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12歲以下兒童平均有2.5顆齲齒,遠高於全球齲齒平均值1.67顆。不想讓寶貝一口爛牙,很多家長會納悶,什麼時候帶孩子去看牙醫最妥當?其實,寶寶在一歲以前就可以開始看牙了。兒童牙科醫師施文智表示,當孩子長出第一顆牙齒時,就應該前往牙科做檢查。此時看牙的目的不在於治療,而是教家長如何預防孩子蛀牙。
一般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兒童牙科診所,畢竟兒童牙科醫師受過專業訓練,加上接觸孩童的經驗較豐富,較知道該如何透過行為管理、獎勵、正向與負向強化等技巧來幫助兒童進入狀況。施文智醫師列舉5種當孩童因為害怕而哭鬧時,兒童牙科醫師常用的安撫方法: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害怕看牙醫的原因,除了牙醫使用的器具常發出令人害怕的聲音外,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看牙齒時,不知醫師在幹麻」,這種未知的感覺,常讓恐懼感被無限放大。所以,牙醫師會先向孩童說明要使用的器具,並仔細講解用途,讓小朋友看清楚器械,然後從手開始嘗試,等孩子沒那麼害怕後,再慢慢放進嘴巴,開始診療動作。
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獎勵制度不僅在學校對孩童很管用,在牙醫診所也是!通常牙醫師會準備貼紙、氣球等小禮物,讓小朋友明白當他配合看診,就能得到稱讚和小獎勵,藉此讓孩子學習到怎麼配合牙醫治療。
小朋友會不合作,常是不知道該怎麼和陌生的牙醫師表達不舒服,例如當孩子覺得牙齒很痛、燈光很刺眼、水噴到臉上時,不知道怎麼告訴牙醫師,所以可能會哭鬧。
對此,兒童牙醫通常會先讓小孩知道表達的規則,像是覺得痛或燈光刺眼可舉手,等牙醫師停下動作,再說話告知,而不是哭鬧、亂動、大叫等,以免受傷。當小朋友有規則可以依循的時候,緊張的情緒就會舒緩。
很多時候,小朋友不願合作的原因是不耐煩,不知道還要多久才會結束。因此,兒童牙醫在看診時會不斷的告訴小朋友現在的進度到哪裡了,以及今天要完成哪些事情,例如會說:「今天先用小鏡子看看,然後噴噴水,把牙齒洗乾淨,就可以回家囉!」當小朋友知道完成哪些步驟就會結束,不耐煩而不合作的情緒就可以緩解。
5. 分散注意力
當小朋友著眼於某件事情而不愉快時,兒童牙醫會利用別的事情讓他分散注意力,例如給他一個任務,請他幫忙拿著吸口水的吸唾管,或是拿鏡子讓他看看醫師在做什麼。透過分散注意力,也能讓小朋友漸漸忘記原本不配合的情緒。
家長越早帶小朋友去看牙齒,越能減少孩童對看牙的恐懼。建議最好選擇固定的兒童牙醫,否則小朋友容易怕生,每更換一位牙醫師,就得重新適應、建立信任感以及安全感。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要帶寶貝去看牙齒,也完成預約掛號的程序了,但許多家長還是擔心,沒看過牙齒的孩子會不會一進到牙醫診所,就被嘰嘰喳喳的機器聲嚇跑呢?對此,施文智醫師提供5個小技巧,讓家長可以在看牙前,先讓孩子有個概念。
1. 準備有看牙橋段的卡通或繪本,和孩子聊聊為什麼要看牙齒、牙醫師會做什麼事,讓孩子卸下心防。
2. 讓小朋友睡飽,不要在他們精神不濟的時候去看牙,否則小朋友疲累時容易分心、打嗑睡,影響看診進度。
4. 不要反覆提醒孩子等下要看牙,讓小朋友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建議把看牙當成一天的行程之一,和吃飯、洗澡、睡覺、去公園玩一樣稀鬆平常。
結束看診後
家長可以怎麼做?
常碰到家長帶孩子看完診後,詢問醫師該怎麼鼓勵小朋友,讓他願意繼續做例行檢查?對此,施文智醫師建議,家長在結束診療後,不要吝於稱讚孩子,可大方地告訴他:「今天配合醫師看牙齒,很乖喔!幫醫生、也幫爸媽一個大忙,表現得很棒喔!」讓孩子具體知道因為他做了什麼事情而得到稱讚。
許多家長習慣用恐嚇、警告的方式,告訴小朋友要乖乖刷牙,但施文智醫師並不建議!「不乖就帶你去看牙」、「不好好刷牙,醫師就要拔你牙齒」……諸如此類的警告話,反而會讓孩子建立一個不良的牙科假象,更害怕看牙齒。
為何當孩子哭鬧時
牙醫要家長到診間外等待?
所以當孩子在診所哭鬧到失去理智時,兒童牙科醫師會請家長先到診間外等待,讓小朋友嘗試完所有耍賴的方式,待他冷靜後,再開始教導他。
施文智醫師強調,小朋友都是聰明的,發現自己常用的伎倆沒有效果時,接下來就會選擇怎麼樣可以早點結束,因此兒童牙醫就有突破的途徑可以教導他,讓孩童知道配合看診可以早點結束,進而讓小朋友接受看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