甲狀腺機能減退或亢進、副甲狀腺功能紊亂,或腎上腺功能紊亂,都可能導致類似失智症的症狀。

 

記憶力不是唯一鑑定指標

上述各種疾病及功能紊亂所導致的智力減退,美國國家老年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研究指出,將近100多種類似嚴重紊亂的情況是可逆轉的,被醫界稱為「可逆性失智症」,而可逆性失智症常是可治癒的。

 

由此可知,失智症最明顯的症狀雖是記憶力衰退,但「記憶力不是唯一鑑定指標」,還得評估其處理金錢、搭乘交通工具、購買、做家事、打電話、吃藥等日常生活的能力,是否出現變差和退化現象,才符合「失智」。「這些指標的基準,因人而異,必須跟患者的過去能力做比較,才知道功能與品質是否下降。」黃正平提醒。

 

4口訣 檢視就診時機

治療失智症,強調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究竟何時該就醫檢查?黃正平把常見的徵兆,編成4句順口溜:「新的記不住,舊的一直提」、「坐著打瞌睡,躺著睡不著」、「東西一不見,直覺被偷走」、「問話重複說,行為反覆做」為指標,提供家屬參考。 

 

「失智症初期,精神症狀往往比記憶力變差更明顯地早出現。」黃正平解釋,退化初期,患者最常見的便是「遭竊」心理,伴隨記憶力逐漸衰退,找不到東西就懷疑是別人偷的,更易養成藏東西的習慣,尤其是藏錢;常疑神疑鬼,也使患者易發脾氣,與照顧者起衝突,或抱怨外傭手腳不乾淨,家屬連續換幾名外傭照顧,都得到同樣結果,才發現問題出在患者本身。 

 

此外,「妒嫉」與「被害」的想法,也是失智症初期常見的精神症狀,他分析:這些想法可能交互出現,比如同時出現遭竊與被害的想法,所以當老年人第一次出現這些症狀時,家屬就該提高警覺,陪同就醫檢查。

 

凡事代勞 加速大腦退化

還有種情況是,患者一旦發現某些功能喪失時,往往會以其他行為掩飾,例如:忘記該如何洗澡,就乾脆不洗,免得被子女取笑。等病情更嚴重,記憶力變差後,會以為自己才剛洗好澡,為何還要洗?或已認不得家人,認為幫他洗澡的人是存心想害他,所以也不願去洗,如家人強迫,則可能出現攻擊行為。

 

許多家屬常以息事寧人的方式,處理老人家的「情緒反應」,更多的情況是忍耐過關,或選擇耐心與老人溝通,淡化就醫的急迫性,因此,等到找醫師處理時,多已是中度以上的病情。

 

葉炳強認為,老人在許多生活功能的確會退化,但絕不表示沒有能力處理,事實上,老人比年輕人更需接觸外在刺激,否則老化的速度會變快。但有時家屬過度保護老人,甚至凡事代勞,使患者原本具備的能力,一下子就失去原有的水準。

 

拆穿老人「倚老賣老」的要求

黃正平以失智症最主要的原因——阿茲海默症為例,在正常老化到變成阿茲海默症前,常會經歷一段過度期,稱為「輕度知能障礙」。這些人的短期記憶(可以在短期內記得資訊的能力)損傷程度,比同年齡的人更嚴重,但仍保有思考與推理能力,故患者有些複雜的日常生活功能雖然變差,但掩飾的很好。

 

比如:有些婆婆以「走不動」為由,請媳婦幫忙提款,掩飾她失去這項能力的事實,而家屬往往認為「老了就是這樣」,加上精神病被汙名化,家屬寧可優先去看神經內科或家醫科,錯過讓老年精神科治療先機,加快老年人的退化速度。

 

到後期,患者可能意識全無,對過去所知的一切全部歸零。「阿茲海默症」在英文中有個俗稱,叫做「The Long Goodbye」。意思是說長輩已經說再見了,卻不是立刻離開,而是花好幾年的時間才完全離開,相當傳神地描述失智的狀態。

 

失智是否會遺傳?

臨床統計,輕度知能障礙的人每年約有15%會轉變為失智症。以這種進展來看,有些輕度知能減退的病人,從初次發病,約經過7~10年才變為阿茲海默症。

 

葉炳強表示,失智症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但大部分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只有極少數患者是在30、40或50歲左右得到失智症。「除非父親或母親是在40、50歲得到阿茲海默症,才需懷疑有遺傳可能,若父母是在70、80歲才得,則與年紀大有關,不必害怕遺傳到自己。」

 

女性或教育程度低者為高危險群

無論如何,「預防勝於治療」也適用於失智症。葉炳強說,「據統計,女性、教育程度低、家族性早發性失智症家屬、具家族史、頭部重創者、唐氏症、血管硬化及糖尿病患者等都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

 

葉炳強表示,目前在治療失智症的用藥上,多用於初期症狀的改善(中期以後效果不明顯),對改善知能障礙的效用有限;但非藥物治療方面,若能及早發現,並由照顧者以正確方式陪伴,就能有效延緩患者功能的退化。

 

「照顧者一定要瞭解失智症的進程,因為當病情日漸嚴重時,患者會有突然點火但轉身即忘,或半夜出遊的情況,隨時都有危險,故需24小時寸步不離地貼身照顧。」葉炳強提醒。

 

目前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有提供日間照顧及讓家屬稍微放假1、2天的喘息服務,需要的家庭不妨善用資源,以免長期處於精神緊繃狀態,全家人的生活品質都大打折扣。

 

失智家屬停靠站

當您發現長輩出現疑似失智症的症狀時,該如何處理?
1.撥打諮詢專線,尋求專業人員提供協助。台北:02-2332-0992、全省免付費專線:0800-228-585。 
2.就近前往各大醫院的神經科,或精神科,或老年精神科,或老年身心科,做進一步的失智症檢查。 
3.若長輩經醫師診斷,確定是失智症,可向社會局申領殘障手冊。
4.與下列各單位聯繫,請求提供諮詢服務。 

單位名稱

網址

聯絡電話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http://www.cfad.org.tw

02-23046716

台灣失智症協會

http://www.tada2002.org.tw/

02-23149690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

http://www.kungtai.org.tw/

02-23657780

北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

http://www.elders.org.tw/

0800-228585

中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

 http://old.lkk.org.tw/

 04-22974225#221

南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

http://oldfriend.joseph.org.tw/

 0800-228585

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

 http://www.cdca.org.tw/

04-7860021

感謝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葉炳強、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醫師黃正平審稿

 

圖片來源:pixabay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