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服用藥物引發胃潰瘍的案例,時有所聞,所有藥物都傷胃嗎?假如一定得服藥,如何降低胃潰瘍威脅性?
胃潰瘍的好發因子,除了體質、不良的飲食習慣、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及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外,不當使用藥物,也是易被忽略的危險因子。據估計,服用止痛藥者15~30%會造成胃潰瘍,更可怕的是,有一半藥物引起的胃潰瘍沒有任何症狀,這個數字看起來相當驚人!
止痛藥是引爆彈
和信醫院藥劑科組長姜紹青說明,在藥物引發的胃潰瘍中,傳統的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是造成胃潰瘍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分量」是最大致病因素。劑量愈高,連續服用時間愈長,愈容易引起胃潰瘍。
止痛藥中有解熱、鎮痛功用的抗發炎止痛劑(這是一種非類固醇的藥物,例如阿斯匹靈、Ibuprofen、naproxen等),或者摻入這一類止痛成分的產品,例如感冒糖漿、複方成藥,都可能引起胃潰瘍。這些藥品被歸類為成藥或指示藥,在市面上可以買到。另外,需要醫師處方的類固醇,或含類固醇的消炎劑,也是常見造成胃潰瘍的藥物之一。
長期服藥最傷胃
據統計,服用抗發炎藥物3~6個月後,有1%的病人出現胃痛的症狀;服用一年之後,有2~4%的病人有胃痛的感覺,比例明顯攀高。
此外,「沒有症狀並不表示胃沒有受傷害!」姜紹青進一步解釋,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服用之後胃痛的症狀常常變得不太容易察覺,等到感覺腹痛時,情況通常已經非常嚴重。
不過,慶幸的是,多數藥物引起的胃潰瘍,都是長期且大量服用藥物,或者體質敏感等因素所致。「如果每天持續服藥超過3~4個禮拜,甚至1個月以上,造成胃潰瘍的機率就大大提高,」姜紹青分析。一般人若短期服藥,不會對胃造成太大的傷害,不需太過憂慮。
特殊疾病患者 潰瘍風險高
台北榮民總醫院腸胃科醫師孫宜楨指出,特殊疾病患者服用某些藥物也有罹患胃潰瘍之虞。例如關節炎患者服用類固醇等藥物抑制發炎、慢性病患者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抗凝血劑、心臟病或高血壓患者服用阿斯匹靈,以及對痛風病人非常有療效的秋水仙素等藥劑都可能造成胃潰瘍。
「年齡在65歲以上,或者先前有胃潰瘍病史的病患,或者重症患者服用抗發炎止痛劑,導致胃潰瘍的機會也相對提高很多,」姜紹青補充。
萬一服藥後產生不舒服的症狀,要特別注意。孫宜楨建議,如果發現空腹會痛、半夜腹痛、上腹疼痛,甚至血便、吐血、冒汗或頭暈等症狀,就要趕快找醫生治療,千萬不要自己到藥局買成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