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雖然仍找不出確切的主因,但累積的經驗顯示,憂鬱症患者的確在生理、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上,具有普遍共通性,所以在認識憂鬱症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自己是否擁有這些特質。有人說:「21世紀是憂鬱症的世紀」,根據國外一項研究發現,憂鬱症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損失為所有疾病的第四位;到了西元2020年,憂鬱症將取代意外災害、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愛滋病等,躍升為第二位死因,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將對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由此可見,憂鬱症是一項值得重視且人人應該認識的疾病。
也許有人會問,心情憂鬱與憂鬱症究竟有什麼不同?「憂鬱」,一般泛指不快樂的心情,也就是情緒感到沮喪或是失望,一般人皆可能會有此不愉快的心境,只要能及早好轉,不影響生活運作,倒不要緊;然而若情緒持續低落,甚至跌至谷底,使生活各方面如睡眠、飲食均嚴重脫序,並常有悲觀的想法盤旋不去時,就應該當心可能罹患了憂鬱症。
談到憂鬱症患者的苦痛經驗,不外乎三類:
1.身體(生理)症狀:失眠、食慾不振、虛弱無力、身體不舒服、「胸口悶」、「心悶悶」、「心肝不清」、「心肝頭綁綁」、「心肝頭甘苦」、「心雜雜」、頭痛等。
2.情緒症狀:心情沮喪、鬱卒、興趣索然。
3.認知症狀: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無用感、無救感、無望感、自責、自殺意念,這些困擾在不同年齡亦可能有所不同,年輕人常以「很煩」表達憂鬱,而老年人往往說「胸口悶」、「心肝不清」、「心肝頭甘苦」等詞藻傳達憂鬱的心聲,許多患者在憂鬱症初期,只察覺到自己身體不適,四處求醫檢查治療,仍無療效,有時延誤了治療的時機,甚至造成自殺的悲劇,空留親人無限的遺憾。
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許多人想了解憂鬱症的病因,又哪些人屬於高危險群?憂鬱症真正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但可分為生物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生物因素方面,最常提到的莫過於遺傳的可能性,舉例而言,一般人憂鬱症的罹病率為10%到15%,重度憂鬱症患者的一等血親,罹患此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到3倍,其他有生物胺(腎上腺素或血清素)欠缺的理論;至於社會心理因素,較常被提及的有生活壓力事件、童年失親、病前人格特質、負向認知理論,其中人格特質除了臨床常見的內向、急性子、容易煩惱的個性之外,依賴個性、完美主義、歇斯底里人格也為文獻所強調。所謂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女性為男性的1.5至2倍,離婚或分居者、過去曾有其他精神疾病者、有憂鬱症的家族史者、低社經階層者、雙親早逝者、有重大壓力事件者,均較易得到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