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如何引領學生走出憂鬱?

如何引領學生走出憂鬱?

出處/ 2004年10月號/第221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786
收藏 瀏覽數 : 2786
如何引領學生走出憂鬱?

近年來,憂鬱症學童的比例不斷攀升,作育英才的老師們要如何把情緒管理帶入課堂,且進一步篩檢出有憂鬱傾向的學童,並結合家庭及社區資源,引領學子遠離憂鬱。颱風前夕,一下子起風、一會兒太陽露臉的怪異天氣裡,台北市立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坐滿一屋子各界教師,這群正放暑假的老師們犧牲一天假期前來參與研討會,研討內容與校園輔導憂鬱症個案工作有關。

不需太多調查數字,從這些老師們急切地參與、提問、分享在校園內推的各種教案就可以知道,校園憂鬱輔導工作迫在眉睫,國、高中校園內的憂鬱現況也不容小覷。

將情緒教育導入課堂

教育經費緊縮,輔導工作這一環能分到的資源更形窘迫,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預防教育,若能加強前端管理,後端的輔導,甚至治療部分即可被有效控制。

為落實預防教育,校園內紛紛將情緒教育導入課堂,提升學生辨識憂鬱情緒以及憂鬱症的能力,學習如何紓解情緒。

石碇高中輔導主任簡燕雪設計了一個教案,要全班學生在不傷害別人、傷害自己、違反規定的前提下,每個人想出幾種可以紓解壓力、調適情緒的方法,最後全班共同歸納排名,列出前幾項最常使用的方法,寫在小卡片上隨身攜帶。「我自己也隨身攜帶小卡片,心情不好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我最常做的就是去看電影,」說話速度快、渾身充滿活力的簡燕雪笑著說。

她以情緒主題帶領班級團輔,先澄清情緒的定義,整理歸納各種情緒面向,彼此分享討論實例,認識自己的情緒,是首要步驟。進行活動時她通常邀請班級導師加入,在共同參與、分享過程中,導師更了解學生,學生也有機會知道,老師跟大家一樣,也有情緒。

重要他人是解開憂鬱的關鍵

「一定要先同理,才能協助,不然,充其量只能說是社交協助,沒有太大幫助,」輔導經驗豐富的簡燕雪提醒,尤其當班上有憂鬱症同學時,其他同學可能想伸出援手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候反而是學生跑來說,自己的家人好像有憂鬱症,所以要讓同學們先學習同理心,學會舒緩自己的情緒。

懂得照顧自己後,才有能力照顧別人,以免升起不必要的自責。不僅同學之間如此,老師與學生間亦然。處理憂鬱症個案,最好能將個案的重要相關人也一併納入處理,好比導師、家長,簡燕雪強調。

她曾經處理一個個案,國二男學生,因為是單親小孩,所以連同父親、學生哥哥皆一起會談,有時候會發現,原來問題癥結在父母或其他家人身上。

「不要只想到與個案的媽媽談,要帶出爸爸的力量,」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張本聖提醒,千萬不要忽略父親扮演的角色。張本聖的研究發現,國、高中憂鬱女生,如果父親主動出面關懷,往往是個案走出憂鬱情緒的決定因素。

區分憂鬱情緒與憂鬱症

啟動校園憂鬱症防護支持網的重要前提是,區分憂鬱情緒與憂鬱症,讓資源集中在真正需要輔導、治療的個案上。
長期投入校園憂鬱督導工作,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子俊指出,目前施行兩階段篩檢方式,篩檢之後再診斷。第一階段先進行憂鬱情緒篩檢表,分數過高者,再進一步會談、診斷,並且做個案分級,將有自殺、暴力傾向者列為第一級,狀況還沒那麼嚴重的憂鬱症狀者次之,以有效追蹤輔導。

問題是,許多學校因為缺乏後端的輔導人力,「連篩(檢)都不篩了,」唐子俊有些無奈表示。他整合資源,採行輔導團(由具有特教、心衛、精神科背景者組成)的方式進駐各校輔導,到國、高中訓練老師,讓老師學會判別學生嚴重程度,及早輔導,或轉介至其他機構。

黑眼圈也是憂鬱指標

即使缺乏篩檢,仍有諸多指標?得留意觀察,協助老師及早發現。「睡眠是重要指標之一,」張本聖強調。

當發現學生長期精神狀況不佳、經常黑眼圈或人際關係欠佳、課業問題嚴重時,老師們就要提高警覺。「不只憂鬱情緒變嚴重或時間持續拉長,功能有無下降,更是重要指標,」張本聖表示,生活功能發生質變,是重要警訊。好比長期睡眠不良,可能是憂鬱情緒不斷蔓延,導致生活作息失序,而睡眠品質差使得精神不好,直接、間接影響上課表現,甚至人際往來,課業表現差又回過頭來導致情緒更為低落,引發一連串惡性循環。

循序漸進接納憂鬱症

當班上出現憂鬱症學生時,如何帶領同學接納憂鬱症個案,十分重要。

「我通常不會一開始就切入憂鬱症話題,」簡燕雪的做法是,先以情緒為主題融入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共同分享討論各種情緒發生的原因與情境,讓學生沒有察覺老師是針對某個憂鬱症同學來上課。

之後她使用董氏基金會提供的「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為學生釐清憂鬱情緒與憂鬱症的差別,引導全班觀賞「十七歲的冬天」與「下一次微笑」兩部憂鬱症短片。觀賞完之後在影片基礎上自由討論,從中理解憂鬱症具體症狀,並請學生們討論自己所知道的憂鬱症以及憂鬱症患者的心情處境。最後綜合討論階段,同學們一起想想可以為憂鬱症患者做些什麼。

「人會害怕,常常是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簡燕雪認為,透過引導討論,讓學生互相了解各種可能的做法,不論是旁人或當事人,對憂鬱症會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對憂鬱症者的支持、接納度自然提高。

老師要留意自己能承擔多少

唐子俊觀察,學校輔導相關資源有限,校園內無法承擔太多會談、診斷工作,應該巧妙導入社區資源,連結且建立起適當的溝通管道,如各精神醫療機構、心理衛生中心、教師中心等週邊資源,「老師們如果獨自悶著頭做,太辛苦了。」

透過精神科醫師到校園的訓練過程,讓老師們擁有更敏銳的判斷力與對精神疾病的基本概念,及早「揪」出個案,轉介至各有關機構接續治療,免得最後連老師都因身心俱疲而「掛掉」。從大學時就擔任義務張老師,擁有數十年諮商輔導經驗的張本聖叮嚀,老師們要自我留意,究竟自己可以承擔多少。

「老師們如果實在無力,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只專心聽孩子們說話,疼這孩子活得那麼不容易,」成功中學老師涂琦說,學生願意說出心情,老師可以嘉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還願意來上課,來跟老師分享情緒,多指出學生做得很好的部分,支持他,告訴他會一天比一天好轉起來,讓孩子能看到希望。

把握每一個小小的希望

具有豐富輔導經驗的涂琦發現,有些學生各科表現還不錯,多在7、80分以上,偏偏就有一科很差,「他可能只因為數學考30分就打算放棄自己,即使其他科表現很好,學生容易鑽進死胡同,覺得自己糟糕透了。」

老師可以儘量放大學生表現不錯的部分,即使課業成績不好,也許運動成績亮眼,那麼就從這裡下手,譬如學生很會游泳或特別喜歡昆蟲植物,不妨多鼓勵學生親近大自然,或與家長聯繫,多安排戶外活動,曬太陽,到郊外走走,順著學生原本的興趣引導啟發,逐步擺脫憂鬱情緒。

即使天地再怎麼晦暗,總能找到可以使力之處。老師若能找出讓學生有力氣且願意去做的事情,引入各界輔導、治療資源,假以時日,總能雨過天青。前提是,「絕對不要放掉任何小小的希望,」涂琦語重心長的表示。
用愛心、耐性持續澆灌,有朝一日,憂鬱終將從校園內蒸發殆盡!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