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隱形的糖尿病

隱形的糖尿病

出處/ 2004年11月號/第22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841
收藏 瀏覽數 : 4841
隱形的糖尿病

國內近一半糖尿病人不知道自己得病,以為要尿多、喝多、吃多、體重減輕才會開始警覺,其實,等到三多一少症狀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已大增,唯有及早確定自己是否血糖過高,才能提前揪出糖尿病。在學童紛紛回到校園的九月之際,報端出現這樣一則新聞:彰化地區有位母親想替剛升國一的兒子徵求專門訂製校服的廠商,因為他的兒子才154公分,體重卻重達165公斤,特大號的體型讓他的校服怎麼修改也不合身……,新聞還描述這位男生因肥胖而遭遇到各式各樣生活的不便,而他一餐必須吃3個便當的食量背後,身上還有糖尿病、尿酸過高等慢性疾病。

 

像這樣體重超重的鮮活案例經常被報導,只是在媒體過度描述肥胖的軀體形象、和他們「艱難」的生活故事之中,許多肥胖導致的疾病卻退居成簡單的背景資訊。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潛藏在肥胖身軀裡的疾病,也容易被忽略或不容易被察覺,「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

糖尿病死亡成長率超越癌症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糖尿病一直是國人前五大主要死因之一,且隨著整體社會愈趨現代化,每10萬人死於糖尿病的比率從民國72年的12.6人,逐步攀升到民國82年的25.7人,再到民國92年的44.3人。也就是說,幾乎每隔10年,死於糖尿病的人數便成長近2倍。相較於向來排名十大死因第一位的惡性腫瘤,這20年來的死亡率平均成長約1.4倍,顯示國人罹患、死於糖尿病的比率正明顯地增加中。

當然,這樣的成長數據並不值得驕傲。糖尿病雖常被稱為現代「文明病」之一,但患病人口的成長,反而突顯國人在現代化生活中身心調適不良的問題。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宏達指出,雖然糖尿病本身可分成好幾類、致病原因各有不同,有些可能是基因問題,也可能是家族遺傳,但整體患病人數上升,或病患年輕化的趨勢,主要還是來自「外在環境變遷」。林宏達進一步解釋,「工業化、機械化、都市化和西化」這四大生活特徵的轉變,造成現代人工作緊張、身體活動和勞動減少,飲食習慣卻由粗茶淡飯變成大魚大肉,也就愈來愈容易肥胖,成為容易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無三多一少,血糖仍可能過高

「糖尿病」顧名思義,診斷指標之一是在病人的尿液檢查出過量的糖分。健康的人吃了東西後,食物會在胃腸道裡被消化、分解產生葡萄糖,葡萄糖再藉由血液運送到全身各部位器官、組織做為活動的能源,但葡萄糖要進入身體各組織細胞,轉變成能量,還需要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一旦人體缺乏胰島素,或對胰島素的利用不良,血液裡的糖分就不能被組織細胞充分利用和儲存,造成血糖濃度上升。而當血糖濃度上升到某種程度,超過腎臟可再吸收的範圍時,糖分便會被排泄到尿液裡,出現糖尿。因此,當血糖值超過正常範圍時,就可能有糖尿病傾向,不一定要有明顯的尿糖症狀。

之所以會有「三多一少」(尿多、喝多、吃多和體重突然減輕)的症狀,林宏達解釋,這是因為血液裡無法被利用的糖分要被排到尿液,代謝到尿液的過程,體內水分會大量流失,因此患者會出現尿多、口渴、吃多和體重減輕、容易感到疲倦等典型症狀。患者出現「三多一少」情況時,多半血糖濃度已經很高,超過180 mg/dL,比一般界定糖尿病的空腹血糖129 mg/dL高出許多。

萬芳醫院糖尿病衛教推廣中心主任李亭儀提醒,為了及早控制,糖尿病高危險群若出現手腳發麻、皮膚傷口不易癒合、視力模糊、女性外陰部發癢或男性陽萎等疑似糖尿病的狀症時,就要有所警覺,進一步接受血糖篩檢,檢查血糖值以確認病因,及時治療。

1/4門診糖尿病患發現得不夠早

若輕忽糖尿病,李亭儀指出,一旦等到明顯的病徵出現,患者除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外,更嚴重者,可能併發高血壓、三酸甘油脂過高、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腎臟或神經病變等,而這些和糖尿病息息相關的慢性併發症,才是糖尿病真正威脅生命的關鍵因素。

她語重心長地說,「病人一旦確定自己罹患了糖尿病,所要面對的其實是很長的一段路,」因為慢性併發症通常出現在患病的10年之後,若能在慢性併發症出現之前,透過正確的飲食、運動和用藥,血糖就能控制得當,不僅能延緩併發症出現的時間,甚至能恢復正常的身體機能。「不只是老年人,具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是體型肥胖的人,都應該提高警覺,定期到醫院做血糖檢查。」

林宏達也提醒,「通常在門診中診斷出來的糖尿病患者,有1/4已經出現明顯的併發病變,這顯示仍發現得不夠早。」他還補充,像高血壓、高血脂這一類代謝症候群的患者、孕婦,或是懷孕期間雖然沒有妊娠性糖尿病,但產下超過4000公克嬰兒的婦女,或是對葡萄糖耐受不良者,也要提高警覺,定期做檢查。

患者年輕化 肥胖惹得禍

除了糖尿病患的整體人數逐年成長外,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年輕化的問題。在926日世界心臟日(World Heart Day)發起活動的世界心臟聯盟指出,超重和肥胖兒童得到第二型(成年型)糖尿病的危險增加,他們在65歲前身體變差、心臟病發和中風的機會,甚至比其他孩童高35倍。

對此,林宏達指出,糖尿病患者年輕化,一來可能是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不斷在修改、放寬;但另一方面,「患者數確實比較多,也的確在年輕化」的主要原因是年輕族群的肥胖問題,其次是年輕糖尿病患者中有七成五以上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他分析,「以原本好發在40歲以上族群的第二型糖尿病為例,它的遺傳性又比第一型糖尿病更為緊密,特別在一等親以內的親屬關係更容易遺傳第二型糖尿病。」具有容易發病的天生體質,萬一後天又少動多吃,就很容易真的得到糖尿病。

特別是在小孩「轉大人」的青少年時期,愈容易發現血糖過高。林宏達解釋,這是因為青少年的體格和飲食量都很接近成年人,加上相較於10歲以下的孩童多半在家有父母悉心照顧,青少年在家用餐的時間減少、外食機會增加,若偏好速食和含糖飲料,就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發胖和增高得到糖尿病的機率。

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台灣地區患有糖尿病的學童之中,與肥胖息息相關的第二型糖尿病患大約是第一型的6倍,顯示現在學童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亟需改善。李亭儀特別提醒,「如果家中小孩過胖的話,要特別注意,因為太早得到糖尿病,加上血糖控制不良,也許到了2030歲,就提早面對其它併發症的問題!」不過,如同一般成年的糖尿病患者,只要透過早期檢查、飲食控制、適度的運動和藥物,穩定病情、延緩併發症的發生也非難事。

表:第一、二型糖尿病

 

第一型IDDM

胰島素依賴型

第二型NIDDM

非胰島素依賴型

病因

胰臟不分泌或只分泌很少的胰島素,以致病人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有遺傳性。

 

胰臟可分泌胰島素,但身體對胰島素反應出現問題,造成血糖升高。生活飲食習慣、環境壓力皆有影響,若有家族病史,機率更高。

好發族群

通常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男女比例接近,發病率以青春期前後最多。

通常在40歲以上,有年輕化趨勢。90~95%的糖尿病人屬於此型。

營養狀況

偏瘦

偏肥胖或正常體重

症狀

發病通常比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快且嚴重。症狀包括頻尿、口渴、飢餓感覺、視力模糊及疲倦。

近一半糖尿病人不知自己得病,典型症狀是多喝、多尿、多吃、體重減輕、疲倦,但有些病人只覺疲倦或不適,不一定有三多一少症狀。

併發症

慢性併發症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心血管疾病、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和足部病變等;急性併發症為酮酸中毒昏迷。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