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學前教養 說故事時,6個扼殺創意的作法

說故事時,6個扼殺創意的作法

出處/ 2008年12月號/第267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416
收藏 瀏覽數 : 3416
說故事時,6個扼殺創意的作法

「為什麼孩子對故事提不起興趣?」「怎麼小朋友動來動去,不能安靜聽我講完?」「這故事這麼有意義,為何孩子不以為然?」究竟……對孩子說故事時,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文琪坐在床邊,捧著故事書對躺在床上的孩子講故事。雖然孩子睜大眼睛聽,卻沒有太多反應與互動,她覺得疑惑,平常帶他們逛書店,遇到說故事的活動,他們總聽得津津有味,甚至隨著劇情表現出喜、怒、哀、樂等情緒,為什麼唯獨她講故事,他們沒有太多表情?故事屋創辦人、也是說故事專家張大光和幾位故事媽媽歸納幾個要訣,提供做參考。

6個說故事的Good idea

1.故事「立體化」,跟著主角做動作

說故事給孩子聽時,不妨也加上一些肢體表演。張大光對孩子講故事時,他會讓故事「立體化」,像唸到故事主角在開車,他會和孩子做出「開車」動作。他認為肢體動作可加深小孩對故事的概念,聽完故事後印象也更深刻。

2.時時停下來,反問孩子「然後呢?」

張大光說故事時,很喜歡問孩子「然後呢?」此時,小孩就會發揮想像力,努力故事接龍,藉此也讓孩子充分聯想、再創新劇情。

3.表達主角情緒 

盡量表達故事主角的情緒,讓小朋友更快進入故事的邏輯、提高他們的期待。 

4.運用道具或設計性童書

可運用玩偶扮演故事裡的角色,為孩子講了長達7年床邊故事的ETC遠通電收發言人郎亞玲曾買過小紅帽、大野狼的玩偶來講小紅帽的故事。另外,幫孩子挑選童書時,若附贈設計,如:翻翻樂、洞洞書等觸感不同的材質,可刺激孩子視覺、聽覺、觸覺等發展。

5.有耐心 

小朋友難免心不在焉,但家長要有耐心。故事媽媽彥妤分享,有時她說故事時,小孩邊聽邊玩拌家家酒,不見得時時表現出很有興趣的樣子,但聽到有趣的內容,小孩自然會放下手邊的玩具跑來再問一次。

6.提出小問題,但不強迫回答

以問題連貫故事,讓孩子融入其中。例如:反問他們,「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角,會怎麼做?」若小孩答不出來,別給他壓力,繼續往下說故事。提問時,別太嚴格,給他們時間想,藉著互動家長也從中瞭解小朋友面對事情的態度、感受與價值觀。

6個說故事的Bad idea

1.別要求孩子「聽完故事說感想」

就張大光的觀察,大人最常犯的問題是,講故事,不免要藉機教育小孩。這種壓力不但可能造成小孩排斥聽故事,他們也會覺得突兀,「就像看愛國電影,結束時,突然有人出現要你像主角一樣愛國」。

其次,要求小孩聽完故事說自己的心得,實在有些不妥,張大光直言,「小孩可能不知道該說什麼。」。如果家長希望小孩有些「回饋」,不妨問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故事中主角做了什麼、遇到的人事物等。

郎亞玲也贊同張大光的觀念,她曾試著講完故事,詢問小孩認為主角的行為是否值得學習?卻造成老大不以為然的回應。

2.不「說教

故事時間應該是親子相處的幸福時刻,若家長動不動就「說教」,會令小孩覺得「煩」。郎亞玲建議家長選擇故事書時,可依小孩所欠缺的特質做「過濾」。例如:孩子缺乏合作精神,就挑選同儕合作的故事主題,「讓故事幫家長做潛移默化的工作。」 

3.別老盯著書本唸 

經驗豐富的故事媽媽婉茵分享,說故事前,她通常將故事至少先讀過一遍。對孩子敘述時,不會猛盯著書本逐字逐句地說,如此,她也才有機會觀察孩子的反應、進行互動。她強調為,「眼神停在孩子身上,會讓他們感到被重視。」

4.別亂用措辭 

說故事時,表達的語言不能太粗魯,小孩很容易把父母所講的故事內容運用在日常生活。
 
5.不以CD取代父母講故事

許多童書都會隨冊附贈CD或DVD,別為了方便而播放故事CD讓小朋友聽,這會減少親子間的語言交流與肢體碰觸。

6.結束時,別用禮物討好小孩

具豐富說故事經驗的張大光發覺,有些大人面對一群小孩說故事,結束後喜歡發小禮物給他們,他認為這是不需要的儀式。發禮物的目的雖是希望炒熱氣氛,但會讓小孩期待禮物而不是「聽故事」。若想帶動氣氛,他的方式是說完故事後,請小孩找同行的爸媽,把他們的臉想像成麻糬般捏捏揉揉,「截至目前,這都能炒熱氣氛。」

至於父母在家講故事時,如何經營氣氛?亞玲表示,以前曾買過一本故事書,書的封面有個方形的洞,講完故事後,她會透過書的洞洞和小孩握手,小孩也喜歡透過洞洞和媽媽握手。另外,也可因人建立不同的習慣,例如:講完故事和小孩親親抱抱等。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