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7月12日)就是今年三伏貼的初伏日,也是「三伏天」的第一天,不僅中醫診所都早已預約額滿,網路上也開始瘋傳三伏貼的養生法則,包括只要在三伏天喝熱水、拒絕一切冰鎮飲料,再以熱水泡腳,就能使體內的寒氣排出,讓不少來不及預約的民眾躍躍欲試。不過,中醫師澄清,單喝熱水是沒有辦法將寒氣逼出的,甚者還有可能引發中暑,提醒民眾千萬別輕易嘗試。
三伏貼,又稱為「天灸」,顧名思義就是依照天氣時節來進行類似針灸的一種傳統療法。在中醫觀點,雖然夏至之後日照時間逐漸縮短,但陽氣仍然不斷積蓄,到了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三伏天的初伏)時,陽氣就會積聚達到最高點,這時人體氣血趨向於體表、皮膚毛孔開張,較有利於藥物滲透,發揮療效、祛除邪氣。
中醫學就是抓緊這段陽氣最旺盛的時節,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認為只要在一年當中最熱的三天,於背部的特定穴位貼上膏藥,就可以提升抵抗力,預防秋冬過敏、氣喘發作的老毛病,達到冬病夏治的功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伏貼」。
三伏貼只是輔助
平時多調理才能病除
既然三伏貼是依照節氣來調理,就得先搞清楚三伏貼的正確時間。所謂三伏天是指夏至後第三、四個庚日,以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每年入伏的時間都不固定,長短也不相同,以今年為例,初伏是在國曆7月12日、中伏在7月22日、末伏則是在8月11日。
中醫師吳明珠認為,利用三伏天的天然陽氣,配合三伏貼做治療,確實可以驅散體內寒邪,對於有哮喘等肺經疾病或是皮膚有過敏的患者來說,是提高療效、調節身體機能的好時機。尤其是體質稍虛者,在這個時期貼三伏貼,效果較顯著,但對於體質較差、一年四季都有氣喘過敏問題的患者來說,平時的調理跟保養才是長久之計,否則光靠三伏貼這三天,效果恐怕很有限。
吳明珠醫師強調,三伏貼表面看似厲害,但只能算是輔助方法,因為體虛者通常不單只有寒氣入侵的問題,還有濕氣、淤等等問題參雜其中,且三伏貼會根據年齡、發作時段、體質等因素,貼藥的時段和藥量都會有所不同,因此,建議患者,還是要配合醫生看診,了解自己的寒氣在哪個部位,才好對症下藥。
值得注意的是,三伏貼也並非人人都適合,像是孕婦、3歲以下嬰兒、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經短時間敷貼會大量起泡者,都不適合三伏貼。另外,有發燒和咽喉發炎等症狀時,或是皮膚已經出現過敏、長濕疹或膚質較敏感的人,也應避免三伏貼,必須等到痊癒後才可使用。
★ 三伏天喝熱水可驅寒?
至於網路謠傳的只要在三伏天喝熱水、不吃寒涼食物、拒絕一切冰鎮飲料,再以熱水泡腳,就能使體內的寒氣排出。吳明珠醫師澄清,雖然不喝冰涼的冷飲、不吃冷食確實比較不傷身,但想透過泡熱水、喝熱水的方式來去除寒氣,有點太言過其實,尤其體質較燥熱的人,甚者還有可能引發中暑,提醒民眾千萬別亂聽信謠言。
做好這4點
改善易寒、過敏體質
根據中醫理論,過敏的人多半是虛寒性體質,也就是體內正氣不足,才會容易被外邪(如過敏原、冷刺激)影響。事實上,中醫所謂的「正氣」,與西醫常說的「免疫力」是相同的概念。若體內長期正氣不足、失衡,體質就會長期偏向邪氣旺盛的過敏反應路線。想要遠離過敏、改善易寒體質,除了依靠中醫調理和西醫抗敏藥物,還還哪些方法呢?
1. 不吃冰品:天氣熱很多人都愛吃冰、吹冷氣,頻繁進出冷氣房,但冷熱快速交替之下,容易造成冷刺激,出現打噴嚏、鼻塞、流鼻水等鼻過敏症狀。建議不只三伏天,一年四季都不要喝冰飲、吃冰品,避免過度刺激呼吸道,也不須喝到熱的,常溫最好。
2. 多運動:運動排汗能將體內的濕氣與寒氣一併排出,於運動完喝些涼飲可以,但若沒運動還吹冷氣喝冰飲,寒氣便會不斷侵入,對身體造成傷害。
3. 多吃薑:生薑性偏辛溫,有發汗解表、溫肺止咳及止嘔的作用,無論是內服還是外用,薑對於體內的驅寒效果都十分顯著,但只適合體質偏寒性,或是感冒初期的患者飲用。若本身體質燥熱、陰虛火旺還喝薑茶的話,就會火上加油,導致口乾、皮膚乾、便秘等症狀加劇。另外,薑茶也不建議在黃昏後飲用,否則會影響睡眠。
4. 早睡早起:俗話說「早睡早起身體好」不是沒道理,規律的作息對身體百利而無一害。且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生物鐘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因為太陽集結萬物的陽氣,只有順從太陽的時間、跟著太陽走,人體的陽氣才能充足,而陽氣充足了,自然就能長命百歲。此外,以中醫觀點來看,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同時段,都會由不同器官來執行不同的功能,而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肝的排毒時間,需要在熟睡中才能進行,如果此時不睡覺,肝的排毒運作受阻,長期下來,自然容易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