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身體小毛病 「媽媽手」不只媽媽有

「媽媽手」不只媽媽有

出處/ 2004年12月號/第22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489
收藏 瀏覽數 : 4489
「媽媽手」不只媽媽有

「媽媽手」不是家庭主婦的專利,不論職業,只要長時間使用手部肌肉者,患有媽媽手的機率都相當高。平日養成良好的用手習慣,才是杜絕媽媽手最好的方法。常常聽到家庭主婦們抱怨家事做太多,結果造成手痛,這種因做家務而產生手部疼痛的症狀,被稱為「媽媽手」,然而,並非只有忙於家事的主婦們會患得此病;某蛋糕店師傅,為了在父親節前夕趕做比平日數量更多的蛋糕,不斷地做攪拌的動作,因過度使用手部,也引發「媽媽手」;而銀行員工在月底忙著翻傳票、裝訂資料,患得此症者大有人在;另外,編輯工作者,長期持續打字8小時以上,最終也難逃罹患「媽媽手」的命運。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在醫學上稱做「橈骨莖突狹窄性肌腱滑囊炎」,學名是「DeQuervain’s syndrome」。這種症狀的產生,主要是大拇指腕部外側的兩條肌腱──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出現增厚性變化,壓迫到局部肌腱,使得「橈骨莖突」內的肌腱滑動不順,或是造成粘黏。患者受傷部位將無法使力,或有持續疼痛、壓痛的現象,大部分還合併緊繃、局部腫脹等情形。

造成「媽媽手」的原因,主要是不斷重複且過度使用患部肌肉,導致肌腱發炎,所以適當的休息,減少用手頻率,改變手部活動方式,是最基本的治療原則;馬偕醫院復建科主治醫師陳麗如表示,根據統計,患有「媽媽手」的人,只要讓患部充分地休息,25~72%的患者,其受傷的肌腱能夠痊癒。

一般來說,婦女患有此症的比率比男性高,那是因為女性先天的肌力,不如男性強韌,再加上過度使用肌肉,肌腱受傷的機率自然比男性高。此外,女性在懷孕末期,受到體內荷爾蒙改變的影響,肌力會大為減弱,而在產後肌力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又得抱小孩或做家事,因而容易招致「媽媽手」。

至於為何被稱做「媽媽手」?長庚醫院復建科主治醫師林瀛洲表示,前來求診的患者,以中年婦女居多,其中有八成是家庭主婦,因此才被誤認為是婦女專有疾病。其實,不光是媽媽們才會患得此病,職業因子也證實是肌腱滑囊炎的重要原因,像時常打字者,單手端盤的餐廳服務生或空服員,幫顧客洗頭、按摩的美容業者,賣麵者,運動員,手持沉重相機的攝影記者等,只要是長時間過度使用手部,就容易成為媽媽手一員。
 

治療媽媽手的6種方式

陳麗如提供一個簡易的檢測方式:將四指握住拇指,往小拇指方向彎曲,若是感到強烈疼痛,便要當心是否患了「媽媽手」。

「媽媽手」雖不是一種嚴重的病,但多少也會為生活帶來不便,若已患有「媽媽手」,其治療方式大致有以下6種。

1. 熱療:主要是靠熱敷達到減緩疼痛的效果。在疼痛發生後的2~3天,可先以熱敷法減輕不適感;效果深度大約是1公分。

2. 電療:其功效是止痛、消腫,且可增進血液循環。

3. 超音波治療:同樣可以增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排除有害物質,避免雜質沾黏受傷肌腱;效果深度大約1~3公分,而且較熱療有用。

4. 支架固定法:藉著支架固定,減少疼痛部位的活動頻率,有效避免重複使用受傷肌肉,讓肌肉得以休息,達到療養的目的。

5. 注射類固醇:倘若肌肉疼痛難耐,可以注射類固醇來改善情況;但施打的次數與時間不宜過近,每週1次,最多連續3次即可,因為不當的注射可能會造成肌腱斷裂;而這種注射治療法,能使90%的病人患部不再有疼痛感。

6. 開刀:要是以上的治療方式都無效,「開刀」是最後的選擇,通常在手術後,情況即能獲得明顯改善。
 

養成良好的用手習慣
媽媽手不再來

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治療方法,即使痊癒後,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養成良好的用手習慣,避免使用小範圍的肌肉,比如按摩;寧可利用整隻手臂,甚至是全身力量,也不要集中使用手腕部位,否則患部再度復發的機率還是相當高。

林瀛洲提供一個生活上的保健方式:手握如可樂罐等物品,將手腕置於桌緣,拇指向上,後手腕往上提起,持續5秒,來回20次,早晚各做1遍,就能訓練手腕的肌力。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媽媽手」是因重複性傷害所造成的症狀,倘若民眾已患病,且患部出現疼痛情形,做上述的訓練動作,只會加速病情惡化。因此,有媽媽手者需待手部肌肉復原,或是在肌肉健康的前提下,才可做這些保健動作,達到預防的效果。

與其說「媽媽手」是一種病,不如說是一種生活上的困擾,當手部出現疼痛感時,正是平日不當施力的警訊;只要好好休息,改變施力習慣,避免長時間重複且過度使用同一塊肌肉,或者工作中求變通,不要為了省事,只讓一手負重,相信你就不會擁有一雙「媽媽手」。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