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心臟血管 高血壓的致命連鎖反應

高血壓的致命連鎖反應

出處/ 2005年1月號/第22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7512
收藏 瀏覽數 : 7512
高血壓的致命連鎖反應

高血壓不是病,但每4.5小時就有一人,死於與高血壓直接相關的疾病,若再加上腦血管、心血管等併發症,威脅性直逼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然而,臨床上僅有1/4的病人知道自己血壓過高而求醫,你對自己的血壓有多了解?

 

「紅光滿面」常和「喜上眉梢」、「好事連連」等詞句連在一起,其實,對於血壓偏高的人來說,如果無緣由的臉紅、心悸、暈眩、頭痛,可要小心是不是血壓突然竄高,甚至是即將中風的前兆。高血壓病的病因複雜,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應為外界不良刺激,使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失去平衡,導致皮層下血管舒縮中樞調節失常,而形成高血壓病。


資料顯示,90%的高血壓患者屬原發性(大多數有家族遺傳史),只有10%是續發性(由其他疾病引起),其中,續發性高血壓的致病原因若消失,高血壓症狀也會跟著消失。國內成人高血壓病的平均發病率為5.11%,而30〜40歲壯年人的發病率,高於平均發病率3倍多,顯示高血壓並非老年人才有的疾病。 

 

威脅性直逼癌症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同時為台北醫學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詹宏泰說,他曾有一位病患,渾然不覺自己血糖過高,直到有次到基隆八斗子出遊,隨意在路邊的健康小站量血壓、血糖,發現血糖值竟高達300以上,嚇得負責檢測者誤以為機器失靈了。後來再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早已因糖尿病導致血壓高多時。


高血壓對健康而言,可說是一個無形殺手。據最新的統計,高血壓雖退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十名,但每4.5小時就有一個國民,死於與高血壓直接相關的疾病;若再加上十大死因第二名的腦血管疾病、第三名的心臟及心血管疾病,乃至於相關的腎衰竭、青光眼、陽萎、失憶症……等廣泛性的高血壓併發症,則超過死亡總人數的24%,直逼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27%),顯示高血壓衍生的問題,不容國人忽視。而在台灣,高血壓病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腦血管意外,其次是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再者是腎功能衰竭。

 

連鎖反應1
出血性腦中風

60歲的陳伯伯,長期吃藥控制高血壓,前陣子到美國探望兒孫,全家四處旅行,吃吃喝喝,心情愉悅舒暢,一時間竟疏忽了控制血壓的藥物已用罄,結果就在返台前一天中風癱瘓,只好在當地先控制病情,再緊急送回國內處理。最後,終因癒後不盡理想,只得送至安養中心繼續療養。


陳伯伯的女兒對於父親罹病非常自責,覺得是自己忘了提醒父親備藥所致,但醫生告訴她:「高血壓患者並不會一停藥就立刻中風,而是令尊運氣不好,所以就算按時服藥,還是有可能在這幾天中風。」


詹宏泰說,高血壓是造成腦中風的最主要前兆,高血壓患者罹患腦中風的機率高出正常人4~6倍,所以要預防腦中風,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好血壓,若是控制得宜,約可降低42%的罹患機率。


相對來說,如果血壓持續走高或偏高,不但腦的微血管引發爆破型腦中風(出血性中風)的機率升高,死亡率也比一般性中風(阻塞型中風)患者高出一倍,約為20%。


一般說來,頸動脈狹窄率若達60%,便有腦中風的危險,除了應立即就醫外,患者也應調整飲食、作息,控制血壓、血脂及戒菸,秋冬交替時注意保暖,以防溫度變化導致血管收縮,而發生腦中風的現象。此外,若頭部劇痛,也要慎防是腦中風的前兆。


另外,有一種較奇特的中風類型,稱之為「蜘蛛膜下腔出血」,同樣比較容易發生在高血壓患者身上。其原因是顱內動脈瘤破裂所引發,死亡率超過1/4,即使病患得以存活下來,也約有1/2的人神經會受到損害。

 

連鎖反應2
心臟衰竭、心肌梗塞

除腦中風之外,根據研究調查,超過九成的冠心病患者有高血壓病史,高血壓患者中,合併左心室肥厚者更高達25~30%,高血壓導致冠心病的比例,是血壓正常者的2~4倍,顯示高血壓患者通常也是心血管疾病的準患者。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血管科主任胡漢華說,血壓若長期偏高,往往使全身的動脈血管硬化,最後導致末梢神經萎縮。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心臟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令左心室肥厚、擴大,最後導致心臟衰竭。


此外,高血壓會損害冠狀動脈血管,逐漸使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狹窄,使供應心肌的血液減少,提高冠心症、心肌梗塞、心絞痛的機會。 

 

連鎖反應3
尿毒症、青光眼、陽萎

而在其他器官的損害方面,腎臟動脈若遭受高血壓的強大壓力,病情持續進展5〜1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可能會出現輕、中度腎小動脈硬化,引致腎組織被破壞而萎縮,出現尿蛋白、血尿、腎衰竭等症狀,最後甚至轉變成尿毒症而致死。

同樣的,高血壓極易引發視神經硬化萎縮,導致青光眼、眼底出血或滲出、視神經乳頭水腫等。而末梢神經病變,因而血液循環不佳,導致陽萎,或腦神經萎縮導致功能及記憶受損,在臨床上也時有所見。

 

高血壓造成的器官損傷

影響器官

急性傷害

慢性傷害

心臟

急性肺充血、水腫、心肌梗塞

冠狀動脈心臟病、左心室肥大

中風、昏迷、癲癇、腦出血、意識不清

中風

血尿、氮血症

慢性腎衰竭、蛋白尿

眼內出血、視神經水腫

眼內出血

 

病因性高血壓
從源頭根治

至於繼發性高血壓,通常會因全身性疾病引起。例如糖尿病患者,70〜80%血壓會偏高,合併致病的機率因而大為提高。「一般人弄不清前因後果,而把糖尿病、高血壓、老化三者合而為一,其實高血壓不會引致糖尿病,但糖尿病則會導致高血壓。」胡漢華說。


除了糖尿病外,也常見由腎臟疾病、內分泌疾病引起的高血壓,其次是腦部炎症、腫瘤、外傷引起的高血壓。某些藥物也可能升高血壓,如激素、避孕藥、甘草膏等。


腎臟疾病引起的高血壓,最常見為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炎多見於青少年,常有鏈球菌感染史,臨床上會出現發熱、血尿、浮腫等症狀。若為慢性腎炎併發尿毒症,則會出現噁心、嘔吐、抽搐、尿素氮、肌酐明顯升高。其他如:多發性腎結石、腎囊腫、腎結核、腎動脈狹窄,也可能導致高血壓。


至於內分泌性疾病引起的高血壓,主因為腎血管疾病、甲狀腺亢進、腎上腺皮質腫瘤或增生、妊娠毒血症、荷爾蒙失調,也有部分高血壓起因於服用藥物。有些高血壓病因根治後,血壓就會恢復正常,所以民眾一旦發現高血壓,不必緊張,可先接受檢查,尋找血壓升高的真正病因。

 

記錄血壓值
常保體安康

高血壓相關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抽菸、高血脂、糖尿病、不良飲食習慣(例如高鈉鹽的攝食,易引起高血壓),另外,少量飲酒具有舒張血管的效果,但大量飲酒卻會導致血管收縮,故改善個人的飲食習慣,可顯著降低高血壓的發生率。


此外,在一般性的保健方面,由於血壓是變動的,人體的血壓每天、每刻均不同,那怕是用同一台機器,前後連續量兩次,也會出現不同的數據,所以最理想的自我檢測法是定期早晚量血壓(測量前半小時勿劇烈運動、心情激動),並詳實記錄下來,以對比其線性變化。


基本上,一位病人被診斷為高血壓,須要有3次以上不正常的數值,最好是在不同場所,因為有些人會出現「白衣高血壓症侯群」,一看見醫護人員便不由自主血壓升高,但此現象和緊張焦慮引起的暫時性高血壓相同,乃暫時性的血壓升高,並不需要吃藥。


詹宏泰說,根據去年「美國國家高血壓預防發現教育與治療協會」公布的標準,東方人在30歲以前,血壓應控制在收縮壓/舒張壓為120/80間,如果超過此數據,則此人50歲以後百分之百會有高血壓。

 

解讀血壓報告

收縮壓/舒張壓

(單位為mm Hg

嚴重程度

對治之道

備註

120以下/80左右

血壓正常

持續保持血壓

必須在未服藥情況下

1201398089

高血壓前期

不用藥物,藉由改善作息、運動、飲食來調整

 

1401599099

高血壓第一期

吃單一藥劑降血壓、血糖及尿酸

 

160179100109

高血壓第二期

23種藥劑預防中風及心臟病

 

收縮壓180以上

惡性(重度)高血壓

住院治療,因為中風、心血管疾病隨時可能爆發

歐洲心臟學會的分法,美國無此等級

 

(資料提供/台北醫學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詹宏泰)


並非家人血壓高
一定會遺傳

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深受家族遺傳影響,而且容易年紀輕輕便血壓偏高,但在此也需澄清所謂的「家族遺傳史」是指,家人在55歲以前,就有人罹患中風或血管阻塞的情形,或是全家族都有血壓偏高的傾向,才算是家族遺傳性高血壓,如果家中長輩是在95歲才罹患高血壓,那就不見得會遺傳。


李正雄有家族性高血壓,爸爸、媽媽都長期吃某位醫生開的降血壓藥,而且效果頗佳,所以李正雄也給同一位醫師診療。但剛吃沒有多久,40歲不到的他,突然覺得床第之事力不從心,他知道這可能是降血壓藥中的乙型阻斷劑,導致的陽痿、性欲不振,卻難以向醫生啟齒,便偷偷停藥,希望重振雄風。後來發現血壓實在居高不下,只好向醫師求助,醫師稍微調整藥物,他又重拾雄風,血壓也得到理想的控制。

 

僅1/4病人知道
自己血壓過高

胡漢華和詹宏泰指出,台灣不知自己血壓過高的民眾為數頗眾,知道而不積極治療的也所在多有。「臨床上,只有1/4的病人是知道自己血壓過高而求醫的,其餘大多是覺得身體有異而求醫,才發現居然主因是高血壓。」詹宏泰憂心的說,知道自己血壓高而積極求醫者,約只佔一半而已,其他人不是「不知」,就是「拒絕接受治療」。


而拒絕接受治療的原因,主要是擔心「一旦吃藥,就得吃一輩子。」問題是這種錯誤觀念,很可能造成身體器官不可挽救的傷害。詹宏泰說:「有五年以上高血壓病史的患者,若不積極治療,通常腦、心、腎血管硬化的副作用,遠大於吃藥造成的副作用。」


換言之,即使吃藥出現過敏、暫時性陽痿、尿酸升高等副作用,只要向醫生說明,通常都可以調配到理想的狀態,畢竟,藥物的選擇可以有很多變化,病人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信賴醫生的專業。

 

血壓忽高忽低或居高不下 
都傷心、腦、腎

一般人或許聽過一個說法:血壓忽高忽低,遠比持續高血壓更可怕。胡漢華指出,高血壓是漸進性發展,持續性高血壓到了最後,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是必然的,相對而言,血壓忽高忽低容易疏忽、控制不易,很可能在瞬間造成血管破裂,兩者各有危險,很難說那一種比較「好」。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隨著年紀增加,通常中年以後,血壓也會增加。詹宏泰說,「高血壓不妙,低血壓同樣也很危險。」尤其是睡眠時血壓過低,起床後,反而容易因起床活動而血壓驟升,使中風機率更高。


預防之道是定期量血壓,詹宏泰強調,中學以上的學生,應該養成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尤其有家族病史者),水銀式、電子式血壓計可能因校正誤差而有3〜5度的正負差。無論如何,只要保持早上剛下床、晚上飯後一小時各量一次,長期記錄高低變化,就可算出血壓是否漸高或漸低。


若有必要,醫生會進行包括24小時血壓監測,或進行血管攝影在內等數十種測試,這部分的費用健保全額給付,所以只要民眾主動就醫,保障健康將不是難事。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